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十讲
14936900000053

第53章 苏轼的诗

一、近年来对苏轼诗的研究

苏轼诗一直是宋诗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苏诗风格、审美、表现技巧、写作背景、定位和意境等多方面。例如,柯素莉的《敏妙超脱,巧夺天工——试论妙理奇趣的苏轼山水诗》认为苏轼富于理性与哲思的山水诗,映现出他通达的人格和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启迪,拓展出新的表现技巧与艺术境界,在山水诗坛占有独特地位。李美歌、薛智勇的《试论苏轼黄州诗文的情感定位》从《前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诗文产生的背景、作者的心境及本人个性等方面,探讨这一时期苏轼作品的情感基调,认为苏轼不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入世的苦痛与挫折令他像常人一样失落与忧愤,而他超出常人的本领则是化解苦痛,自我解脱,达到心灵的宁静,从而走出苦痛,寻找快乐。张文利的《论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的诗歌创作》指出,任职凤翔府签判时期是苏轼诗歌创作历程中的重要驿站,凤翔诗作的创作实践表明,此一时期苏轼诗歌创作已较为成熟,确立了苏诗的基调。

二、苏轼诗中的比喻手法

巧妙的比喻在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贴切生活的艺术形象,胜过千百句直白的叙述,对诗词本身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诗意的作用。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对苏轼诗中的比喻手法极为称道:“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之后,再加形容。”如此高超的技艺与诗人富于跳跃的想象思维能力、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性、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随意自适、高风绝尘的性格特征、才思横溢的广博学识等等,方面是截然不可分的。苏轼诗比喻新颖奇特,如《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可以说是于平凡中点出新意,化腐朽为新奇。再如《新城道中》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比喻亦信手拈来,不留雕琢之痕。苏诗善于运用多种比喻手法,如倒喻、博喻、长喻等,并将其与夸张、拟人、对偶等艺术手法巧妙结合,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诗中或以比喻自拟,如《次前韵寄子由》“百年不易满,寸寸弯强弓”;或记游览之景,如《游金山寺》“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或论政局变化,如《儋耳》“霹雳收威暮云开,独凭栏槛倚崔嵬。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或描写民风民俗,如《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或品评艺术,如《王维吴道子画》“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等等,均以比喻入诗,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当然,这些作品不只是诗人运用修辞所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透过表层语言,折射出诗人一生的喜怒哀乐,是他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乃至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社会意识的体现。苏轼诗歌中的比喻意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雪泥鸿爪”之喻。仔细研读苏诗,我们会发现,东坡很喜欢“孤鸿”这个意象,这与诗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密切相关。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居无定所的处境如同孤鸿终年南北往复,永不停息。看到鸿雁高飞,苏轼如同找到了知己。虽颠沛流离,但鸿鹄之志不减。早在仁宗嘉岉六年(1061),苏轼与苏辙第一次分手时,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早年的苏轼刚踏上仕途,尚未经历人生沧桑,但此首诗中已流露出诗人对漂泊人生的感悟。人的一生像什么呢?如同飞鸿一般南来北往,偶然留下的丝丝足迹也伴着岁月的流失而消失殆尽。“雪泥鸿爪”是苏轼的有名比喻之一,在宋代就有人称道,后来逐渐变为成语。

元丰五年(1082),苏轼又作《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这是继“雪泥鸿爪”之后,苏轼又一次以鸿雁形象来寄托人生感悟。“人似秋鸿”的比喻透露出诗人有感于时光易逝、世事变迁的苦闷心境。“事如春梦”无疑表现了诗人超然的心境。“乌台诗案”虽已成为往事,但其对诗人的沉重打击是难以泯灭的。“事无春梦了无痕”这种淡漠心态,无论积极还是消极,或许都可以作为诗人忘掉旧事、直面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不仅在诗中以飞鸿自喻,元丰六年(1083),苏轼作《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词,仍以孤鸿为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阕的幽人就是指苏轼自己,以孤鸿影比喻自己孤单寂寞的心迹。下阕承接上阕,说孤鸿的惊恐不定、心怀忌惮,拣尽寒枝,终不肯栖息,只有归栖于荒凉、寒冷的沙洲。苏轼借此孤鸿意象来传达自己贬谪黄州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的心情,强烈表现出诗人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萌动。“拣尽寒枝不肯栖”可见作者对客观环境的自主选择,诗人以孤鸿为喻,也表示了他高洁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又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至其晚年,在《次韵法芝举旧诗一首》中,有“春来何处不飞鸿”之句,诗人似乎达到了心境空明、与世无争、处之泰然的境界。从上面一系列的“孤鸿”意象中,我们可以察见苏轼对人生思考的变化过程,对人生命运的偶然性与飘忽空幻之感的无可奈何。

第二,“西湖定评”之喻。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此时,诗人创作热情极度高涨,作品中不乏赞美杭州丽景的优美诗篇,诗中之比喻更是神思奇想,新鲜贴切。诗人运用奇辞,花样翻新,眩人耳目。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一个广为传诵的比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人生发奇思,把西湖比做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实属灵妙。西施的美貌无人见过,西湖与西子不仅在名字上共有一个“西”字,在诗人的想象中,二者在美妙的神韵上也有着天然的相似之处。美丽的西子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丝毫掩盖不了她与生俱来的婀娜多姿,而西湖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总令人美不胜收。这样的比喻是诗人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成的神来之笔。苏轼本人对这一比喻也很得意,在诗中多次使用。例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次前韵答马忠玉》中“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兼容”;《再次韵麟新开西湖》中“西湖虽小亦西子”等。这一比喻“逐成为西湖定评”。从此,西湖便有了“西子湖”的别称。再如《望海楼晚景》:“横风吹雨人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西过湖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苏诗比喻丰富多样,比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与上一首相比,同是描绘杭州的瑰丽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显得温文尔雅,自然天成,而“电光时掣紫金蛇”则是水到渠成,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第三,善用博喻。苏轼不仅可以由敏锐、跳跃的诗思生发出出奇不意的比喻,而且比喻贴近客观生活,富有旨趣,具有了动态的审美观照,其精辟的博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例如《百步洪》其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是苏轼最享盛誉的杰作之一,“有如”之后连用“狡兔疾走”、“鹰隼猛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飞箭脱手”、“飞电过隙”、“荷珠跳跃”七个比喻来形容急湍洪流的迅猛壮观之势,再加上第一句中的“投梭”共八个比喻,可谓笔酣墨饱,酣畅淋漓。这种手法称之为“博喻”。将博喻的艺术手法大量引入诗中,是唐代韩愈之首创,到苏轼这一手法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淋漓尽致。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而有之,比喻本身的雄伟气魄已完全超出了所要描绘的对象,也充分显示了苏诗豪迈奔放的风格特征。

再如《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短短四句,将雨前、雨中、雨后的场面描写得惟妙惟肖,“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比喻更是新颖贴切、活泼可爱。其中的三个动词“翻”、“跳”、吹犹如三个跳跃的音符,使整首诗具有动感的音乐美。开头与结尾让读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先是“黑云翻墨”般的势不可挡,忽而转为“水如天”般的平静、空明,设计如此的错落有致,加上“白雨跳珠”极具动感。又如《有美堂暴雨》:“游人脚下一声雷,满座顽云拔不开。天处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鱼室泻琼瑰”。有美堂位于杭州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诗人站在吴山高处来观看这场暴雨,用“一声雷”、“顽云”、“黑云”、“飞雨”等词汇将这场暴雨的气势传神的描绘出来。苏轼又将满溢的西湖比作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奇警的比喻与缩小夸张叠用。接着又写雨势之急,竟如千杖急促的击鼓之声,想象新奇,为读者真实再现了杭州暴雨的迅猛之势,如同亲眼所见。

第四,以人喻物。苏诗打破了历来诗词中借物喻人的传统窠臼,能够另辟蹊径,以人喻物。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形象生动,新意迭出,在物上寄托了人的情思与心性,人与物之间互相对话,倾诉衷肠,从而达到物我两融的境界。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的前两句从侧面渲染出一派空蒙迷幻的境界,从中透出诗人隐约的孤幽之感,后两句由花及人,作者采用了拟人和借喻的手法,并运用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一段典故。《明皇杂录》云:“唐明皇登沉香亭,要召见杨贵妃,而她酒醉未醒。等高力士和侍女把她扶来后,她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拜见。明皇笑道,‘岂是妃子醉耶?真海棠睡未足耳。’”玄宗以海棠花比喻杨贵妃的美貌,而苏轼却将其巧妙翻转,以身着红妆的美人比喻深夜的海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株海棠说不定会像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红烛,使她不至于“睡去”。此种比喻真可谓想象新颖,构思奇特,超然脱俗。

绍圣二年(1095)四月,苏轼第一次尝到了因博得过杨贵妃一笑而闻名的荔枝,由此作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人将荔枝比作身穿绛罗襦与红纱内衫的海山仙人、倾城美女,用“红纱中单白玉肤”、“风骨自是倾城姝”形容荔枝之颜色,用“江鳐玉柱”、“河豚腹腴”形容荔枝之滋味,可谓独具匠心。但是他想到这件东西也是个祸根,因此又作了一首《荔枝叹》。作者将荔枝作为祸根,揭示了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惜鱼肉百姓、劳民伤财的可耻行径。纪昀在《苏文忠公诗集释粹》中谓此诗“波澜壮阔,不嫌其露骨”。

苏轼诗中之比喻实在不胜枚举,诗人驰骋的神思、敏锐的艺术感受、深博的学识、坚厚的文学功底造就了其才气。苏诗之比喻亦是宋诗之大观,其所蕴含的艺术宝藏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