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39

第39章 杜甫——写“诗史”的诗圣

杜甫,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杜审言,湖北襄阳人,因此,杜甫祖籍湖北襄阳。后来,杜审言的儿子杜闲把家搬到了河南巩县,因此,杜甫就成了河南巩县人。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杜甫出生7个月后,李隆基即位。杜甫44岁时,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出逃蜀地,军士哗变,马嵬坡事变发生,唐玄宗被迫让位给李亨,结束他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杜甫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时代。唐玄宗时代,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杜甫经历了这个转折的全过程,所以说,杜甫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他的生活,因这个时代的动荡而动荡,因这种动荡而被备遭离乱,也因这种动荡而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成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圣”。

杜甫字子美,因为他曾经居住在陕西西安市东南的杜陵,所以他自称杜陵布衣和杜陵野老。杜甫后来又曾担任过工部员外郎和右拾遗,所以,又有人称他为杜工部和杜拾遗。

和很多古代文人一样,杜甫有卓越的文才,他7岁学写诗,9岁学写大字,研究书法。因为父亲杜闲是一位县令,他也算是一位小衙内。19岁到29岁的10年间,他壮游各地,先游了晋地,后来渐渐远游,到了吴越、金陵、姑苏,渡浙江,泛剡溪,过齐鲁,经齐赵等。中间只有24岁时回东都洛阳,赴京兆贡举考试。但他考试不第,然后又接着壮游,直到30岁回东都与杨氏夫人结婚,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暂时定居。以后他又接着壮游。33岁、34岁的时候曾与李白两次会晤。

杜甫的仕途很不通畅。24岁时,他第一次贡举不第。36岁时,唐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城赴考。这次考试因奸相李林甫怕暴露自己的劣迹而玩弄花招,试子全部落榜,杜甫第二次落第。40岁时,唐玄宗朝献太清宫,祭祀宗庙,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待制集贤院。43岁时,他进《封西岳赋》,不见下文,直到44岁他才被提拔为河西县尉,但他没有就任。

在这期间,他多次向皇帝恳切陈情,如上《三大礼赋》等。文章因求官和很多文人一样,杜甫的仕途也很不通畅。开元二十三年,他24岁时,第一次贡举不第。天宝六年,他36岁时,在长安应试,第二次落选。同年,唐玄宗下诏,命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城赴考,这次考试因奸相李林甫怕暴露自己的劣迹而玩弄花招,一手遮天,试子全部落榜,杜甫第三次不中。天宝十三年(郭沫若说天宝十年),唐玄宗朝献太清宫,祭祀宗庙,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李林甫测试他的文章,提拔他当河西尉,他没有就任(郭沫若说“遭李林甫遏止”)。天宝十三年,他向皇帝献《封西岳赋》,“又是没有下文”(此说按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几次三番都不得宦门而入。

进士不能,他只得向皇帝恳切陈情了。这种陈情,有过三次。第一次,天宝九年,杜甫39岁,他向玄宗上了《雕赋》。第二次,即前文所提到的《三大礼赋》。第三次,上《封西岳赋》。在这些文章中,杜甫求官心切,心切,未免露出一些可怜和自夸,如“臣……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为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途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岂忍弃之?”这种情况,或许不遭皇帝喜欢,因为如此优秀的人才而生活在如此的贫困之中,会引人责备皇帝的“遗贤”之误。或许是李林甫的阻挠,所以,杜甫的仕途就阻隔难通了。

这期间,杜甫多次上书有关人士请求举荐,或有关人士多次主动举荐他,但都没有成功,直到四十四岁的时候,他才得到一个河西县尉的职务,但没有就任,后来才杜甫拒绝河西县尉之后,被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算是有了一个职位。在这期间,他的生活十分拮据。他曾乞食京师,不得已挈家前往奉先。在接受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奉先探家,名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

杜甫的生活因唐代政治的动乱而动乱,这集中地体现在他因安史之乱引起的奔波流离中。当时,他忽而去长安,忽而奔奉先,携带家眷逃乱。潼关失守之后,他带领一家老小经华原县逃到郛州,寄居在羌村。后来又从羌村逃到延州,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所获,被送往长安。这是他生活中最为动荡的时期,也是他优秀诗歌创作丰产的时期。《哀王孙》、《悲陈陶》、《悲青阪》等著名诗篇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46岁时,他陷居长安,写下了《哀江头》、《春望》等充满爱国情感的著名诗篇。在《春望》中,他悲愤地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国破城亡后的一片衰亡景象和自己的悲痛心情以及在战乱中身心的疲惫。后来他逃离长安,投奔到新皇帝肃宗所在的凤翔,算是找到了他心灵的归宿。这时,他有《喜达行在所》三首,表达自己回归的喜悦。在经历了个人和国家的这番动乱之后,杜甫才获得了一份稍重要的职务——左拾遗。

但是不久,布衣好友、时任宰相房琯因主动请缨失败而被罢相,杜甫为此事上疏说:“罪细,不宜免大臣。”这一下激怒了皇帝,把他交给三司问罪。还是宰相张镐说:“甫若抵罪,绝言者路。”肃宗才免他一罪,但他仍然没有得到肃宗的信任,后来甚至被贬为华州司功,主管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等事宜。

乾元二年(公元759)二月,因关内大旱,杜甫自东京洛阳回华州探家,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看到饿殍满野,倒毙当途,官吏横行,百姓离乱的悲惨景象,有感于心,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著名诗篇“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从这些题目就可以想见诗的内容。“三吏”写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方的小官吏如何在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而老百姓又是如何在他们的欺压下苦苦求生的。“三别”则讲述战乱如何破坏了人民宁静的生活,使他们不得不在新婚的第二天就夫妻别离,被征上路;不得不在垂老之年,告别老妻,被迫入伍;也不得不被战争搞得家破人亡,以至于在战后的余生中无家可归。这一幕幕悲惨的图景,有如电影的画面,在千百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和战乱的痛恨与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在经过了一番艰难的奔波之后,杜甫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可是,这时,等待他的却是爱子的夭亡。这个噩耗给杜甫的打击是极其巨大的。从此,他辞去了官职,寄居在秦州,每天以采集野果和橡实充饥。后来,他又流落到剑南地方,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结庐而居,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在这里,他营建草堂,但不管怎样去营建,草堂终归是草堂。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的一天,忽然秋风呼号,草堂屋顶被狂风吹坏,茅草吹得满天飞舞,淘气的村童将茅草扔得到处都是。年已五旬的杜甫,扶杖追赶,气喘嘘嘘。他深感自己年高力衰,也深感世态炎凉。由自己的遭际,他进而想到了天下有同样遭际的穷苦人,人道精神在他胸中涌起,他由对自身不幸遭遇的悲叹,升华为对无家可归的千万穷苦大众的关怀和同情,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篇除了描述自己在这场狂风中的狼狈外,还想到了普天下无家可归的穷苦人,他大声地向苍穹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呼号,汇成了一曲黄钟大吕,响彻中国历史的天空。

杜甫52岁时,好友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入朝为官,他由严武举荐为京兆(即京都)功曹参军,因已经决定出峡,他没有到任。直到第二年,杜甫53岁时,严武又举荐他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他才接受。这绯鱼带,是一种品级的标志。绯,是红色。唐朝的制度,文武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色,配金玉带。四品官,穿深绯色。五品,穿浅绯,并配金带。所谓“检校”,是一种散官的官名,指皇帝加封或非正名的一种加官。杜甫所担任的,恐怕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检校官,也就是非正名的一种加官。所谓“工部”是专管营造工程一类事务的中央部门。“员外郎”是正名之外的一种官职。一般是有钱人通过钱财捐买到的一种官位,所以,一些旧戏曲或小说中把有钱的男人尊称为“员外”。看来,杜甫的这个官职,也是名大实小的一种官职或闲职。53岁时的杜甫,靠朋友的帮助,才得到这样一个官位。这实际上是说明唐朝统治者用人的不明,也说明了杜甫一生仕途的不达。不过杜甫终究有了一个官位,也就有了一份俸禄。后来有人称杜甫为杜工部,也可能来源于此。

杜甫的官运不好,所以,终身经济拮据,这也是一方面的事实,他的确采过野果橡实充饥,也有儿子饿死的事情。不过,郭沫若说他有些哭穷,这也有一些根据。作为一个县令的公子,能够到处游历,成长之后又具有颇大的诗名,他再困顿,也要比真正穷苦的百姓好得多。比方说,他不断与当时的诗人名家有所交往,有所酬唱。在成都浣花溪旁的草堂时,他没有官职,可以说当时杜甫经济困顿。但是还能够对草堂进行扩建,还能够构建竹桥,还能月夜泛舟,游历青城。55岁时,他得到柏茂琳的照拂,主管东屯公田百亩,买得西瀼溪40亩柑橘林。又常得柏茂琳照拂,经常送些菜蔬。几年之后他出川时,将40亩柑橘林送给了朋友吴南卿。56岁时,他已气喘、耳聋、眼浑,但还娶了一位新妇……所以,杜甫的困顿拮据,和一般老百姓的困苦是不能相比的。

杜甫49岁时居成都草堂,在草堂生活近十年之后,因蜀中大乱,他便率全家避乱荆楚,后来江陵又乱,他又携带家小,南下湖南,在岳阳、潭州、衡州等地或游或停,历经一年左右。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二十一日,他舟行至湖南耒阳地界时,船遇大雨,被阻于舟中,几天不得饮食。耒阳县令聂某送他牛肉与酒。没想到天热,牛肉腐败变质,杜甫吃后,中毒而死。唐代两位大诗人,李白,醉酒舟中捞月而死,死得浪漫而有诗意,杜甫却是解决现实的吃饭问题,中毒而死。两种死法与他们诗歌的流派何其相似!

杜甫虽然被人们奉为诗圣,但也有性格上的一些缺欠和毛病。《旧唐书》说“甫性偏躁,无气度,恃恩放恣……于成都浣花溪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峻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新唐书》记载,他“少贫不自振”。这“不自振”大概就指他不发奋,不长进的意思。从郭沫若所说的“十五岁,身体壮健,八月枣熟,自云每日能上树千回摘枣。”这一方面表明他身体好,另一方面不也表现他过分顽劣了吗?在我们已经介绍过的这些作家中,似乎还没有见到过有这种行径的人。另外,据《新唐书》在《杜甫传》的结语中说:“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这也是杜甫性格的一个缺欠。当然杜甫也有慷慨悲歌的性格,这些性格表现在他的名作《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岳》等篇中。《新唐书》还评价他“数(多次)尝寇乱,挺节(坚守节操,不屈不挠)无所汙(玷污),为诗歌,伤时桡弱(懦弱,无能)情不忘君,人怜其忠。”对于节,对于忠,杜甫是可圈可点的。为朋友,他也可以两肋插刀。

但是,杜甫毕竟诗人意气,有时也不拘小节。他与严武交情很深,而且很得严武的帮助,但是,他有时竟然忘乎所以,以至于两人见面时,杜甫竟然不戴冠帽,这在古代是对人很不尊重的。杜甫性格“偏躁傲诞”,曾经有过醉酒之后躺在严武床上,瞪着眼睛说:“严挺之乃有此儿!”严挺之是严武的父亲。严武知道后,想要杀掉杜甫。可是正当严武要刺杀杜甫时,“冠钩于廉三”,帽子竟三次被廉钩挂住。有人立即报告了严武的母亲,严母立即制止,杜甫才免于一死。

在唐代天宝年间的诗人中,杜甫与李白是齐名的。李白长杜甫11岁。他们俩有过两次接触,有过一些互相怀念的诗作。他俩的交情很深,有时竟然开很大的玩笑。李白曾讥笑杜甫“龌龊”,嘲笑过杜甫作诗的拘谨,曾有“饭颗山”之嘲。那诗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身,总为从前作诗苦。”这是一篇戏作,诗名就是《戏赠杜甫》,表现了他俩关系的亲密和李白的放达。没想到这“饭颗山”竟成了一个作文写诗太拘谨吃力的典故。后人常把作诗拘谨称做“饭颗山”或“饭山”。苏东坡就用这个典故写过诗,他说:“不独饭山嘲我瘦,也应糠覈怪君肥。”

但是暇不掩瑜,这些毛病终究掩盖不了杜甫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名声。杜甫的诗名是垂之千古的。唐代元稹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被尊为我国诗歌史上的诗圣。他的诗作,由于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大转折,被后人尊称为“诗史”。是他以古代诗人从未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深重苦难,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描绘,反映的是一幅尖锐对立的阶级矛盾图,直到今天,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的笔锋,不仅对准了封建统治阶级一般的人群,而且,还不止一次对准了最高统治者。“三月三日天气清,长安水边多丽人”所揭露的是祸国殃民的杨氏兄妹的专宠和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唐玄宗的昏聩。他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描绘的山河破碎景象,直到现在,仍能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操。“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达的也是一个时代人民的心声。所以说,杜甫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诗圣,他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光辉,也是我们民族历史的骄傲。

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生活在唐代中晚期。他和其他文人一样,因为文学的才秉而获得了做官的机会,不过,官职不算太高,而且,官位不甚稳固。从史书上来看,他五十多年的生涯中,几乎都在那里起起伏伏。他的命运由帝王的脸色和当权者的态度来决定。这一切都和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个人的才情性格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看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