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4939300000027

第27章 蒙汗药的由来

提起蒙汗药,人们不禁会想到《水浒传》中的“吴用智取生辰纲”这段故事,在这段故事中,吴用将蒙汗药放入酒内,结果迷倒了押送财宝的杨志等人,结果轻而易举地将财宝拿走。不仅在《水浒传》中,在其他故事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使用蒙汗药的故事。

例如,公元前7世纪,晋国的骊姬就用蒙汗药来谋害政敌。骊姬企图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取代嫡出的太子申生,就曾在酒中放入“鸩”,在肉里掺上了“堇”,让太子申生献给打猎回来的晋献公。献公回宫后,骊姬告诉献公,这是太子送来的酒肉,正等主公回来享用。献公夸奖骊姬贤惠,端起桌上的酒正要喝,骊姬上前拦住说,酒肉是从外头送进来的,还是试一试保险。

献公将酒洒在地上,地面鼓起了一个大包;又切一块肉给狗吃,狗吃了肉当场翻滚,接着死去。骊姬假装不信,强迫身边的小太监尝酒,小太监喝下酒后,七窍流血,倒地而亡。骊姬又大哭着要替献公喝毒酒,代献公去死,被献公劝阻。献公当即传令,申生“谋逆”,命东关五、梁五率兵讨伐。申生得到消息,既不愿与父亲对抗,又不愿出逃,自缢而死。这样,骊姬达到了除掉太子申生的目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有这种蒙汗药呢?

蒙汗药是真的有,它源于古代的麻醉剂。它本是用来进行外科手术用的,却被一些人用来谋财害命。

历史追踪

关于麻醉药的最早记载可能是《列子》,在“汤问篇”中记述春秋时期的名医扁鹊为公扈和齐婴治病,“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蒙汗药,但这种药最初的作用是用于医疗,而不是谋财害命。

解读真相

蒙汗药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蔓陀萝花说

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中载有麻醉剂“睡圣散”,其主药为山茄花,即蔓陀萝花。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有“草乌散”,用蔓陀萝花和乌头作为正骨手术用的麻药。

南宋周吉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大叶白花,结实如茄子,而遍生小刺,乃药人草也。盗贼采干而末之,以置入饮食,使之醉闷,则挈箧而趋。”看来,蔓陀萝花可能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

草乌说

草乌是中医的常用药。草乌内含有乌头碱、新乌头碱以及次乌头碱等成分,它对人体的各种神经末梢及神经中枢具有先兴奋后麻醉的作用。

押不庐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押不庐是一种草药,人被它麻醉后“加以刀斧亦不知”。而且也有学者指出,这种药的一点点粉末就能将人置于昏迷状态。

这些说法都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出来关于蒙汗药的成分,然而,蒙汗药的成分究竟是什么,至今为止都难以断定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