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40

第40章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

韩愈,字退之,《旧唐书》说他是昌黎人,《新唐书》说他是邓州南阳人,《中华文学通史》说他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因此人们称他为韩昌黎。他的文集也因此而叫《昌黎文集》。韩愈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卒于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卷》)

韩愈的七世祖韩茂,对后魏有功,被封为安定王。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担任过唐代的武昌令。他在任期间,曾给老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得到了百姓的爱戴,离任以后,百姓刻石碑记颂他的功德。可是,他的寿命不长,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韩愈是堂兄韩会养育的,但堂兄的命运和仕途也不佳,被贬谪到了广东,韩愈也跟着到了广东。不幸这位堂兄又死了,幼小的韩愈又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幸好他的兄嫂郑氏夫人为人慈爱,在失去丈夫的情况下,抚养从弟,使幼小的韩愈不致冻馁。因广东无亲无故,兄嫂带他回到了河阳。在这位好心嫂子的抚养下,韩愈逐渐长大。

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因此他少年发奋,7岁开始读书,能“日记数千百言”。再长大一些后,他“尽能通《六经》、百家学”,13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当时的文人,还多以汉代扬雄、董仲舒为表率,效仿他们的文章。但是,也有人推崇梁肃等人的文章。韩愈就和他们往来,向他们请教学习。他立志要振兴一代文风,所谓“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韩愈的追求和主张,在当时还难行通,所以当他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竟三次没有考中。25岁后,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也没能录取。看来,科举的道路是走不通了,于是,他就走了幕府任职的道路。他先后跟随汴州节度使董晋、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并深得他们的信任,被他们举荐,当上了他们的属官。不久,他去京师长安,调为四门博士。

韩愈为人“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他的几次遭贬,都跟这种性格有关。在御史任上,他因宫市之弊,上书极言宫市之过,引得德宗大怒,把他贬为阳山令。韩愈虽被贬官,仍以为一方官,就治一方政,造一方富的观念行事。所以,他在阳山“有爱在民”,老百姓生了孩子,都愿以韩愈的姓作名字。就因为他有政绩,所以朝廷就把他改调到了江陵任法曹参军。元和初年,他担任国子博士等职,后又改授都官员外郎、拜河南令。但是,在这位置上,他说错了话,上错了疏,结果又被派去当他的教书匠——国子博士——去了。

韩愈因为自己“才高见屈,幽愤甚广”,写《进学解》以自喻,并宣示自己“选拔人才的观点”。它以对话的形式结构篇章,先用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开头,即学业的进步来源于态度的精进,学业的荒废来源于态度的随便和懒散,事业的成就来源于严谨而毁败于态度的随意。这是古人治学的一种态度,具有格言的性质,现代的人也常把它当座右铭。为了行文的需要,作者设置了学生的不同态度,说老师您正是这样做的,可是您得到什么好处了?您“公而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用狼前进后退的不方便,比喻人前进后退的不自由),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这些话是韩愈借学生之口,道出自己的牢骚。但是,作者的目的不在于此,因而最后他虽然表示了大材小用的愤懑,但还是以自责自咎之词来言说自己。文章虽然写得很内敛,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当权者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很为他的文辞所感动,又看中他的史才,于是就改授他比部郎中、史馆修撰。一年后又改授了考功郎中,后拜为中书舍人。

但是,好景不长,有素来不喜欢韩愈的人告发,说韩愈在江陵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很厚待他,但裴均的儿子裴锷素来无行,韩愈写文章,用裴锷的字来称呼他(用字称人,表示关系密切),说明韩愈和裴锷关系很好。这件事居然“喧于朝列”,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后来因为韩愈在一篇表彰功劳的碑文《平淮西碑》中对另一位功臣李愬的功劳记得不多,李妻闹到了朝廷,皇上命令把韩愈的碑文磨掉重新命人写了一篇。

韩愈最大的霉头是写了一篇论迎佛骨的文章,这件事几乎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事情是这样的:韩愈素来反对佛教,不同意国人信奉佛教。但是,当时的皇帝宪宗却为了迎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大费人力,大事铺张,于十四年正月令中使杜英奇带领30个宫人,手持香花到驿站(《新唐书》说到风翔)去迎接佛骨。迎来佛骨之后,在宫中停放三天。这三天之内,王公贵族,仕吏庶人“奔走施舍,惟恐在后”(《旧唐书》)。市井百姓,“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旧唐书》)。看到这种情景,韩愈很不以为然,于是上书《谏佛骨表》,极言这种做法的弊端。他说,佛教不是中华的宗教,不懂中国的礼仪文化,语言不通,服装不同。如若其人尚在,来中国传教,皇上最多接见一番,赐衣一套。现今其人已死,他的“枯朽之骨,凶秽之余”怎能进到宫苑禁地?再说,中国古代帝王都能活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当时也没有佛法保佑。而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帝王的寿命和在位年代都很短促。最长的梁武帝也只在位48年,而且最后是因事佛而死。当今皇上,“安有圣明若此而肯兴此等事哉?”全篇文章都直指当时皇上。于是,宪宗“怒甚”,认为韩愈是说他事佛太过,还说历来皇帝都因事佛而短命,韩愈身为人臣,语言敢如此狂妄,是罪不容赦。于是,宪宗把他的文章拿来“以示宰臣”,有点儿拿他示众的意思,并准备处以极刑。韩愈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所幸的是,当时的宰相裴度为他说情,说韩愈也是一片忠心,如果这都要杀的话,恐怕今后就不会有人敢于直言进谏了。这样,才免了韩愈一死。但是,死刑可免,活罪要受,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是现在的广东一带,地处南蛮,气候恶劣。不过,一心为官治政的韩愈,还是为潮州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其中有一件事很有名声,而且很有一点传奇色彩,那就是帮助当地百姓除了鳄鱼之害。事情是这样的,潮州有一条河流名为恶溪,这条溪中出现了鳄鱼,经常猎食百姓的牲畜,致使百姓贫困。韩愈到任后,到民间访问,得知有这么个情况。于是他就举行了一次祭祀活动,令人把一头羊,一头猪投入恶溪,以祭鳄鱼。同时以他的刺史身份和文学家的笔力,写了一篇《祭鳄鱼文》。文中说,从前先王们有了天下,把一些虫蛇恶物都驱赶到四海之外。但是后来有些皇帝,由于德行微薄,故而,有些恶类还不肯走远,留下了他们的子孙。可是,现在是大唐天子的天下,皇上神圣,而且武力强大。你们这些丑物恶类不能和朝廷的命臣刺史大人杂居于此,本刺史上奉皇命,下为百姓,守这方土地,治一方人民,而鳄鱼不安于溪潭,出来扰乱人民的生活,偷食百姓的牲畜,与本刺史抗拒、争雄,本刺史虽然羸弱,但怎肯忍受你这劣类的所为?而且我接受了天子的任命,怎么能够受你凌略,偷身于此?今天,我命令你,离开这里,到那大海之中去养你的生息,抚你的子孙。我给你三天时间,带领你的子孙丑类,迁移于海,以躲避天子命官对你的惩罚。三天不成,五天。五天不成,七天。七天不成,就说明你是冥顽不化,死不改悔,对于刺史的命令听而不闻,傲视天子的命官了,这就犯了该杀之罪。那么,本刺史就将派遣身强力壮的民人,用强弩毒箭将你们斩尽杀绝。我口出此言,决不后悔。有意思的是,据说文章写完之后,当天夜晚,恶溪中风雨雷电大作,几日不停,溪水都流到了六十里之外,溪水干涸了,从此,潮州就没有了鳄鱼。

但是,潮州地处南方,潮湿,闷热,还有瘴气。在北方生活惯了的韩愈,很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他就向宪宗上了一道奏折,极其哀惋地讲述了该地生活的困苦。这道奏折,引起了宪宗的悔意,他说,当初韩愈谏佛骨,也是爱我,我哪能不知?但是他不该说皇帝事佛就会短命。宪宗后悔了当初对他的处理,想把他召回京城。但是有人嫉妒他的才干,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说韩愈平时态度狂傲,不宜于调回京城,如果皇上要恩宠于他,最好给他换一个贬谪的地方。于是,宪宗就把他改调到了袁州当刺史。

到了袁州,他又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袁州有一个恶习,谁家向人借了债,到时候还不上,就把子女拿去顶债。如果到期仍拿不出钱来赎人,那么,这个人就成了债主家的奴仆。韩愈知道这个情况后,设法赎出了那些为奴的子女,把他们归还给他们的父母,并且规定,不准蓄养奴仆。

韩愈活了57岁。到了晚年,他的官运仍然时时受阻。就在他人近晚年的时候,又和一位名叫李绅的官员闹了矛盾,两人各不相让,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把他们降级外放,韩愈被罢了京兆尹,改授兵部侍郎。后来因为那位李绅在皇上面前痛哭流涕,打动了皇上,才改变了前面的判决,让他们各复原职。

长庆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享年57岁。到他死后,才赠给他一个礼部尚书的头衔,追谥为“文”。

韩愈一生为官,急于求仕,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朱熹就说过他“做官临政”,“无甚可称”,“讨官而已”。其实,韩愈想当官,虽有为己的因素,但也有为民办事的愿望。前面所举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了。不过,从韩愈为自己官职而上的奏折来看,有些地方似乎缺少尊严,如在他因谏佛骨表而被贬潮州后给皇帝的上书就可以看出。谏佛骨时,他义正词严,据理力争,铮铮然有谏士之风。但到了潮州,想离开那个倒霉的地方时,却显出了一副可怜相,说什么“苟非陛下哀而怜之,谁肯为臣言者”、“伏唯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怜之”等等。不过,韩愈的做官,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做官行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致力于培养后学,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举荐了很多有识之士,著名的文人官员张籍就是他培养并推荐的。在与人交往上面,韩愈也是正直不阿,一视同仁。

不过,韩愈终究是以一个文人的形象存活在后人心目中的,这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巨大贡献。在文学方面,韩愈的贡献在于复古。所谓复古,是恢复汉代司马迁、扬雄他们的风格,而改变魏晋以后的“多拘偶对”的文风。所以韩愈为文,一定反对近体,而讲究“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因此,后人尊他为古文运动的首领。不过,史书记载,他虽为一代文宗,但也有败笔,如他撰写的《顺宗实录》就有“繁简不当”之处。这在文人的一生文事中,看来也是在所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