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7

第37章 李白——斗酒诗的“诗仙”

历史进入了唐代,一个辉煌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历史的星空,那就是光耀千古的李白。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诗仙”的美誉。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在世62年左右。李白生年另有他说,此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

关于李白的故事很多,首先是他的生世、姓氏、籍贯的故事。据李白自己说,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见李白《赠张相镐二首》之二。其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又据史料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的九世孙。兴圣皇帝乃是凉武昭王李皓,他是李广第十六世孙。公元五世纪初,他在敦煌、酒泉一带被老百姓推举为凉公,传世两代,后在攻打匈奴沮渠中失败,国亡。这个“凉”历史上称为“西凉”(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中对此说有不同看法)。

这个家族中有一支在隋朝末年因罪流放西域,被迫“隐易姓名”,神龙年间才得以“遁还”,然后客居“巴西”,即现今的四川西部。

李白死前曾把自己的稿件托付给“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李阳冰在他所写的李白遗稿《草堂集》的《序》中说,李白家“遁还”之后才又恢复了李姓,李白先人在“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后,“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就是说,又指着李树而生伯阳。

这是一个有关老子姓氏来历的故事:伯阳就是老子李聃。说他出生后,他的母亲指李树,以李树的李作为他的姓。这里是借这个与李姓有关的典故,讲李白家又“恢复”了以“李树”为姓氏的“李”姓。看来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因为李阳冰是李白的族人,又是李白的托稿之人,李白一定向他讲述了很多自己的家世和身世,他的话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

李白以“太白”星名为字,其口气可谓不小,不过这中间也有一个来历,说他母亲生他时梦见了长庚星。长庚星又名太白星,所以给他取了“太白”这样一个字。这个字倒是符合李白的身价,他也没有辱没这个伟大的名字,可以说两两相符,相得益彰。

在这些史料和传说中,似乎也隐约暗示着李白的籍贯。但是李白的籍贯众说纷纭。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中说李白是“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就是没有家谱好寻,所以籍贯也很难考证,故而历史上的说法就很多。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李白籍贯山东(见《旧唐书》和《唐才子传》)。有人说他是四川人,还有人说是陇西人。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根据李白孙女从箱匣中找到的李白亡子伯禽的一份残破不全的手记中查看到:“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流放)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因而说他是新疆碎叶人。

这些不同的说法,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由,就是他的先人在隋末被流放西域,后又得释“遁还”,客居巴西。至于山东之说,是因为李白中年时期曾在山东居住。杜甫曾有文说“汝与山东李白之好”。唐元稹在《杜子美墓系铭》中就把李白当作山东人了,《旧唐书》沿用了这一说法。

说来说去,李白的籍贯还是一笔糊涂账。所幸的是,上世纪学者郭沫若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李白原籍陇西成纪,隋末,其先人迁居中亚碎叶。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李白出身于中亚碎叶”,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依据。那么,我们就依此说吧。不过,出身地也不一定就是籍贯。所以籍贯问题也只好提供这些史料,供读者参考了,好在出身地似乎比籍贯更有实际的意义。

不过由这些史料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李白的祖先因流放而徙居西域,李白可能是在那里一个叫碎叶的地方出生的,后来“遁还”,客居川西。再后来他“仗剑远游”,留居过山东。

据说唐代有两个碎叶。李白到底出生在哪个碎叶?郭沫若考证的结果是中亚的那个碎叶,即伊塞克湖西北的那个碎叶城。

既然祖先是西凉王,这就牵涉到一个民族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曾有学者陈寅恪考证李白是色目人,是“西域胡人”。但郭沫若不同意这种说法。两位大学者的不同意见,我们无力作出评判,只说明这些情况,供读者参考。

李白少小聪颖,十岁就通晓五经。年纪稍长以后就隐居岷山。当时“州举有道”(州官以有道举荐他),他不应。益州长史苏见了李白,赞叹地说:“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李白喜欢纵横之术,性格豪爽,轻财重施。客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人居于徂徕山,每日里饮酒赋诗,酣歌纵酒,号称“竹溪六逸”,很是飘逸潇洒。传说,他曾经梦见自己笔头生花,似乎预兆着他有一支奇异的彩笔。李白号“谪仙”,这也有个来历:天宝初年他初入长安,为前途而拜见当时的秘书监贺知章时,曾出示自己的《蜀道难》诗。贺知章读后,不绝口地赞叹道“子谪仙人也”,由此,他就以“谪仙”为号了。

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位大商人,哥哥和弟弟也经商有道,在多处设有字号。殷实的家庭,不仅为李白提供了优裕的生活,还养成了他挥霍任性、重义好施的性格,也给他提供了仗剑远游的条件,同时,还造成了他既看重门第,又蔑视富贵、王侯的矛盾性格。

青年时代的李白,身体强健,“目光如虎,炯炯有神”。他喜欢骑马射箭,击剑鞠球。他有很好的箭术,曾有一箭射双鸢、一射穿二虎的传说。他也有富家子弟的一些毛病,如好斗鸡、打架等。伟大的诗人也有一些不光彩的故事,他曾在长安北门因斗鸡发生纠纷而与人斗殴、被人围困,幸亏朋友陆调力破重围,请来官宪,才得以解脱。诗中说“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嚇来煎熬。君披万人丛,脱我如狴牢”。

但是李白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认真。铁杵磨针的故事是世人皆知的,讲少年李白受一老妇人指点,用功读书的故事。不仅如此,李白学剑也十分认真。他曾移家千里,求学剑术于山东裴旻。此外,他著文认真,交友认真,学道也认真。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益处。

25岁时,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漫游。他游历了洞庭、襄汉、齐鲁、泰山、扬州、金陵……他27岁时被老丞相许圉师看中,入赘为丞相的孙女婿,住在湖北安陆。此后,生下一男一女。男名伯禽,女名平阳。不过,有人说李白的儿子不叫伯禽,而叫伯离。总之李白有一儿一女,女为长。许氏夫人早亡,这一对儿女,就随李白壮游各地,行止不便时,就把他们寄养在朋友家里。许氏夫人死后,李白曾和一刘姓女子结婚,但因这女子“不安于室”,不久就离异了。后来他又和一山东女子结合,但也不得长久,最终他娶了宗楚客的孙女。这位夫人在他长流夜郎时曾想法营救过他。又有一种说法是李白的儿子伯禽不是许氏夫人所生。

李白受儒、道两种思想的影响,他一生仕途又不顺,因此,这两种思想在他的仕途上都派上了用场。儒家思想存在于他仕途的有盼之时,这个时候,他信奉“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且力争如此;道家思想存在于他仕途绝望之中,在这个时候,他认真地修炼道教,企望成道“谪仙”。这两种思想,使他形成了“不得志时拼命想做官,得志后便尽可能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他原想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谁想他屡试不中。不过尽管他求官不得,但诗才仍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李白因其诗名结交了一些上层人物,特别是结交了唐玄宗的妹子玉真公主和秘书监贺知章等。

李白的政治生涯是这样开始的:公元730年,李白首次进京,企图通过一些活动达到从政的目的。凭着他的诗名,结交了一些名人,为后来唐玄宗的接见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公元742年,他隐居剡中时与名道士吴筠相识,吴筠被唐玄宗征召后,将李白举荐给玄宗(一说玉真公主推荐)。受到皇帝的征召,李白极为得意,有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写的就是这时期的心情。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深信自己不是埋没于蓬草中的山野之人,以为自己“兼善天下”的抱负要实现了。可是,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李白的仕途经历了两个高峰,一是他42岁时应召入京,唐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命供奉翰林;一是他56岁隐居庐山时,永王璘三次遣使延聘。不过,这高峰过后,就是下坡,一是他44岁时的“赐金还山”;一是他58岁时的“长流夜郎”。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742年秋,李白又一次进京。这次进京,是他生命中最得意的时期。李白一生中一些最荣耀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期。这时,他被召至金銮殿,玄宗降阶以迎。李白献祝颂一篇,皇帝大为欢喜,特命赐食,因汤水太热,皇上亲手为他调羹,从此待诏翰林。这就是“玄宗调羹”的故事。

有一天,渤海国呈入番书一封,满朝大臣没一个能够认识,玄宗叫来李白,命他诵读。李白竟一目了然,诵读如流。玄宗大喜。即命李白用番书复诏一封。李白当殿展纸挥毫,但墨汁太淡,就叫杨国忠磨墨。这就是有名的李白“代草退蛮书”和“国忠研墨”的故事。当时李白得意至极,玄宗亦欢欣不已,当场赐以金帛,但李白不受,只请求能在长安市中随处饮酒,不加禁止。玄宗欣然答应,并且下诏光禄寺,每日供给美酒数瓮,听凭他在长安市中到处纵饮。

有一天,正是春和景明、百花竞开的时候,沉香亭畔,木芍药也开得正艳。这被宫内称为木芍药的花卉,就是人们所说的牡丹。沉香亭在离大内约两三里的兴庆池东。为赏名花,玄宗骑马,贵妃乘辇,来到亭中。皇家乐师李龟年领着众位乐工来给玄宗奏乐。玄宗看着姹紫嫣红的牡丹,对李龟年说:“这么鲜艳的花朵,怎么能听着旧音乐来欣赏?这么高雅的花朵,怎么能用俗乐来伴奏?快去召李学士来,为这美人名花写诗,为我和贵妃凑兴。”听了这话,忙坏了玄宗左右的侍从,到处去找李白。李龟年东奔西跑地来到长安酒肆,好歹算是把李白找到了。但这时的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口口声声说“我醉欲眠君且去”,说着,竟然倚着桌子睡着了。李龟年急得无奈,只得向他宣告圣意,叫两个随从将他架上马,扶着他快马扬鞭,到了沉香亭畔。但李白仍是醉意深浓,步履蹒跚,趔趔趄趄,醉态十分可笑,引得玄宗开心不已。见李白仍然昏沉未醒,玄宗命人用冷水给他激面,才把他浇醒。李白见皇上在座,不免感到内愧。玄宗因爱李白高才,对他格外宽容,不予计较,只叫他赋上新诗以凑兴,同时命李龟年展开金花笺,研磨香浓墨,叫李白即兴赋写。只见李白少加思索,便挥毫纸上。一时间,笔走龙蛇,墨如流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意,沉香亭北倚栏杆。”玄宗看后,大为满意,说:“人面花容一并写到,妙不胜言啊。”就叫李龟年赶紧谱曲,命乐工们立即和乐。于是吹吹打打演唱了起来。唱到高兴之时,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击节唱和,真是似这般良辰美景,好一番天上人间!不过,李白这里也有寓意,他用赵飞燕比喻杨玉环的意思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但此时此刻,帝、妃也顾不上琢磨其中的深意,直问此三诗应为何调。李白随口答道:“臣意可称为《清平调》罢。”于是这三首诗就以《清平调》的题名留传了下来。这就是填写《清平调》词的故事。

在这期间还有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流传着。故事仍然是李白醉酒失态,在他得意忘形之时,一双脏而旧的靴子露了出来,被玄宗看见。玄宗问他,爱卿,怎么没有一双好靴?李白发现自己失礼了,赶忙收回双脚,掩盖着说,臣下本有新靴,但刚才出门太急,没有来得及更换,请皇上见谅。唐玄宗因心情愉快,并没有怪罪他,反倒叫高力士去拿一双新靴给他换上。可是靴腰太高,穿脱费事,唐玄宗看他脱得吃力,就叫高力士帮他脱靴。这时李白居然伸出两脚对高力士说:“去靴!”高力士是当朝宦官,权势已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叫去为人脱靴,莫过于奇耻大辱,但皇上有旨,不脱不行,只得低下身子帮李白把靴子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记载。

李白凭着自己的诗才获得了唐玄宗的喜爱,然而也因此得罪了权贵,引来了祸端。试想,杨国忠高力士都是位极人臣的宰相宦官,怎容得下李白的侮辱?因此,一个报复的阴谋就逐渐地在他们心中生成。高力士假借着《清平调》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的诗句,挑唆杨贵妃,说赵飞燕虽然红极一时,后来却被废为庶民,而且死于自杀。而李白以她来比喻杨玉环是“贱之甚矣”。杨贵妃听后气愤无比,当场撕毁了《清平调》,把它掷于地上,恨不得用脚去踏踩。从此,她就在玄宗面前极进谗言,玄宗只要想给李白一个官职,就被杨玉环阻止。杨国忠受过研墨之辱后,对李白也不放过,在玄宗面前也进了很多谗言,最终使李白逐渐失去了玄宗的欢心。

李白在玄宗的眼里,也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人格是不被真正尊重的,才能也不会真正被使用。在李白进宫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写一些御用诗文外,就没有参与过什么国家大事的研讨。而在唐玄宗的眼中,李白还是一个“穷相”的文人。《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记叙:高力士给李白脱靴那次,李白离开宫殿时,唐玄宗指着李白后影说:“此人固穷相”。这个看法,恐怕就是李白不得重用的根本原因了。李白也感到自己不容于权贵,便更加傲放不羁,并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崔遂等人结成了“饮中八仙”。这时,李白已经认识到自己进身无望,不得已,他向玄宗提出了“恳请还山”的要求。李白能够自己提出这个要求,唐玄宗已是求之不得,于是顺水推舟地给了李白一个“赐金放还”的待遇,就是给他一些钱,让他回老家去。李白仕途中的第一个高峰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一年多的生活中,李白作为一个御用文人,在宫廷中只写了一些遵命的酬唱之作,如《清平调》三首、《宫中行乐词》八首、《侍从宜春苑奉诏试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一首等。由这些诗题就可以看出,一年多的御用生活,在李白的一生中是多么没有意义(关于李白进京次数和时间,说法很多,此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在赐金放还之后,李白浮游四方。一次游到了华山地界,想登华山,于是乘着酒性,骑驴经过县衙门口,衙隶不让骑驴,告到了县宰处。县宰命他下驴,李白不肯。县宰把他带到大堂,发怒地问道:“你是何人,敢如此无礼?”李白在供状上不写姓名,只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研,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吓得县宰慌忙拜谢说:“不知翰林至此。”李白长笑而去。李白常常和“饮中八仙”之一的崔宗之乘舟从采石矶到金陵,穿着宫中的锦袍,正襟危坐,旁若无人。足见李白的仙风傲骨。

李白生命中的第二个政治高峰是随永王东征。永王名璘,是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公元755年,安禄山起事。为了镇压这一事件,唐玄宗委派了太子李亨和第十六子永王璘分守黄河和长江流域。但是,永王另有所图。为了建设自己的幕僚队伍,永王三次派人前往庐山延请李白。李白怀着满腔的热情到了永王幕府,写下了著名的《永王东巡歌》11首。但是,李白很快就发现,他在永王府中的地位等于灰尘(郭沫若语),他只好从前线逃走了。后来永王失败被杀,李白虽在永王府只呆了两月左右,但也脱不了干系,他遭到了杀身之祸。但是,他得到了郭子仪的救助,改判了“长流夜廊”。这“夜廊”是现今的贵州,这在当时是偏远和落后的地区。死罪虽免,但换得的也是个“无期”。郭子仪为何要救他?因为早年李白游览并州,遇上郭子仪犯法,李白出面相救,使郭子仪得以脱免,为此,郭子仪感怀在心。当得知李白被判了死刑之后,郭子仪请求“解官以赎”,李白才得免于死,改判流放。所幸的是,在流放途中遇到大赦,李白才重获自由,回到浔阳。李白仕途中的第二次高峰就这样结束了。

回到浔阳的李白,已是老之已至,万念俱灰。他寄居在同族叔父李阳冰的家中,每日饮酒赋诗打发时日。传说他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与友人饮酒于舟中,因醉后误捞水中的月亮而落水身亡。

李白一生以月为美,写过不少爱月咏月的诗篇。高悬于天空的明月也许正是他的美丽向往。他一生向往出仕,可是他的期盼往往落空,但他追寻不止,求索不息,终于在他的晚年,在一切求索无望的时候,追寻到了一个美丽的境界,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捞月而死,李白死得其所,死得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之死,另有他说,此说比较有意味,故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