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2049,相信中国
14935300000040

第40章 国际政治三大规则

? 国际政治第一规则:力量与财富永远流动

在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可以说达到了一个相对完美的社会,那时古希腊在文学、艺术、绘画、雕刻、建筑、体育、数学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同一时代世界的颠峰。那时雅典控制了整个爱琴海,伯利克利对这个帝国的治理应该是处于一个完美的阶段,国家处在和平的环境之中,周边的海洋贸易相当繁盛;和平的环境和巨大的贸易利润又使雅典有能力兴建大型建筑,如帕台农神庙。这些神庙,又是许多雕刻艺术家讨论雕刻技术和研究人体美学的地方,古希腊对人体美学的研究一直影响着整个欧洲的美学观念。像波利克里托斯就确定了人体雕塑的理想比例;阿基米德等对数学、物理学的贡献不但使雅典成为那时科学的好学生,而且使欧洲科学方面也一直领先于其他文明;希罗多德则被称为历史之父,还有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同时,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则成为欧洲哲学的奠基人。苏格拉底曾经面对公众的责问,他问人们,你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一责问激起的不仅是当时公众的愤怒,更激起了人们千百年的思考,的确,人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实际上,在历史的大多数时候人们只是服从于少数几个精神或现实的领袖而已。

在地中海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那个时代的雅典商船,其所属年代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425年,从船上打捞出许多双耳细颈椭圆土罐,这也许是雅典的贸易商品之一。雅典的繁荣就是建立在强大的海军和商船贸易上,从各种证据表明雅典的贸易利润足以购买粮食和支持各种行业的发展,包括军事行动。如公元前440年,距离雅典不远的萨摩斯岛和希俄斯岛发生叛乱,伯里克利率60艘舰船前往萨摩斯,同时派索福克勒斯前往希俄斯,在第二年就平息了叛乱。

在从欧洲到印度的海船上,都在船的两边画上一种类似眼睛的图案,这是一种海洋文化。从古希腊的花瓶上的绘画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眼睛”,也许他们是希望船会像鱼一样都有眼睛,因而也就会给海上的人们带来航向和好运。这些眼睛一般在小的船上是画上去的,在大型的海船上则是使用大理石材料制成。在那条雅典沉船上就是用直径约6英寸的大理石圆盘制成的。据此对雅典商船贸易的规模可见一斑。

然而,雅典的财富和强大海军没有与世长存。不久,雅典的中心地位被罗马取代。雅典人只能扮演罗马人的老师了,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后的罗马帝国存在了千年,但仍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在东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失去支配地位之后,欧洲再没有完全统一在一个帝国之下。这时,支配世界的是几个版图庞大的帝国,如唐宋帝国、阿巴斯哈里发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无论财富还是强大的军事一直是轮流在长安、巴格达、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城市流动。另一方面,与这些传统的大陆帝国不同,欧洲的诸多小国只能向海洋进发,这却奠定了他们又一次争夺世界权力中心的实力。在各个大帝国将彼此的力量消耗在永无休止的纷争之中时,欧洲的诸多小国开始大力开发辽阔的海外殖民地,开拓海外殖民地的代价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比起用庞大的军事预算来争夺并不能带来多大利益的领土而言,这些殖民地可谓是利润巨大,同时,这种远洋航海也带来了对科学的刺激。

在菲利浦二世从1556年到1598年统治西班牙期间,从菲律宾到美洲大陆、古巴,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到处都有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的财富是当时欧洲最富有的,保护这些财富的就是强大的无敌舰队。从各个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是那么庞大,以致西班牙要组织专门的运输船队才能将源源不断的财宝运回西班牙。在政府组织结构上,西班牙王室建立直属的国家商务部,并规定海外各个殖民地的贸易只有得到政府的许可才能算合法。那时,这些船队需要庞大的舰队护航,因此,西班牙每年都要派出两批舰队和商船队前往古巴——菲利浦二世命令所有满载而归的西班牙运输船都必须到古巴的哈瓦那港集合——然后在舰队的护航下返回古巴。船队首先到达委内瑞拉海域,那里是珍珠的产地。然后船队分成两部分,分别前往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哥伦比亚和巴拿马,那里是来自秘鲁的白银的集结地。一位教士曾形容说,在巴拿马看到一队运送白银的驮队,共有200多头骡子。这些白银在市场上交易的时候,就像“街道上铺的石头一样多”。

在殖民地,欧洲国家为保证殖民地的财富流向宗主国,而不是在当地用于发展,所以普遍强制各个殖民地不得进行各种产业的发展,而必须用开采到的黄金、白银等购买欧洲生产的酒、衣服等各种消费品。

从1511年征服古巴,到美国占领古巴,西班牙对古巴的统治一直延续了388年。其间,从这里流向西班牙的财富不计其数,这需要那些大陆帝国积累多少年才能得到呢?没人统计过。以维拉兹克本这个人为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嗜血殖民者,他对黄金的欲望远远大于对土著人生命的尊重。在这片土地上,他强迫当地土著人为他开采黄金和白银,不知有多少人死在黄金的光芒之下。维拉兹克则被描述成一个“财势无与伦比的征服者”。在他运回西班牙的财宝中,有两条这样的项链:“一条镶嵌有185块祖母绿宝石;另一条则镶有172块祖母绿宝石和10颗珍珠。”在那段时间里仅在古巴海域沉没的运输船就有数百只,这对于现代海底探宝者而言,“古巴既是坟墓,又是磁石。皮耶特·黑恩,对西班牙人而言就是一个十分令人憎恶的海盗——“他不只满足于袭击掉队的商船,他看中的更是整个满载财宝的船队。”但对荷兰人来说,他却是一位英雄。黑恩从年轻的时候到他尸首两分的那一刻,一直就是一个海盗。在1628年8月,“黑恩和他的荷兰舰队在古巴北部海域突然袭击了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白银船队’。黑恩的舰队先在海上截获了西班牙人的9艘船只,又尾随着舰队司令贝纳伍德直至马坦萨斯湾。虽然西班牙舰队装备精良,但由于船上的货物装得太满,把火炮的射击口都挡住了,结果这些大炮竟一弹未发。黑恩和他的军官们也抛锚停船,并用小船载着火枪手冲向西班牙人的船只,把西班牙人赶上岸,抢走了六条船。接下来的几天中,荷兰人详细清点了包括46吨白银在内的大量战利品,然后把它们再次搬上劫来的船只,返回荷兰。荷兰人将黑恩看成他们的英雄,并用他抢来的白银为其铸造了一枚奖章,就连当时的荷兰儿歌中也有了歌颂黑恩的语句。”

在殖民时代,整个欧洲的国家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各种食肉动物,既掠食弱者,也互相掠食。

1623年和1626年,荷兰与西班牙两次爆发战争,这又导致海洋的财富和权力中心又一次发生转移:从马德里转移到了鹿特丹。荷兰,这个欧洲的小国,就凭着这种食肉动物的本性,戴上了“海上马车夫”的王冠,凭借这样小的领土,它的势力却可以遍及世界各地,甚至占领了远在东方的、庞大的明清帝国的领土——台湾!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就在不久的过去,郑和的远洋船队还是世界第一的远洋舰队。

此后,大英帝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前苏联,都曾是世界权力和财富的中心,尽管有的仅仅是短暂的几年,如纳粹德国对欧洲的统治。但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长期占据这种地位。这至少证明了这一国际政治原则:财富和权力永远是流动的。

上页的图表便是对世界财富与权力的流动做的归纳。

? 国际政治第二规则:恩赏与攻伐并重

比较而言,欧洲的政治侧重于使用攻伐,而中国则更看重恩赐。欧洲征服了大半个世界,时至今天的世界仍然是按照西方的意志行事,而中国则赢得了持续2000年不间断的文明、独立和完整,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强盛的历史曲线。自1492年开始,欧洲横行世界500年,这也是一个充满炮舰、战争、强权的时代。此前的欧洲不过是地处世界边缘的几个小国,而世界的历史一直由几个庞大的帝国主导着。欧洲的突然出现打乱了世界原有的帝国均势,也带来了强权即公理的国际政治准则,这与中国使用帝国恩威并用的方式解决边疆争端的模式大相径庭。研究历史会让人有这样的疑问,难道作为一个帝国不知道使用武力的好处吗?不是,中国十分清楚武力效果,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强大打击不但迫使匈奴向西迁移,也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崩溃;中国也不是没有优秀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指导了中国2000年,甚至海湾战争中的美军士兵也在学习它。但中国更清楚战争对帝国的危害,这种危害有时比战败更大,历史上许多大帝国的外向型战争也表明,许多战争是得不偿失的,甚至反过来会引起帝国的崩溃。因为古代中国这样的大帝国更需要稳定、和平的国家环境,同样也需要和谐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帝国的长久和繁荣。反之,如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几乎是在同时代的,这两个帝国的规模相近,也同样面临北方蛮族的威胁,但秦汉帝国及其后来的继承者成功地化解了这种威胁,那时中国的一切几乎都延续到了今天,而罗马帝国则最终败在日耳曼民族手中,尽管罗马军团在建立罗马帝国的时候强盛无比,但这种军队的强盛总是难以持久,并且一般说来,历史上战争的风险都非常大,没有一个帝国是常胜的。所以,罗马失败了,从那以后,欧洲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对一个帝国来说,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失败。

相信人类历史中的任何文明都需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发展,但这决不意味着竞争就一定是你死我活,而是一种充满竞争与合作、妥协与灭亡的社会。罗马帝国的失败例证了秦汉帝国尊重藩属利益、侧重恩赐、联姻等和平手段在维持帝国长久、稳定方面的成功;同样,现代西方社会的强盛也证明了强大武力在扩张、掠夺和促进社会财富与文明迅速积累和膨胀方面的实用和有效。

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始终是影响欧洲和美洲的主流理论。由于西方的强大,这种国际关系理论甚至已经演变成为现代全球政治的基础理论。以汉斯·摩根索的理论来说,他理论的两大支柱就是:国家利益和权力,或者说强权。他的逻辑是,每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都是和其国家所拥有的权势相对应的,即弱小国家的武力手段十分有限,其国家利益就微弱;反之如果国家拥有强盛的国力、超强的武器,则其国家利益也就十分广泛,甚至可以一直延伸到其它国家内部。也就是以一个国家的权力大小来界定了其参与游戏的利益分配原则。汉斯·摩根索在论述中同样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性——其实人性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理论的根源。他显然也是把人性归结为恶。他是现代最为系统地论述了国际关系中强权与利益在各个方面的关系,和国家应该在此方面采用的信条。但即使他信奉武力的效果,却也主张国际社会应采用均势来达到平衡,而不是像拿破仑和希特勒那样完全诉诸武力;同时,他赞同尽力通过外交周旋来化解国际危机和地区间的国家争端。可见,现代西方社会在达到鼎盛的时候也认识到,完全像殖民时期那样采取种族灭绝和压榨的办法已经不可行,而必须在国际社会中应用相对温和的外交手段,实则就是主张在国际争端中尽力寻求利益分配的平衡,这与清帝国所采取割让一部分利益给入侵者的做法在原则上没什么不同,都是一种利益分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维护国际社会均势、保持国家安全。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与古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现实主义的国际社会中,文明的进步在残酷的争夺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有时仅仅限于人类普遍的道德方面,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已经尽量避免对普通平民展开屠杀,但在非洲这种种族屠杀依然不断。所以汉斯·摩根索同样怀疑所谓的社会正义和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分量。

自然,在全球化的今天,相互依赖和利益共享也在流行,但也正是这种风靡世界的流行色再次体现了古老中国所崇尚的和平、利益出让和稳定的越来越显著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国际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两种手段——恩赐与攻伐——并用。

国际间的这两种手段,与国家内部的法制惩罚和社会利益共享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的国际社会仍然与过去的数千年一样,是一个无政府社会。

? 国际政治第三规则:塑造完美核心

为什么要追求完美?难道政治需要完美吗?答案是肯定的,政治不但需要完美,而且政治的完美是宏大与恒久的。这来源于对世界各地的文明历史的考察。世界文明的核心曾数度转移,从苏美尔到古埃及,再到希腊、中国和美洲,然后是中东、印度、欧洲。而今天,世界的重心在北美。追求完美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在历史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模仿当时世界文明核心的一切,从财富集聚到知识,从宗教信仰到思想教化,对当时处于文明边缘的人们来说,文明的核心几乎就是一个充满财富、智慧、和平的天堂。正如同马可波罗时期贫穷的欧洲对当时中国、印度的向往一样。

国际政治不仅仅是尔虞我诈的政治欺骗、陷阱和战争,大国的文明建设与这些同等重要。人类的文明历来是交织在善与恶之中的。如前所述,人性中有追求完美的本性,故而人都是希望生存在一个和平、充满机会和富裕的社会中的。只有富有知识、财富的社会才是能够塑造完美的社会,换言之,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任何人都向往的社会,它对人心的诱惑远远大于政治边界的束缚。

美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表现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因为从军事角度讲美军的表现近乎完美——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中,美军的伤亡代价微乎其微,这在世界现代战争史中绝无仅有。这并非是美国的幸运。在这次战争后,即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军界就有一个非正式的组织——由退役海军军官厄尔曼领导的,探索“完美战略”的研究小组,这个组织最初有7名成员,其中包括海湾战争中的空军指挥官霍纳和美军坦克指挥官之一的弗雷德·弗兰克斯将军,他们都是有实战经验的人。

美国军事优势明显,超出任何对手很多,所以美国人喜欢把战争打得更完美,这就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在寻求完美,包括手段上的完美。这种研究与心理学结合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美军的“震慑”战略,说它已经是一种战略是因为美军已经不是单纯地将它应用在个别战场,而是广泛地应用在整个对外军事领域。不久前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军就将这种战略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水平。

其实所谓的“震撼”战略就是孙子所言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孙子的这句话不应简单理解为完全不使用军队作战,而是应该全方位的应用,既可以完全发动战争而令对手屈服,也可以边打边应用,如朝鲜战争中中国与美国的边打边谈,都是想用战争打消敌人发动下一波攻击的勇气,使其坐下来谈判。

对战争的总结中国人比美国人早得多也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是通过一次次的现代战争重复中国人的心得。如对日本核轰炸的原因就是想彻底打消日本战时的信心和日后的报复心理,甚至是对整个东方的一种暗示,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征服心理。传统上东方文明其实一直对欧洲文明拥有优势。

不同的是,今天核攻击只能作为最后的报复手段,更多的还是常规战争。

拉姆斯菲尔德出任美国国防部长意味着这种军事理论会成为指导美军现代和未来战场的主导思想,其实也就是如何更完善地发挥美军的技术优势。

当然,思想的应用与技术的应用不同,它需要的是时间和战场效果来说服规则的制定者。自然,军事上的完美表现仅是整个国家塑造完美文明的一部分,但却精彩异常,并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完美的文明包括了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不过我们也知道,这种完美是相对时代而言的,如中国的唐代是当时东方的完美核心,当时的罗马帝国是地中海世界的完美核心,今天的美国看起来则是当代的完美核心。只有成就完美文明才能成为世界的核心,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历史的结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