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5

第35章 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四川射洪县)人。他的生卒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和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词典》都说他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0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华文学通史》都说他生于公元659年,卒于公元700年。两种说法相差两年左右。陈子昂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裕的家庭。父亲陈元敬,在某一年的饥荒中曾经拿出过万石粟米赈济乡里,被推举为“明经”,后来调升为文林郎。

陈子昂少年时代任侠尚气,喜好射猎,还好一点赌博,就是不知道读书。到了18岁,一次偶然去到乡校,受到那里读书氛围的影响,开始感到了读书的重要,因此,痛悔以前对光阴的抛洒,从此一反平日的常态,刻苦攻读起来。在他家乡东南的金华山观中,精心研究中国的“三坟”、“五典”等历史典籍,而且特别喜爱黄帝、老子的著作和《易经》、《庄子》等古代经典。几年发奋的结果,他中了进士。此后他写过《感遇诗》三十首。这些诗作,已经展露出他的文学才能。所以当时的一个名人王适就说过:“此子必为天下文宗。”

陈子昂为人任侠不羁。他初到京城,人们都不认识他,他很不安于这种状况,总想展示自己。有一天,一个卖胡琴的人出现在市场上,他的胡琴要价很高。很多有钱的人都不识货,不敢买。陈子昂觉得机会来了,他从众人中走出来,用一千缗钱把胡琴买了下来。大家都非常惊讶。陈子昂说:“我善于演奏这种乐器。”于是就邀请大家第二天到一个叫宣扬里的地方听他奏琴。到了第二天,人们如约前往,只见那里酒菜都已经摆放好了,胡琴放在最显眼的地方。陈子昂请大家喝酒。喝完酒后,陈子昂捧着胡琴对大家说:“我是蜀人陈子昂,有文章百轴,千里来到京师,风尘仆仆,忙忙碌碌,不为人知。”他看着那把胡琴说:“这种乐器乃是贱工的玩意儿,哪里值得大家来留意!”于是,就举起来把它摔碎了,然后从自己怀中取出一包东西散给大家,原来是他的一些文章。这样,在一天之中,他的声誉就传遍了京城。

高宗去世之后,朝廷要把高宗的灵柩运往西京长安。这一年正值关中天灾,农民颗粒无收。在这个荒时暴月,把皇帝的灵柩从东京洛阳运到西京长安,谈何容易!其间人事的糜费,财力的损耗,所增加的国库开支和人民的负担,可想而知。

关于这个重大举措,朝廷官员们也提出过异议,但是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这时陈子昂上书武后,极言东都洛阳地理优越,土地干燥,可以营建陵寝,无须劳民伤财,千里将梓宫运往西京。他说“……陛下不料其难……遂欲长驱大驾……千乘万骑,何方取给?况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敝之众,兴数万之军,征伐近畿,鞭扑羸老,凿山采石,驱以就功。春作无时,秋成无望,凋瘵(病苦)遗噍(残存者),再罹艰苦……况国无兼岁之储,家鲜匝时之蓄。一旬不雨,犹可深忧,忽加水旱,人何以济?陛下不深查始终,独违群议,臣恐三辅之弊,不止如前日矣!”意思是现今皇上要将先帝的梓宫从洛阳运到长安,费财费力。而先帝的陵墓刚建,就要花费很多的人力钱财。现在又要移陵长安,这费的财力就更多了。驱赶疲惫的百姓,动用数万的军队,一路上鞭打老弱的民工,开山凿石。今年,没有按时春播,秋收无望,百姓已经很苦了,再让他们经历艰苦,百姓就会更难忍受。况且国家没有隔年的储备,百姓没有隔月的粮食。一月不下雨,都深可忧虑,如果突然来个水灾,人们怎么生活。您不详细地查明这些情况,不听大臣的建议,我恐怕京畿的动乱又要重演了。

这真是一番忠良的剀切之言,武则天都为之感动了。她惊赞于陈子昂的雄才辩略,于是拜他为麟台正字。陈子昂的这篇上书,不仅表现了他的雄辩才华,也表现了他的正直、耿介和为广大人民着想的人本思想。不久陈子昂被擢升为右拾遗。

陈子昂虽是一介书生,但却有过两次军旅生涯,一次是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参加乔知之的军队,驻守过西北边陲;一次是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他担任建安王、武则天侄子武攸宜的参谋,为抵御契丹,随军东征,到过幽燕一带地方。

在幽燕,他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这是一首歌行体作品,是他在武攸宜军队中当参谋时所作。武攸宜是武周集团的成员之一,但他一无将才,二无胸襟,对陈子昂的各种计策置之不理,甚至陈子昂请求分出一部分兵马当武攸宜部队的前驱,也不肯采纳,不接受陈子昂的一些攻打契丹的良策。不仅如此,他甚至还降了陈子昂的级,把他由参谋降到了军曹。陈子昂感到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使他悲愤不已。他登上了古幽州台,感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悠远,人生之短暂。而这短暂的人生,还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一时间,千思万绪,涌上心头,于是他高昂头颅,大展双臂,以长天暮云为背景,以胸中悲愤为心声,唱出了这名垂千古的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22个字,但包罗了久远天地,万世古今,包容了作者人生的千般痛苦和万般感受。这是感情激流下深层漩涡的激烈旋转,是一个有志而不得施展者的悲怆喟叹。

与此同时,他还写了有名的《蓟丘览古》,借古代燕王重用乐毅与郭隗建立霸业的往事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唐才子传》在《陈子昂传》的结语中感慨地写道:“呜呼,古来才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镞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

确实如此。陈子昂不仅不见用于武攸宜,更不见用于武则天。在被武则天称赞而被提拔为右拾遗后,武则天并没有听取陈子昂的什么进谏。比如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下诏策问群臣如何调理元气。陈子昂上书回答说,应“兴明堂”、“立太学”,它们是调理元气、致使太平的根本。因为“王政莫先于安人,故人安则阴阳和,阴阳和则天地平,天地平则元气正”。武则天认为他太迂阔,没有采纳。他的这些议论虽说是有些迂阔,但“兴明堂”,“立太学”的主张还是很正确的,一概斥之以迂阔就太粗暴了。

当时武则天准备讨伐雅州生羌,然后袭击吐蕃。陈子昂上书《谏讨雅州生羌》谏止,又当面向武则天口述八条“为政之要”,其中包括措刑(意为刑罚要定得合适)、惟贤、知贤、去疑、诏谏、劝赏、息兵、安宗子等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足以见出陈子昂的政治军事头脑。但是,这些建议,势必触犯权势,也不讨武则天的高兴,所以听完“辄罢”,没被完全采纳。所以怀才不遇之感刺伤着这位积极进取的文人,他便假借父母年高、多病,递交辞呈,回家事亲去了。

但是离开是非官场,回到家乡也并未给他带来安宁。就在他父亲死后,武周集团的另一成员武三思,买通了酷吏——县令段简诬陷陈子昂,向他勒索。陈子昂交出了二十万缗,但是,武三思和段简“犹薄之”——还嫌少,后来竟将他下了狱。陈子昂落在了一个有政治靠山的酷吏手中,其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在狱中,陈子昂自占一卦,说:“天命不佑,吾殆穷乎!”后来终于冤死在狱中。

陈子昂一生,留下诗歌120多首,文章多篇。由友人卢藏用为他编次遗文十卷。此外还有今人徐鹏校点的《陈子昂集》等。

陈子昂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作家。他生活在唐代初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受六朝文风的影响,风格绮靡纤弱,缺少兴寄和风骨。虽然有了初唐四杰的一些创作实践,试图改变六朝文学风气,但他们在理论上的提倡不多。面对这种情况,陈子昂挺身而出,无论从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张起了文风改革的大旗。他深叹汉魏风骨的失传,批评“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并赞美东方虬《咏孤桐篇》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表示他追求诗歌的《诗经》传统,讲究手法的比兴,音韵的铿锵,内容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风格的爽朗化和刚健化。

陈子昂的创作正是这样实践着自己的创作主张的。他的文章都是有为而发,而且词剀意切,掷地有声,呈一时之巨响,发时事之真情。不然,也打动不了强腕力臂的一代女皇。他的诗作,影响很大的有《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等。《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的作品,是多年多地因多种“感遇”而成的诗作,因而它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多种生活感受,有较强的现实性和生活质感。如《苍苍丁零塞》、《朝入云中郡》等,反映了北部边塞戍边战士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丁亥岁云暮》反映作者反对武则天试图开凿蜀山为攻打生羌开辟道路的行为;《蓟丘览古》七首,借在武攸宜军旅驻守燕蓟时览古,而感于古代先贤任用人才,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登幽州台歌》更是在自己的极端苦闷之下,发出对苍天历史的强烈感慨。这些作品不仅有现实的内容,真实而强烈的情感,而且也有与内容贴切的完美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实践告诉人们,陈子昂是在身体力行地倡导着、从事着一种文学革命的实践,这种实践具有为唐人“律体之祖”的作用。尽管初唐四杰及沈佺期、宋之问等人对六朝文风作了一些批评和改进,但此时期的文学创作仍然未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后村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