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58

第58章 施耐庵——梁山好汉

一百单八将的塑造者施耐庵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有人又持异议。不论他是不是《水浒传》的作者,他应运着历史的要求,“把那些表现在口头传说、话本、杂剧中的彼此不连缀的水浒故事集中起来,运用惊人的艺术才能,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给以更细致、更深刻、更典型的描写,使它们的内容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中华文学通史》)仅就这个功绩,就足以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给他立上一块丰碑。

施耐庵的生平,明代的正史上没有记载,属于不可考之列。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文艺报》收到一篇题名《施耐庵与〈水浒传〉》的文章,引起了《文艺报》编辑部的重视,因而组织过一次关于施耐庵的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这些材料为我们讲述施耐庵的故事,提供了一些依据。

这些材料说,在苏北大丰县的白驹镇,有一个施家舍,村上的人都是施耐庵的后代。在这些人家中,供养着他们祖先的牌位,牌位上写着他们的始祖是元代至顺辛未年(公元1331年)的进士施耐庵。在离这个镇子东北二十来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大营的小市镇,那里有一个叫施家桥的村落,这个村落里有一座颓坟,据说就是施耐庵的坟茔。这座只剩下一抔黄土的坟茔上,还有一座牌坊,这座牌坊是1943年当时的兴化县长蔡公杰立的(施家桥属于兴化县的老圩区)。牌坊上有两行字的记述:“《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为苏(苏州)人。”“考施氏族谱所载,先生元末避张士诚之征而隐于此。”这里“征”是“征召”的意思。另外,在《兴化县续志》中,还载着一篇施耐庵的墓志。这篇墓志是明代淮安人王道生写的。墓志中抒发了一些作者对施耐庵所处时代和对施耐庵经历的感概外,对施耐庵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大概意思是:墓主人名子安,字耐庵,生于公元1296年,卒于公元1370年,享年74岁。他在至顺辛未年(1331年)中过进士,在钱塘任过两年官职,后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弃官归里了。归里之后,他郁郁不得志,于是追溯旧闻,闭门著书。他的著述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等等。他每写成一本书,就与门人罗贯中校对等等。

载这篇墓志的《兴化县续志》的“文苑”中还有一段记载,讲述了施耐庵的一些事迹。说施耐庵原名耳,白驹人,祖籍姑苏。他少年时代就很精勤而敏锐,善为文。元朝至顺辛未年(公元1331年)间他中进士,和张士诚的部将卞元亨关系很好。张士诚起事后,卞元亨就把施耐庵推荐给张士诚。但是,张士诚多次招聘他,他都拒绝了。后来,张士诚称了吴王,专门登门造访,请他出山,遭到了施耐庵家人的挡驾,但张士诚不顾,进到内室,见施耐庵正在伏案写作。所写的正是《江湖豪客传》,也就是《水浒传》。张士诚笑着对施耐庵说:“先生您想显达于当世,但是您只耍弄笔杆来自我排遣,这不是虚度岁月吗?”听到这声音,施耐庵连忙起身顿首,说“我别无所长,只能够拿捏这柔弱的笔管。大王,您豪气横溢,四海之内都对您望风瞻拜,今天劳您屈驾来招我,我是该当死罪了。但是,志士立功,用自己的才能报效贤主,我怎么敢固辞呢?无奈我的母亲年事太高,我不能远离。我一旦离去,老母亲就失去了依靠。大王您如果能广施仁义,怜悯孝道,我总能报答您的。”说完,就叩头不起。听到这话,张士诚很不高兴,拂袖而去了。施耐庵知道祸事要临头了,于是就带着全家迁居到了淮安(一说隐于兴化)。明代开国之后,朱元璋又多次征召他,他坚辞不就。不久就去世了。

从这些材料来看,施耐庵生活在元朝中叶到明朝初年,这个时代,一方面是外族的高压统治,一方面是农民起义。一个才艺高超的知识分子,不愿意与当权者合作,隐居山林,闭门著书。这种对封建统治者深恶痛绝的政治态度,决定了《水浒传》中对农民运动的歌颂。

在所发现的一些材料中,有的与《水浒传》的写作有关。如明人胡应麟在他的《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他偶尔看到一篇小说的序文,说施耐庵偶到书肆,翻看故书,看到了“张叔夜擒贼”中“详细的了解了之间的一百零八人”之“所由起”,因此“润饰此编”。从这里可以知道了一些施耐庵作《水浒传》的情况。他是偶到书肆,翻阅古书时看到了“张叔夜擒贼”的故事,然后,他详细地了解了水浒中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故事,因而润饰成了这部大作。

又有人说,《水浒传》中写了两个淫妇,都姓潘。这原因是张士诚的女婿姓潘,这人后来降明了,并且还劝张士诚投降。施耐庵对这种人深恶痛绝,把他称做水性扬花的人。所以小说中把那水性扬花的淫妇就冠以潘姓。

此外,关于施耐庵与张士诚的关系问题,民间还另有传说。有些传说近乎神话。说那个向张士诚举荐施耐庵的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兄弟。卞元亨把施耐庵推荐给张士诚当了军师。张士诚占据江北之后,要渡江去苏州,施耐庵主张不要去,巩固江北要紧,但张士诚不听,结果就失败了。在传这个故事的时候,又加进了一些迷信色彩的东西。说獐(隐喻“张”士诚)只宜于在草埝上称王,到了树(“树”,当地口音同苏州的“苏”)上就一定会死。后来张士诚到了苏州,果然被朱元璋俘虏了。张士诚被俘之后,施耐庵与卞元亨逃回江北。可是,当他们走到江边时,没有船只可供摆渡。正在着急的时候,江上飘来一只画轴。他们打开一看,画的是关公关帝爷的像。施耐庵就向天祈祷,求关公渡他们过江。果然,那画轴就变成了一只船,他们俩乘着那船就过江了。回家后,为了感激关帝的搭救之恩,施耐庵就在家乡盖了一座关帝庙。据说那庙很有名气。施耐庵和卞元亨过江之后,一路同行,不知前往何处。这时,施耐庵要小解,到白驹地方就下马方便去了,卞元亨不知,一路纵马,到了卞仓地方,发现施耐庵没有跟上,就下马等待。后来,施耐庵就在白驹停下了,卞元亨就在卞仓停了下来,成为了各自新的家乡。卞元亨把马鞭插在地下,后来就长成了卞氏祠堂后面的枯枝牡丹。这些传说显然是无稽之谈,但是,民间的传说总有些自己的目的。这里所说的这些传说,显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一些好恶和愿望。

不过,对于这些说法,《中华文学通史》持不同意见,认为它们“缺乏必要的证据和足够的说服力”,“尽是伪托之词”。而它认为徐复祚的《三家村老委谈》的说法“值得注意”。《三家村老委谈》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施君美。而其后无名氏的《传奇汇考标目》中说“施耐庵,名惠,字君承”。《中华文学通史》因此认为,如果它们的说法可靠的话,那么,施耐庵就是施惠。恰巧,《中国文学家大词典》有“施惠”条,而无施耐庵条。原来它是把两个名字当一个人了,也就是说,它认为,施惠就是施耐庵。这样一来,施耐庵的生平也就有一些资料可谈了。据《中国文学家大词典》说,施惠(一作姓沈)字君美(一作均美),杭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成宗元贞初年在世。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常和当时文人钟嗣成、陈彦宝、颜君常交往,一起饮酒赋诗,填词和曲。施惠“巨目美冉,好谈笑”。由此看来,施耐庵性格开朗豪放,说不定还是一个美男子哩。他的作品还有《古今诗话》、《拜月亭》、《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