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6

第36章 孟浩然王维——唐代田园山水诗的领军人物

孟浩然(一作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生于公元689年,卒于公元740年。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唐代以科举选仕,一般文人都有官位,即使科举不中,也会因诗文的优异而获重用。可是,孟浩然却是一位以布衣终老一生而成就斐然的作家。因为一生没有入仕,所以,当时人们又称他为孟山人。这“山人”的称谓,除了他没有入仕当官外,恐怕跟他的隐居生活也有些关系。他少小时代就隐居鹿门山,过着与山林草木为伴的生活。但这并不是说他不愿做官。他一生也曾有过入仕的举动,只是因为他为人太耿介,或运气太不好,而仕途不达。但是,孟浩然绝对是当时影响极大的文人。人们说,他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位诗人”,他“继张说、张九龄之后,开王维的山水诗的先声”。虽然出生在唐代的早期,比早期的盛唐诗人李白年长十多岁,但是他的作品,“就其诗的格调来说已显然是盛唐之音了”。所以说他是“从陈子昂到李白、王维这个过度时期中最有成就的诗人”。

孟浩然才情高卓,这为当世所公认。40岁那年,他离开家乡,优游京师,应试不举,与众多名士唱和交游,并在太学赋诗。有一天,在太学与人联句,孟浩然所联的句子是,“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薄薄的云层暗淡了银河的光亮,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的枝叶上)。这描绘的是一幅云淡雨疏的夜色图景,不仅描写准确,意境悠远清淡,而且对仗工整自然,有如信手拈来一般。句子一出,四座皆惊。《新唐书》对它的描述是“一座嗟伏,无敢抗”,谁也不敢再往下续联了。因此,深得当时文人的好评。李白充满敬意地称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孟浩然虽然有这样高超的才情,但是他的仕途不通。这种不通,因为他不善逢迎,也耻于逢迎。就在他初游京师时,因他与王维的交情很厚,一天,王维悄悄把他带进官署。王维在皇帝身边供职,这官署便不一般,皇帝经常来这里。就在王维悄悄把孟浩然带进府衙的时候,突然玄宗到了。在这么重要的地方出现一个外人,那是要被杀头的。所以,一急之下,孟浩然钻入了床底。有人匿藏在内署而不报,那是欺君之罪。所以,王维只得以实相告,说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在这里。没有想到,玄宗不但没有责罚他们,反倒很高兴地叫孟浩然出来相见,说:“我久闻他的名字,但没见过他,有什么好害怕而躲藏的呢?”于是,叫出了孟浩然。玄宗问他:“你带了你的诗来吗?”孟浩然再拜后说:“出门太急,没有带来。”玄宗就叫他诵读自己的诗。孟浩然尊旨而行。当他读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玄宗显出了不高兴的样子说:“是你不求入仕嘛,我何尝弃了你呢?为什么怪罪于我!”于是将孟浩然放还回家。这是孟浩然第一次求官不遇。以后他漫游了吴越一带,饱览了那里的山水之胜。

公元734年,采访使韩朝宗约孟浩然一起到京师,准备把他引荐给朝廷。这时,正赶上碰到一位老朋友。老朋友相见,当然很高兴,喝了一会儿酒,朋友说:“您与韩朝宗有约会?”孟浩然当时大发脾气,大声叱责道:“已经喝了酒了,还管他!”否认了和韩朝宗的约会,因而也就没有赴韩朝宗的约会。韩朝宗也发怒了,叫他离开。孟浩然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节,始终也不觉后悔。原来,在孟浩然心中,与大臣相约,而且请求引荐,不太光彩,因此有人问及的时候,便觉得有损自己的形象。为了名誉,哪怕无官无禄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孟浩然的耿介之处。这是孟浩然的第二次求官。

后来张九龄做荆州长史,招他去当幕府。他倒是去了,但没干多久,就回故乡了。公元740年,王昌龄游襄阳,造访了孟浩然。老友相见,很是高兴,畅怀大饮。孟浩然原有病疹,虽然医疗已经见效,但一时心情激动,加上过量饮酒,过量食鲜,引起旧疹疾发,终于辞世了。

孟浩然虽然布衣一生,但因为他的文学造诣和为人的高洁,仍然获得了人们的尊敬。李白对他有过很高的评价。李白的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为送孟浩然而写的。《唐才子传》的作者,元代的辛文房在《孟浩然传》的结语中感叹道:看到孟浩然那么谦退,那么有才,但以布衣终老一生,实在是太使人感到悲哀了!他的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全然削去了平凡和世俗……孟浩然死后,王维在郢州亭中为孟浩然画了一张像,题郢州亭为“孟浩然亭”。后来人们觉得直呼“孟浩然亭”不够尊重,就将那亭改为“孟亭”了。这一切都说明孟浩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人民所崇敬的,不一定是地位优越的达官贵人,而往往是那些品德高尚、为人类留下宝贵遗产的人物。这就符合了杜甫的那句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不管你的名声多么显贵,但终将会身名俱灭,但真正对人民有贡献的人,是永远和江河同流千古的。

孟浩然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诗篇。《春晓》大概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会背诵的。此外还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等等。孟浩然对诗歌的声韵也十分讲究。清代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盛赞孟浩然诗歌的声韵说:“讽咏久之,有金石宫商之声。”但是,由于生活面的狭窄,孟浩然的诗作“缺乏气象宏伟的巨制”。这就正如苏东坡所说,孟浩然的诗“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话一语道破了孟浩然诗歌的要害。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因其父迁家到蒲州(今山西永济),所以就成了蒲人。他生于公元701年,卒年是公元761年。但也有人说他生于公元699年,卒于公元759年。不过,两种说法都说他在世61年。

王维和很多文学家相似,也是少年有才,聪慧过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他工于书法,娴于音律,擅长绘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这些才能,得到了歧王的赏识,在王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歧王对他说:“把你的诗歌中风格清越的,挑选几篇,谱上曲,用琵琶弹奏出来,带到九公主府上,弹给她听。”王维按照他的办法做了。到了那天,很多伶人簇拥着王维,他独奏自己的曲子。公主听了非常满意,问他:“这曲子叫什么名字?”王维说,叫《郁轮袍》,同时拿出了自己的诗卷。公主一看说:“这都是我平日里常读的诗篇。我还以为是古代的作品呢,原来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他在上席就座,并且说:“京兆有这个读书人当解头(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又称解头),这真是京兆的荣耀啊!”于是极力推荐他。

公元721年,王维中了进士,后来又调任太乐丞。这中间因受牵连而调任济州司仓参军。公元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公元734年,张九龄任中书令,王维被选拔为右拾遗,作了一篇题名为《献始兴公》的诗,称颂张九龄反对结党营私和滥赏爵位的做法。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被贬,王维感到非常沮丧,产生了归隐的思想,而且也开始了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年轻时就曾居住山林,中年之后曾一度家居终南山中,后来得到了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就与好友裴迪经常优游其中,互相以诗词唱和应答为乐事。但此时他还没有完全放弃仕途,因而在此后的生活中,他的官职仍有所升迁,从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直到给事中——一种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宜的官员。

安史之乱时,洛阳和长安两京陷落,唐玄宗出走京城。王维没有来得及扈从,被安禄山抓获了。安禄山很欣赏王维的才华,命他出来担任官职,可是王维没有答应,他悄悄地服下了一种药物,让自己腹泻下痢,又假装自己声音喑哑,不能说话,以此来拒绝安禄山的任命。看到这种情形,安禄山就将他迎到洛阳,关押在普施寺,强迫他担任给事中。一天,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宾客,招来众多梨园乐工演奏音乐。这些乐工都以李唐王朝为正宗,现在,为叛匪奏乐,深感亡国之痛,都流下了眼泪。王维也悲痛不已,暗地里写下一首诗来记录自己悲痛的心情。那诗写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传到了皇帝的行在途中,无论是尚在皇位的玄宗还是即将即位的肃宗都很感动。安禄山失败后,所有担任过安禄山伪职的官员都被三等定罪,惟独王维因为《凝碧池》一诗而获得赦免,得到了宽宥。因为它表现了王维对故国、故主的怀念,表现了对李唐王朝的忠诚。

在这以后,他担任了太子中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及尚书右丞等职务,都是些在皇帝、太子身边工作的职务。这是王维生活中最光耀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就是开元、天宝年间,王维和他的兄弟王缙宦游两都,名满京华。凡是王侯、驸马、豪门贵族等有权势的人家,没有不“拂席相迎”的。宁王、薛王甚至待之如师友。

王维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新唐书》说他“事母崔氏以孝闻”。母亲去世后,他“柴毁骨立,殆不胜丧”(骨瘦如柴,形枯神槁,不胜悲伤)。王维兄弟的感情也很深笃。王维因安史之乱时被迫担任伪职,本该受国法处分,其弟王缙申请削减自己刑部侍郎的职务来为兄长赎罪。王维获得帝王的信任后,又为远在蜀州的兄弟王缙开辟进京的道路。他说:“我有五项短处,而缙有五项长处,但是我在京都,缙却在远方。我愿意归还所担任的官职,归居田园,换取王缙的入京。”这番陈词,不仅没有获罪,反而真正换来了王缙的入京。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身居长安,遥想家乡山西华山之东的蒲州兄弟而作的。由此也可看出王维对兄弟的情谊之深。

王维年轻时就信奉佛教,又向往归隐,有过归隐的举动。他居常食蔬,不茹荤腥。到了晚年,更是常年食素。他生活简单,斋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这些简陋的用具。退朝之后,他只焚香独坐,禅诵经卷,有时也抚琴低吟。他衣不着彩,食不求精,在远离尘世的山林别墅,把辋水引导到别墅的周围,用河水浇灌林中的野花,每日只和好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吟终日。他把在田园中所作的诗,辑集成卷,题名为《辋川集》。在京师的时候,他每日供养十多位僧侣,以玄谈为乐事。妻子死后他不再续弦,三十多年鳏居一室。母亲死后,他上表,请求将辋川别墅改为寺庙,将母亲的坟茔安置在里面。他也在这里,别绝尘寰。

王维擅长诗画、书法,作品往往具有一种禅意佛理。王维的诗作中以田园诗和描写自然景物及隐居生活的诗作最为精妙,最能代表他的特色。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是诗与画的绝妙统一。

综观王维的诗,大概可分为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的作品、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送别和纪行的应答之作以及军旅边塞生活的吟咏之篇。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有深厚而独特的生活感受,有别样的视角,异样的情理。而且,这些不论哪一种题材形式的作品,只要涉及到自然景物,就都能产生绘画的效果和佛理的引申。他的传世佳作,被后人朗朗上口的不在少数。如写自然景物与隐居生活的《山居秋瞑》、《鹿柴》等,送别纪行的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杨少府贬郴州》等,反映军旅及边塞生活的如《从军行》、《陇西行》等。他的传世名句很多,如“声喧闹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韦侍郎山居》),“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漠漠山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等。人们常吟诵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等等。

王维的五律和五绝、七绝造诣尤高。明代胡应麟说:王维的五绝“却入禅宗”,在唐代诗歌中非常突出,也为明代七子所效法。由于他的描写自然景物诗作的极高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中高树一帜,成为我国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田园山水诗的发展中,他上承谢灵运、陶渊明,使山水田园诗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下启韦应物、张志和、柳宗元、司空图等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王维深谙音律和绘画。曾有一个传说,说有人拿着一幅《按乐图》问王维,所画的是哪一阕的哪叠哪拍,王维说,“这是《霓裳》第三叠最初的一拍。”有好事者拿去验对,果然如王维所说。可见王维对音乐和绘画的谙熟。

晚年的王维隐居在他的别墅里。乾元二年七月的一天,他突然想起远在凤翔的兄弟王缙,忽然叫人给他拿笔,给王缙写了一封作别信,然后,又给一些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写了作别信,最后“舍笔而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