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仑往事
14941300000187

第187章 夏夜乡风

山峰

连日高温,空气闷热异常,这入伏后的天气真是逼得人无处可逃,就是待在室内,也是周身冒汗。于是,趁着夜色独自上街徜徉,试图从郁郁葱葱的人行道中寻找清凉。然而,混凝土的气息、霓虹灯发出的耀眼光线、川流不息的车辆喧嚣声……始终让人静不下心来。此时,情不自禁地想了儿时的乡村,乡村的夏夜,乡村夏夜的另一番景象。

乘凉

盛夏是乡村的农忙季节,乘凉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消除疲劳、释放燥热的“必修课”。乡村的风没有高楼阻挡,来得顺畅,吹得大方,透着清凉。晚饭后,挨家挨户便在自家的院子或屋前小晒场上乘凉。家里那位“顶天立地”的,理所当然地占据最佳位置,躺在磨得发亮的摇椅上,跷起二郎腿,叼上香烟,慢悠悠地摇着大蒲扇。家庭主妇往往最后落座,即使是乘凉,手上也不忘带着女工活。白天四处乱窜的孩童,此时也在大人们的呵斥下,乖乖地躺在小板桌上,双手作枕,透过树叶的间隙,寻找星空中的故事。

喜欢寻找“乐子”的,要么聚集在村中央的桥头,要么围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一边享受河面和树荫带来的清凉,一边家长里短地闲聊。第二天,村里也因此多了不少“新闻”。

萤火虫

萤火虫只属于乡村,它是乡村夏夜的舞者和精灵。夜幕降临后,它们表演的舞台帷幕便徐徐拉开了。说不清它们来自何处,道不明白天它们究竟藏匿在哪里,但它们就这么如期而至。时而像一颗课发光的星,时而像一条条游龙的眼睛,在乡村混杂着泥土、庄稼香味的空气中,轻盈而飘逸地悠游,引来孩童们一阵又一阵无邪的笑声。

在夏夜的乡村行走,有月光最好,如果没有,有这样一群可亲可爱又可近的精灵们引路和左右陪伴,百无聊赖的夜行者也能减去几分空虚和寂寞。

驱蚊

乡村的夏夜,最烦人的恐怕就是密密麻麻的蚊子了。天一黑,白天难觅踪影的蚊子就摸着黑出来“上班”了,它们组成嗡嗡作响的“机群”,在人的四周“翱翔”,排山倒海般地轮番攻击。

大多数农家舍不得用蚊香,蚊香的一缕青烟也敌不过一波又一波的蚊子大军。于是,家家户户“土法”上马,在院子或晒场里燃起艾蒿。用艾蒿驱蚊不用明火,而是让它尽可能多地产生浓烟。这种烟雾足够让蚊子逃之夭夭了,有时甚至连驱蚊的人也被呛得泪流满面。

临睡前,驱赶蚊帐内和屋内的蚊子更为重要。先要撩起前面两片蚊帐布,用蒲扇在里面挥舞拍赶。等确认蚊子都已赶出时,放下蚊帐布,有的还要将蚊帐布的下摆仔细地塞入席子下面。当燃起烟雾的艾蒿在屋里绕圈时,全家老小齐上阵,打开门窗,用蒲扇、用衣服、用毛巾,呼啦啦地驱蚊出屋,然后,立即关门闭窗。如此,便可一夜好睡。

露天电影

今夜放电影啦——这是带给劳作一天人们的喜讯!乡村仿佛过节一般,人们早早地喂好猪食,赶鸡入笼,收拾好晾晒的衣服,迅速、简单地扒上几口饭,提着凳椅赶到生产队的晒谷场,抢得“雅座”。待到夜幕遮住天际,放映机便将一束强光投射到银幕上,所有的目光也随之融入银幕上发生的“黑白”故事中。

从邻村赶过来的人们,只能无奈地站在人群的边缘踮脚伸脑了。逢到“好看”的电影,晒谷场上更是人山人海,晚来的就只能坐到银幕的背后了。虽然“背”看电影有些别扭,但电影带来的乐趣一点不别扭。

尽管比不上城里影院的豪华和舒适,但露天电影有徐徐清风和满天群星相伴,并融入了浓浓的乡情。

天籁之音

乡村的夏夜,没有了牛羊的嘶鸣、鸡鸭的聒噪、知了的叫唤,却有了夜的物语。

经过太阳一天烧燎的大地,入夜后开始吐纳,此时,各种小动物窜出洞穴,开始歌唱乡村夏夜的小曲。蟋蟀是最常见的“歌唱者”,河边的草丛,鸡舍的角落,还有那些说不出的地方都有它的歌声飘出来,但身影难觅。池塘里有端坐在荷叶上的青蛙,呱呱鸣叫,只有当它伸舌捕虫时才作休止,就像一位歌唱家喝了口水继续演唱一样。鱼儿也比白天大胆许多,冷不防跃出水面,又“扑通”一声落回水中,犹如恰到好处地踩响“鼓点”……

在茫茫的乡村夏夜,人就像置身硕大无边的殿堂,倾听的是大自然的奏鸣曲。这怡人的天籁之音,远远胜过城市里周而复始的流行歌曲和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声。

月色

夜色渐浓,月光成为乡村夏夜的唯一贵宾。玉盘似的满月悄悄升起时,像一盏明灯悬挂在辽阔的天幕上,毫不吝啬地将大把银色洒向大地。此时,月光下的乡村显得朦胧、柔和、可爱。融融的月光透过树林、修竹和挺立的秸秆,留下斑驳的黑影,或大或小,或密或疏。一阵微风过后,远处连片的庄稼便泛起一层层“波浪”,河面也跟着荡漾起银色的波光。

风吹云走,月亮像含羞的村姑,一会儿躲进云层半遮着面,一会儿又跃出云层似撩起面纱,似乎有意让人揣摩云与月慢声细语的对话。不久,星星也渐渐挤满了银河,在月亮的四周“吧嗒、吧嗒”地眨着眼睛,为人间带来一片温馨。

(2012年7月2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