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8

第38章 颜真卿——长于书法的英烈文人

颜真卿是一位书法家,这大概是人们都知道的,但是人们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家。他有《吴兴集》十卷、《卢州集》十卷和《临川集》十卷等著作行于当世。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用他的卓越才干,为中唐时代的几位最高统治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担任过抗击安史之乱的组织与指挥之职。他还是一位令人起敬的英烈之士,用他的胆识和气节,捍卫过一位国家大臣的尊严。

颜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公元708年,卒于公元784年(《辞源》说709—785年)。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少帝、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六个皇帝。他的寿数也很高,活了76个年头。

《旧唐书》说,颜真卿是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五世孙,《新唐书》说颜真卿是唐代秘书监、大训诂家颜师古的五世重孙。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殷氏夫人抚养教导。他好学上进,博学,善于辞章,对母亲十分孝顺。开元年间,他中了进士,又通过了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因此,调为澧泉尉,后来又升迁为监察御史。唐代监察御史的职能是监察百官、巡抚州县狱讼。当时五原地方有冤狱,长期得不到公平的判决,又赶上天旱,久不下雨,而当颜真卿把冤案断清之后,天就下了大雨,久旱的天气得到了缓解,老百姓都以为是青天大老爷明晰断案的结果,于是,纷纷称呼此雨为“御史雨”。

颜真卿为人刚正,有胆有识,遇事敢言,无所畏惧。他的疏奏论政之文,具有直言极谏的风范,正如欧阳修所说:“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像其笔画。”有这种性格的人,如遇明主贤相,还有可用武之地,偏偏他所处的时代,又是国主不明,奸佞当道,这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不能顺畅。颜真卿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作贡献不断遭贬谪,不断遭贬谪又不断作贡献的一生。

他对唐王朝的第一大贡献,就是抗击安禄山、史思明的反叛。而具有戏剧性的是,这件事情正发生在他被贬到平原地方的时候。当时他发现安禄山一些桀骜不驯的迹象,就料定安禄山要反,于是就不动声色地做了战备的工作。他假装修理城墙,挖掘了城壕,储存了粮食,招募了兵勇。安禄山对他原也有所戒备,就派人侦察他的行动。但是,他们所察到的只是颜真卿邀集一些宾客幕僚在河上泛舟宴饮,以为这只是一群书生,成不了什么大事,就不把他们放在心上。其实这正是颜真卿这位书生用的一点麻痹敌人的小计。不久安禄山果然造反。由于朝廷毫无戒备,安禄山能够得逞。一时间,很多地方都相继陷落,而惟独颜真卿加强了防御的平原,独自保存了下来。当唐玄宗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感慨河北24个州郡,竟然没有一个忠臣的时候,却得到了颜真卿保住平原的好消息,他不禁大喜道:“我不知道颜真卿是何等之人,他的行为能够这样!”

颜真卿在保住了平原后,仍然积极备战。他招兵买马,鼓舞士气,更用巧妙的方法揭露敌人的阴谋。那是在安禄山攻陷了洛阳之后,杀了当地的守官、御史中丞和判官三人,并派人带着这三个人头到颜真卿的驻地,想借此威胁驻守平原的士兵。颜真卿料到,这几个血淋淋的人头,肯定会挫伤士兵的锐气,于是他就对士兵们说:“这三个人我都认识,但是,这三个头都不是他们的。”就把那三个人头密藏了起来,并且腰斩了来使。颜真卿又把那三个人头缝合起来,进行安葬。大家为颜真卿的举动而感动,因此更加心服于他,士气也就更高涨了。这样,颜真卿集合了几十万大军,成为帮助李光弼讨伐叛军的一支巨大力量。

在抗击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为了稳住一个投降的叛军,不惜将自己十岁的儿子送去当人质。这不仅稳住了来降的叛军,也鼓舞了自己的士气,在对敌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肃宗在灵武即位,颜真卿就克服重重困难,赶到行在所(皇帝外出时所住的地方)凤翔拜谒皇帝。皇帝下诏,拜他为宪部尚书,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

颜真卿对唐王朝作的另一大贡献,就是维护儒家的礼教。当时,国事很多,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朝廷纲纪遭到破坏,玄宗逊位,代宗去世,国家丧乱,“典法湮放”,而颜真卿博识古今,被拜为礼仪使。在这个位置上,他厘正(改正)礼仪。以维护国家的纲纪人伦为己任,在维护儒家的礼仪方面做了很多的事情。

有一个名叫郑延柞的朔方县令,母亲死了30年而没有安葬,颜真卿认为这是人子的大不孝行为,于是上表弹劾,结果,皇帝下诏判这个县令“终身不齿”。安史之乱平定之初,“朝廷草昧不暇给”,一切都很混乱,朝廷来不及收拾。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认为,虽然天子蒙尘,但法典不能废。所以他对于朝纲,“绳治如平日”。为此,他弹劾了很多风纪不严的官员。如有一位名叫崔漪的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面带酒色入朝,有一位名叫李何忌的谏议大夫在朝班上态度不严肃,都遭到了颜真卿的弹劾而被降级、贬官。肃宗的儿子广平王被任命为元帅,他手下的一个虞侯在出征的典礼上,过木马门而没有下马,也遭到了颜真卿的弹劾,还是肃宗亲自出来为之说情才算罢休。他的认真态度有时受到皇帝的嘉奖,为唐朝乱后的大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有时他认真得太过了,不免讨来一些没趣,遭来一些人的讨厌,以至被人斥为“迂”。在安史之乱中,太庙遭到了毁坏,颜真卿按照春秋时的古礼对皇帝说,春秋时,鲁国新建成的宫殿遭到了火灾,鲁成公哭了三天。现在,唐朝的太庙被叛贼所毁,就应该在野外筑坛,皇帝向着东方而哭。这样的要求皇帝是不能答应的,不仅不会答应,还产生了反感,引来了皇帝的厌烦。加上颜真卿对国家的军政大事,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终于,引来了祸端,他遭到了贬谪。

他先被贬到同州和蒲州。后来又被御史唐昊所诬陷,被贬到饶州。不过不久就被拜为升州刺史、浙江西道节度使,被征为刑部尚书了。可是李辅国假托皇帝的诏令把老皇帝玄宗迁移到西宫,颜真卿就率领百官上表慰问玄宗的起居,遭到了李辅国的厌恶,他又被贬到蓬州当长史。后来又几经起落。代宗即位后,颜真卿的命运稍有好转,被任命为尚书左丞。但无论自己的命运如何,他对重整朝纲的决心不变,尊崇儒家礼教的态度不变。安史之乱平定后,皇帝从陕西回京,颜真卿依照古礼,建议皇帝先拜祖宗陵庙,然后再到宫殿,以表示对先人的告慰和尊敬。但这个建议遭到了宰相元载的反对。元载说,您这个想法倒好,但是不合时宜。颜真卿说:“这个建议,听不听在你,提建议的有什么罪过?然而朝廷的事,怎能够由你一再地破坏!”这样就把当朝的一品宰相给得罪了,引起了元载的嫉恨,又要把他外放。他这次没有接受,留了下来,当了一个“鲁郡公”的闲职。颜真卿的“鲁公”称谓就从这时开始的,他的著作也就叫做《颜鲁公文集》。

颜真卿以文为职,敢于直言极谏。在代宗时期,宰相元载结党营私,因害怕朝臣揭露,就发下一道文令:凡百官论奏,都先交长官审阅,长官再交宰相,宰相再交皇上。这个阴谋被颜真卿识破了,他连忙上书皇帝说:“今陛下欲自屏(闭塞)耳目,使不聪(耳听为聪)明(眼见为明)……陛下舍此不为,使众人皆谓陛下不能明察,倦于听览,以此为词,拒其谏诤,臣窃为陛下痛惜之……天宝以后,李林甫威权日盛,群臣不先谘宰相,辄(就)奏事者,仍托以他故中伤,犹不敢明约百司。令先白(报告)宰相……以此权柄恩宠日甚,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所以渐致潼关之祸(指安史之乱)……今天下兵戈未戢(止息),疮疣未平,陛下岂得不日闻谠言(正直的话)以广(扩大)视听,而欲顿隔忠谠之路乎……臣又闻君子难进易退,由此言之,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宣布或决定)进止(进言或停止进言),使御史台作条目(定规章),不令直进(直接进言),从此人人不敢奏事,则陛下闻见,只在三数人耳。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后见无人奏事,必谓朝廷无事可论,岂知惧不敢进,即林甫(李林甫,唐太宗时奸相)国忠(杨国忠)复起矣……如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李林甫、杨国忠犹不敢公然如此。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纵悔之无及矣!臣实知忤(违背)大臣者,罪在不测(不能预料),不忍孤(同“辜”)负陛下,无任(无能——对自己的谦称)恳迫之至。”这份奏折一上,又触怒了元载,于是他又捏造了一个罪名,将颜真卿发放到硖州任别驾。别驾这种官名和它的职务特征很相似,他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一车,而得名“别驾”。后来,他又担任抚州、湖州刺史,直到元载伏法,他才拜为刑部尚书。

代宗死后,杨炎当宰相,也很讨厌颜真卿,把他改为太子少傅,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不过礼仪使的职务未变。但即使这样,权臣仍不容他。到卢杞专权的时候,升他为太子太傅,而免了他礼仪使职务。这就一点点实权都没有了。卢杞还对他提出问题说,“方面之任,何出为便”,意思是要把你发放到外地就任,你认为发到哪里合适?使得年事已高的颜真卿说出了这样的话:“我颜真卿因为性格而为小人所憎恨,因此被放逐已经不止一次了。今天,我已经羸老,还请相公您多多庇护。您的先人御史中丞卢奕的首级被段子光带到平原的时候,那上面的血迹我不忍用衣服去擦拭,而是用舌头一点点舔净(指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派段子光携洛阳三官员人头到平原胁迫颜真卿投降一事。其中一个人头为洛阳御史中丞卢奕之头。卢奕即卢杞的先人)。相公您能忍心不容我吗?”卢杞听后,虽然霍然下拜,但心中仍很恼怒。这个时候正赶上李希烈造反,攻陷了汝州,朝廷要派一名官员前往宣抚。这是一桩危险的差使。卢杞就奏请派颜真卿前往。他对德宗说:“颜真卿为四方所信,派他去,可不用劳动军队。”德宗听信了他的奏请。这个消息一传出,满朝文武都为之失色,人们认为此事必失老臣。而因此事失去一位元老,将会使朝廷蒙羞。但是,事已至此,追之莫及了。这就是颜真卿为唐朝做的最后一件大事。

颜真卿到了汝州,见到李希烈,准备向他宣读皇上的圣旨。但是,李希烈的养子就有千余人,他们各个袒臂露刃地来到颜真卿面前,一边漫骂,一边举刀砍杀。可是颜真卿不为所动。李希烈以身相挡,喝退了众人,把颜真卿请到馆舍,逼他草拟洗雪自己的奏章,然后才肯罢兵。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多次派遣侄子等到京师上报情况,但是皇上都不予理睬。颜真卿就写信给自己的子侄,教导他们,好好侍奉家庙,抚孤惜贫。

一次,李希烈大宴逆党,也叫颜真卿就坐。席间命伶人演一些诬蔑朝政的戏。颜真卿看后,正言厉色地对李希烈说:“相公,你也是国家的大臣,为什么叫这些人这么做呢?”说罢,拂衣而起,离席抗议,弄得李希烈都面带愧色。当时李希烈手下也有些有见地的人,对李希烈说:我们听说颜太师是德高望重的人,您想建立国号,颜太师就来了,这不是天意吗?您现在想求一个宰相,谁比颜太师更合适呢?意思是说服李希烈拜颜真卿为宰相。颜真卿听到这种说法,正言斥责他们说:“是什么样的宰相!你们听到过颜杲卿吗?他是我的兄长。安禄山造反的时候,他第一个进行抗击,到被害的时候,还骂不绝口。我今年快80岁了,居太师的官位。我一定坚守我兄长的气节,死而后已,怎么能受你们的诱惑和胁迫?”

李希烈就把颜真卿关押起来,命令十个甲士把守,挖一个方丈深坑,把他关在坑中,口称“坑颜”。颜真卿对李希烈说:“生死有分,何多为?”后来唐将张伯仪败绩,李希烈命人拿着张伯仪的旌节和首级,夸耀于颜真卿面前,颜真卿为之痛哭,投身于地,悲痛不已。不久,李希烈的大将周曾,企图杀了李希烈,举颜真卿为节度使。不幸事泄,周曾被杀,颜真卿被押送龙兴寺。这时,颜真卿料定自己必死,就为自己作了遗书、祭文、墓志。他还常常指着囚室的西壁说:“这就是我的殡所。”李希烈攻陷了汴州,想建立国号,派人向颜真卿询问建国的礼仪。颜真卿说:“我老了,曾经执掌过国礼,我所记得的都是诸侯朝觐皇帝的礼节。”言外之意就是,你要执行的也只能是诸侯觐见天子的礼仪,休想建立一个国家。兴元元年,李希烈将败,派几个军官到颜真卿的坑边,在周围堆满了柴草,在柴上浇上了油,对颜真卿说,你不肯屈节,那就要被烧死。颜真卿就想举身投向火中,被其中一个军官制止。后来,李希烈的兄弟被唐朝廷杀死,李希烈为了报复,要杀颜真卿。杀前对颜真卿说,有圣旨,“宜赐卿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状,罪当死,但不知派何人从长安来。”对方说,从大梁来(大梁是叛军的所在地)。颜真卿大骂道:“原来是逆贼啊,什么圣旨!”然后就被他们缢死了。

当颜真卿为朝廷捐躯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京师震动,德宗痛悼异常,废朝五日,赠以谥号“文忠”,倒是符合颜真卿的特点。但是,人已去,痛何用?无非也是借死人买好罢了。不过,就颜真卿自己而言,他无愧自己,无愧国人,无愧子孙。用遒劲的正笔,写完了一个工整苍劲的“人”字,也算是不枉人生。正如柳宗元所言:“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守道殁身,为时垂训”。颜真卿的行为,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做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