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14935200000066

第66章 汤显祖——“四大奇梦”的创作者

明代是我国戏剧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它的成就又是和汤显祖分不开的。汤显祖是中国戏曲史上“四大奇梦”的创作者,在中国戏曲史上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可以说,正是汤显祖的成就,造成了明代戏曲的一个高峰。

汤显祖,字若士,一字义仍,号海若,一说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晚年别署茧翁,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汤显祖生活在“明代政治上极为腐朽的时代”(《中华文学通史》)。他的一生都在这种腐朽中沉沦,仕途阻塞。但也正是这个时世,造就了他这位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家。

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汤显祖只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有相当地位的官员呢。他官至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有过直接给皇帝上疏的地位。但是,他终究还是从封建官吏的地位上跌落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汤显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5岁开始读书,十二三岁通读了诗词古文,14岁中了秀才,21岁中举人。他擅长写文章,特别是擅长议论,论文很有思辩的色彩。他不仅以文名享誉乡里,而且,还通晓天文地理、医药卜筮。按照常理,这样一个文才之士,应该是春风得意,终身荣华吧?可是不然。汤显祖一生遭受打击排挤,最后竟被挤出了官场,削夺了官职。其原因就是他的正直、孤傲。

汤显祖的这一性格在早年就开始形成了。他21岁中举,少年有为,应当说很快就可以进士。但是,这一步之遥,他却走了漫长的10年。原因不是他的才力不及,而是因为他得罪了权贵。当时张居正得势,张居正是当朝的内阁大学士,他的儿子也正好要考进士。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中考,他以自己的势力和财力,网罗了全国有名的考生与他的儿子同习科考,汤显祖也名在其中。这样的事情,放在某些人的身上,说不定还会引以为荣呢,可是汤显祖却不肯攀附权贵,他拒绝了。这一举动的结果,便是汤显祖两届未能考中进士,直到张居正死后,也就是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他才在癸未科上中了进士。

明代有进士观政的制度,是为了让进士们熟悉政务。在翰林院等衙门进行观政的进士被称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进行深造后,成绩优异的可留在翰林院当编修、检讨,其他的也可担当给事、御史等地位较高的官职。虽然有这样优厚的待遇,但汤显祖还是不愿与权贵为伍,他放弃了这样的进身机遇。

他考中进士之后,又有两位与他同科的内阁大学士之子(当朝执政的张行维、申时行的儿子),因慕他的名而应许他同选翰林庶吉士,可是,汤显祖还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而拒绝了。他拒绝了升迁之路,自请到南京担任太常寺博士。在南京期间,他又不和当时名声很大的王世贞兄弟来往,甚至在王世贞举行的宴会上,他拒绝和王世贞和诗。这样,几年过后,他才升迁为南京礼部祭祠司主事。

万历十八年三月初四,代州地方发生陨石坠落事件。事隔四五天后的三月初九,又发生大星从东南带火向西北方向流去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天体间的自然现象,但古人缺乏这方面知识,以为是“星变”事件,是一种灾异的征兆。每遇这种情况,皇帝就要修省自己。借助于天力来修理一下至高无上的皇帝,也不是个坏事,一般稍微开明一些的皇帝,也会借此表露一下自己的谦和为民。但是,神宗朱翊钧却连这一点姿态也不作,反倒把责任推给了向他进谏的言官们。责怪他们“欺蔽”,而且停发他们一年的俸禄。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是明朝最为腐败的时期。对于最高统治者的这种专横,汤显祖气愤无比。他写下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这“科”是“科罪”的意思。就是当时的一些权臣、辅臣科罪言官的行为。这疏奏写得义正词严,狠狠地弹劾了大学士申时行在国事上的过失。他说,难道说言官都不好吗?是皇帝的“威福之柄”暗中被“辅臣所窃”,并指名道姓地揭露宰相申时行打击言官的行径。指出皇帝只责备言官的欺蔽,而看不到辅臣的欺蔽。说实话,这种辅臣的欺蔽,可说是当时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汤显祖还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四种令人可惜的事情。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一些汤显祖文风的特点,这里略微作一些引用。汤显祖说:“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失(放弃)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培植)善类,今为私门(权豪之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不)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旧定的法律)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这就把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明神宗。不仅如此,在这篇疏奏中,汤显祖还对当时蔽政包庇下的贪污腐败行为一一作了列举,指出了当时奉诏查办荒政的官吏所到之处搜刮民脂及官员行贿的令人发指的情况。在政治腐败到皇帝连一点自我批评的意思都没有的明神宗时代,这样的仗义执言,无异于捅了一个马蜂窝。他受到了惩罚,从六朝古都的江南金阙地南京,一下子被发放到了雷州半岛的徐闻,而且一去就是3年,直到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才任职期满而“依制”(依照制度)迁回浙江遂昌担任县令。任上,他“哺乳其民”,教育青年儒生,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但他的老毛病仍旧未改,仍然是“不能睨(斜看)长吏颜色”,他无法适应官场的丑恶,厌烦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乘着任职期满的机会,弃官回家了。这是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的事。

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汤显祖的“秉性”还是未改,正直的他,不肯俯就黑暗的现实。在他弃官回家之后,仍有人举荐他出任官职,他又给予拒绝。这样,当政者利用每三年大计的机会,把他的官籍削夺了。所谓大计,就是古代三年一次对官吏的考绩。当政者利用这个机会把汤显祖的官籍削夺了,汤显祖彻底地离开了官场,回到了他所向往的干干净净的生活当中。这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事。

这时,汤显祖又同时遇到了几大不幸。一是他的大儿子因投考而客死异乡,一是他的小儿子不幸夭折,三是剩下的三个儿子分家,四是家中失火。接二连三的打击向他袭来。这些打击中最大的是失火中损失的大量书籍和自己的文集。汤显祖为官清廉,家资不厚,但他不以为然,常指着家中的藏书对朋友说“有此不贫矣”。但是,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很多藏书,这使他深感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无情。给他的晚年稍稍带来一些安慰的,是他的三儿子在1615年中了举人。厌恶官场的汤显祖怎么会以儿子的中举而高兴呢?这正说明,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没有别的出路,同时也说明,生活在明代的汤显祖思想深处还很矛盾。

儿子中举后的第二年,60多岁的汤显祖,在历经了人生的坎坷后离开了人世。他在离世之前写下了《诀世语》七首。一首请求后人免哭,一首请求免僧度,一首请求免牲(不要因他而宰杀生灵),一首祈免冥钱,一首祈免奠章,一首祈免崖木(棺材),一首祈免久露(不要过久的停灵)。看来,汤显祖对于生死看得很透彻。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开始于青年时代。当他初入仕途,以一个年轻的进士在南京礼部任祭祠司主事的时候,就有了创作的尝试。据说“四梦”中的《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就是这个时期开始创作的。彻底和官场决裂后,他获得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他获得了一颗解放了的心。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的创作之中。所以,可以说,官场把他削籍,那简直是成全了他。和官场的最后决裂,使他成为了闻名史册的伟大剧作家。和官场的最后决裂,开始了他生活的第二个乐章。在这个乐章中,他移家沙井,筑室玉茗堂、清远楼。在玉茗堂中,他为后人创作了包括“四大奇梦”在内的很多戏曲作品。

这四部作品所以叫做“奇梦”,是因为这四部作品中都有梦,而这个梦,又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往往都改变了主人公的思想、观念、信仰甚至人生道路。这四部作品,都在临川写成,所以被称作“临川四梦”。这奇梦中的第一部,要推《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全名《牡丹亭还魂记》)。这个剧本是取材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某些情节。内容是写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摄人魂魄的爱情喜剧,表现的是作者对于人类真情的追求和歌颂。作者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把真挚的爱情描写成能够超越生死、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巨大力量。剧本的故事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美人,这位美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便每日思念。这位美丽的少女就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千金小姐杜丽娘。杜丽娘貌美才高,师从名儒陈最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她读了《诗经·关雎》,从诗句中有所感悟,产生了强烈的伤春和寻春之感。在一场春睡中她梦见一位美貌书生手持半截柳枝向她求爱。梦中少年,风流倜傥,儒雅多情,令丽娘一见倾心,难以忘怀。但这种爱人,只有梦中才有,醒时难寻。这种既追求又追求不得的矛盾使杜丽娘积郁成疾,一病不起。临终之前,她向母亲请求,把她埋在花园的梅树之下,并嘱咐丫鬟春香把她的自画像藏在花园的太湖石下。此时,她的父亲杜宝升迁,调任淮阳,临行前托陈最良葬女,并将墓葬之所,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投宿在梅花庵观中。一天,他在观中赏玩,在太湖石下拾到了丽娘画像,发现这就是自己梦中的美人。这时,杜丽娘魂游后院,和柳梦梅相遇。面对这一对情侣,阴间的花神和判官发生了矛盾,花神保护柳杜爱情,而判官则谴责花神有罪业。在花神的周旋下,判官终于放还了杜丽娘的灵魂,在柳梦梅掘开丽娘坟墓的时候,杜丽娘起死回生。但他们的婚姻又遭到了阳间礼教的反对,其代表人物就是杜丽娘的父亲。后来还是柳梦梅考中了状元,皇帝赐婚,成就了这个美满婚姻。

这个戏的主题是歌颂真情。汤显祖在这个剧本的《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情耶!”由于作者写了这种人之至情,剧本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据说,当时演杜丽娘的著名演员商小玲,就因为剧本的这种至情,在演到《寻梦》一段时,因哀痛过度而死在了舞台上。看来,这《牡丹亭》无论是构思立意、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以及唱词对白,都不逊色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演唱着它的唱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邯郸记》写贫苦书生卢生在邯郸旅次,遇上道士吕洞宾。吕洞宾给他一个枕头。卢生就着这个枕头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和一个名门女子结了婚,并用妻子的钱贿赂官僚权贵,因而高中进士,官运亨通,当了20年的宰相,封为国公,食邑五千户,又当上柱国太师,自己夫荣妻贵,子孙也一并高升。正当他在梦中享受这些荣华富贵的时候,他却一梦醒来,而这时,他临睡时旅店老板烧的一锅黄米饭刚熟。这个现实使卢生突然领悟了人生,感到人生的一切也正像这个梦,从此跟随吕洞宾出家。这个故事来源于唐人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剧本融合了很多汤显祖在官场的见闻,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南柯梦》是根据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的。所谓南柯,就是一株槐树向南的一棵枝桠。有一个名叫淳于棼的书生,睡在一棵大槐树下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被槐树中的蚂蚁国招为驸马,与瑶芳公主成婚,被命为南柯太守。在任上,淳于棼兴利除弊、严于律己,将南柯郡治理得国泰民安。后来公主去世,淳于棼从此放纵自己,干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丑事,后被揭发,发遣人间。醒来一看,原来是美梦一场。

这四个梦,都反映了汤显祖对现实人生的评价和看法。他将理想寄托在一些梦境中,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