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57

第57章 辛弃疾——词坛第一开辟手

历史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的成就有时候正和它的优长成反比。极贫极弱的朝代,会结出至臻至美的果实,极强极大的时候,会生出某些毒瘤。宋朝就是一个较为懦弱的时代,但是,在政治上,它却出现了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文学上,它出现了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出现了精美的陶瓷和伟大的绘画。这似乎也有一些辩证法的原理在里面,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时事造英雄吧。

宋朝本来是词的时代,到了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时期,国势虽然贫弱,但文学却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抒写爱国主义、民族情绪的高峰。这个高峰滥于南宋早期几位词家,最后由伟大文学家辛弃疾造成。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作家是时代的儿子,辛弃疾作为一个文学新高峰的创建者,有他个人的和时代的原因。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他有印,称自己是“六十一上人”。“六十一”是“辛”字的拆写,“上人”是佛教对具备德志善行的人的称呼。他祖籍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卒于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在世67年。他在世的这67年,是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追求奋斗的67年,也是悲剧英雄的67年。

青年时代的辛弃疾,师从刘瞻,与党怀英同窗。他们两人都有名,被时人称为“辛、党”。据说他们两人在入仕之前都占过卦。党怀英占的是“坎”卦,辛弃疾占的是“离”卦。“坎”主“陷”,所以党怀英留守金地;“离”是“南方之卦”,所以辛弃疾决心南归。后来,党怀英在金显贵,而辛弃疾在南宋成了著名的爱国词人,流芳百世。这当然只是笑谈。

辛弃疾曾是宋的遗民。靖康之乱后,地处东北方向的齐州,陷入金人之手。当是时,辛弃疾因幼年丧父,随祖父辛赞生活。祖父为家计所累,无法南迁,只得滞留北方,并出任过金人的亳州县令。这段在亳州的生活,就是辛弃疾的遗民生涯。辛弃疾的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的弱冠之年。但是,正是这一段遗民生活,打下了他坚定的爱国基础。这一方面是祖父的教导。不得已身陷敌境的辛赞,常常用爱国主义的教育来弥补自己事金的遗恨。他经常带领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教育他不忘国耻,并两次命他去燕山“谛观形势”,做恢复山河的准备。他教导辛弃疾要争取时机“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在这种教导下,辛弃疾曾于1154年和1157年两次到燕京应考,这就是受祖父之命,到燕地做实地考察。祖父的教导,在年少的辛弃疾心中无疑种上了爱国主义种子。另一方面,国难国耻的现状对青年辛弃疾也产生了强大的激励作用,使他时时盼望为收复山河、统一祖国而奋斗。

在辛弃疾的一生中,有几个年代是必须记住的。一是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这是辛弃疾的出生之年,也是宋代“靖康之乱”后的第13个年头。它标志着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宋朝已经南北分割了13年。刚刚出生的辛弃疾所面临的是一个地分南北、贫弱交加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一个在主和派控制下,放弃中原、不思北伐、偏安一隅、满足于小朝廷生活、懦弱而且昏聩的君主。

应当记住的第二个年代是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当时,国中豪杰并起抗金,一位名叫耿京的人聚兵起事于山东。22岁的辛弃疾也聚众两千人,隶属耿京,做耿京的掌书记。辛弃疾力劝耿京南下与南宋正规军配合,共同抗金。当时,有一个名叫僧义端的人,平时喜欢言谈兵家之事,辛弃疾和他有些往来。这人也聚众千余。辛弃疾极力说服他隶归耿京。没有想到,这个僧义端,竟然偷走了耿京的大印逃走了。耿京知道后,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你给我三天时间,如果三天之内抓不到这个人,你再杀我不迟。”最后,辛弃疾在金营将僧义端抓获了。僧义端对他说:“我看得出你的真相,你原来是一个青兕转生,力能杀人,但请你不要杀我。”辛弃疾不听这一套,杀了僧义端,取了他的项上人头,归报耿京。这样的壮举,使耿京更加器重他了。

在辛弃疾的故事中应当注意的第三个年代是杀僧义端的第二年,即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辛弃疾23岁的时候。这年正月,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南京朝见宋高宗赵构,商谈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奉节度印回山东,召还耿京。但没有料到,在他还没有到达山东的时候,张安国、邵进已杀了耿京降金了。这年的二月,在北归的途中,他听到了这个消息,气愤之下,就带领五十骑人马,直驱山东,深入五万人众的金营,去捉拿张安国。这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辛弃疾就在酒宴上当众捆缚了他,同时又号召耿京旧部反正。行动之迅捷,令金人咋舌。等他们追杀出来的时候,辛弃疾等已奔去很远,来不及追赶了。辛弃疾俘获张安国后,一路南下,一直把张安国押到南京建康斩首。这一番轰轰烈烈的举动,表现了宋人的神武,应该给以很高的奖励。但昏聩的南宋小朝廷也只给了他一个“前官”(承务郎一类的官职),改派到江阴当了个佥判(协理地方政务,总管幕府文牍)。

从此辛弃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是,他也开始了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生涯。辛弃疾回到南宋以后的生活,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个十年时期,第二个十年时期,18年的置闲时期,最后的起用时期。这也是在他的故事中应当注意的另几个年代。

南归之初,他对于所面对的一切尚缺乏清醒的认识,以为自己一心报国,就有机会一展身手。哪曾想,他的“遗民”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如愿以偿。当一个政权懦弱昏聩到极点的时候,最忠实的臣民都会被当作敌人,何况辛弃疾有过“遗民”的经历?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投奔到所谓祖国的怀抱,在他准备将一切献给她的时候,碰到的却是一张冷脸,南宋王朝根本就不信任他。王朝中占主要势力的主和派根本就害怕他的主战主张。所以第一个十年,他位卑职低,只做了些通判一类的小官。但是,他仍是一心图强,所以上了不少奏折,其中著名的有《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在这些奏折中,他劲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但是,因为“讲和方定”,朝廷不准备采纳他的建议了,并把他改派为司农寺主簿,又出知滁州——嫌他烦,把他发放到外地去了。不准抗敌,辛弃疾就修整内治。当时的滁州,由于兵燹的毁损,弄得“井邑凋残”,百姓痛苦不堪。辛弃疾就“宽征薄赋”,减少人民的负担,做了很多好事、实事,后又因平剧盗有功,被委了仓部郎官、提典江西刑狱、秘阁修撰、京西转运判官、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等职。辛弃疾就在这些无谓的职务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十年。

1172年左右,他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生涯开始了。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十年中,他不但没有被派到抗金前线去“攘外”,而是到内地去“安内”,即镇压国内茶民和农民的起义。这一项公差,使他身处在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朝廷派遣的事务,他必须办好;另一方面,他深知老百姓的暴动是起于不堪承受的重负。因此,他一方面为老百姓讲话,指出民之为盗,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人民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为朝廷效忠。这种矛盾,使他时时都做着归隐的准备。年逾不惑的辛弃疾,对当时时事的看法深于二十多岁的时候了,他认识到了统治者对他的基本态度,因此,除了更加失望之外,他也更加现实了。不过,骨子中的报效祖国的精神,仍然使他想要为国家多做一些贡献,他在湖南建立“飞虎军”就是一个例证。建立这支军队,一方面保一方平安,另一方面,也为富国强兵、再图大业作一些准备。但是,昏聩的南宋统治者以辛弃疾的种种措施“不为众人所容”为借口在淳熙八年把他革职了。这样,他就开始了长达18年(一说20年)的闲置生活。

这种生活约始于1183年(淳熙十年),这时他43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大展宏图的时候。在这18年中他除了任过一个时期的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隐居在江西带湖和瓢泉二地,在带湖,他筑了新居,取名稼轩,自称稼轩居士。在瓢泉,他写了《念奴娇》,副题为瓢泉酒酣和东坡韵。在这种时候,他的报国之志是难以实现了,在壮志难酬的痛苦中,他写下了大量的词章,用以寄托他深广的忧愤。同时,他得到了与广大农民接触的机会,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此,他也写下了大量的词作。所以,这18年的闲置生活,倒是成就了他这个伟大的词人。他的大量词作,都产生在这一时期。

1204年和1207年,是应该记住的辛弃疾的最后两个年份。1204年,宋宁宗赵扩突然召见他。他喜出望外,以为北伐大业有望了。当他明白底细之后,才知道是宰相韩胄想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派他当镇江知府。辛弃疾又一次失望了。但他到任之后,仍积极备战,计划募兵一万名,准备军服一万套,训练士兵,为渡淮抗战做准备。可是权臣韩胄借口把他调离了。辛弃疾辞职回到了铅山。1207年的秋天,金人提出以韩胄的首级为讲和条件。韩胄大怒,再次请辛弃疾出山支援,但诏命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卧病在床,农历九月十日,这位忠诚的爱国志士含恨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一生希冀着自己成为一名战士,但是生活却将他砥砺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巨大贡献。辛弃疾在词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划时代的。他是中国词坛第一个伟大的开辟手。这个称号,主要表现在他对词的境界的开辟上。

词,最初只是“诗余”。诗,在中国文坛上才是正宗。所以,当词这门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文人们只把它当作表现个人闲情逸致的东西。或抒一己之情,或状眼前之物,特别是写一些儿女之情,女性之态,所以,这门艺术充满了柔弱之风,脂粉之气,如花间词之类。古人毛子晋说:“词家争斗秾纤,而稼轩率多抚时感事之作。磊砟英多,绝不作妮子态。”这就是说,辛弃疾把“词”这门艺术的境界从吟花弄月、儿女之情方面提高到了表现爱国之情、壮士之志的高度。所以清人陈廷焯说:“南宋而后,稼轩如健鹘摩天,为词坛第一开辟手”。

我们没法对稼轩词中写这种雄壮之气的作品作统计学方面的研究,但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是他词章的主旋律。在稼轩词中混响着黄钟大吕般的爱国激情和时代强音,激荡着连天巨浪般的奔腾气势,糅合着失意英雄的深沉忧愤。所以他的词被誉为“大声鞺鞳,小声铿,横合六绝,扫空万古”。

在稼轩词中,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仅举其《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一首作个代表:“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荫、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这是一首贺寿之词,应算作是应酬之作,一般都是些客套言语,但这首祝寿之词,写的却是自己对国事的关注,民生的怀念,而最后落脚在报国之心上。等于说,我今天没有给您做寿,“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再“为先生寿”。这“整顿乾坤事了”,当然是指平定外侮,收复河山,重振旧山河。从词的结尾句,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平虏安国的强大决心和必胜信念。

辛弃疾对中国词坛的贡献,还表现在他丰富了词的风格。我国的闲适诗歌作品,多表现作者的闲适心情,给人以幽闲宁静、平和恬淡的审美感受。可是辛弃疾的闲适词却不是这样。他在置闲的18年中,写了不少闲适词,但这些词作,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闲”而不“适”。他虽然被统治者排挤到主流生活之外,但他魂系中华,这就造成了他这类作品“闲”而不“适”的风格。在这些词中,他曾说“白发空垂三千丈”(《贺新郎》),也曾说“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他还说“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等等。这都是他赋闲时期的作品,但是还有这么多的“愁”!这么使他放不下的“愁”是什么?是英雄失意的迟暮,是抱负不得伸展的无奈,是国家分割的忧患,是报国无门的愤懑。他的忧国忧民之心,感时伤事之意,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被排挤而减轻。这就是他闲适词闲而不适的原因。毫无疑问,这种“闲适词”,提供给人的是别一样的审美感觉。它隽永,耐人寻味,敲击人的灵魂。

辛弃疾对中国词坛的贡献还在于他开拓了词的题材。他无事不可以入词,无意不可以入词。且看这首小词吧:“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这就是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辛弃疾信手把它拈来,写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农家图。再看这首小词:“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醉中忘却来时路,借问行人家往处。‘只寻古庙那边行,更过溪南乌桕树。’”(《玉楼春》)这完全是几句对话,可是,竟被辛弃疾如此生动有趣地记录在他的词里。由此可见稼轩词的又一特点——口语化和散文化。这些特点,得力于时代的造就、生活的砥砺、思想的深邃、际遇的坎坷,同时,也得力于他对这门艺术的精通、谙熟而生出的机巧。古人彭羡云说:“稼轩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排宕,不可一世。”

辛弃疾可谓中国词坛的一位伟丈夫,但他也有婉约的柔情。他写了一些爱情词,那种缱绻也不亚于柳永、李清照。他写过“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祝英台近》),也写过“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这又说明,稼轩词的多样性。据说,辛弃疾每有佳作,就请人演唱,供人欣赏,并且向客人征求意见。客人们都很客气,说一些赞美之词。有一次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座。他因年轻,不懂客套,就说了自己的意见,说一篇的警句有些相似,另一篇用事多了一点。用事用典多,是稼轩词的一个瑕疵。辛弃疾听到后,大喜,斟满酒对客人们说,“丈夫啊,说中了我的毛病了。”于是就进行修改,“日数十易”,一个月也没有修改完。

辛弃疾一共写词629首,存诗133首,文若干。就创作成果来看,也是古今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