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璞玉,本名吴琼,曾用笔名吴銎,男,1966年生于陕西省洛南县。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副会长。《幽默讽刺·精短小说》杂志编辑。入住番薯网百名微型小说作家。作品被《小小说选刊》、《最美文》等选刊转载。作品入选《中学生创新阅读2009年名家微型小说排行榜》等权威选本。《看电影》获第七届(2008)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奖三等奖。2010年出版微型小小说集《唱着生活的男孩》。主编《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方阵陕西卷)》。江东璞玉的微型小说特点有三:
一、充满着比较浓厚的乡土情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情,乡情犹如呼唤生命力量,寻索生命图腾的神圣之举。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原本就是将家园作为亲近自然、窥视宇宙的坚实可靠的基地。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地维系在脚踏的土地上,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本身,由于生产、居住条件的稳定,安土重迁,性格感情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奔放,乡恋情结就成为华夏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江东璞玉笔下小说大部分是描绘乡村的,具有比较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笔下的乡村故事、乡村情感、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一如土地一样朴实与感人。《大总管》、《吴先生管账》、《父亲的大学梦》、《打牌》等乡村题材微型小说就是作者为故乡人物画的像,为他们立的传。这些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是真实的,不改一个字,绑牢、挡捞、喜民……他们都是作者喊哥的人,都是土得掉渣的名字。作者闭上眼睛就能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敲击键盘,就能知道他们的动作,就能知道他们张口会说出怎样的话,甚至能看到他们说某句话时脸上的表情。
二、运用生动而精彩的细节,描绘了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形象,为微型小说人物画廊增加了新的面孔。“出了村子,走在庙沟的梁上,月亮就在头顶跟着我们走。我和邻村的芳姐走在一起,芳姐拉了我的手,大哥看见我就没有话说了。”这个细节一方面描写了大哥先埋怨后惊喜的心态,另一方面又刻画了大哥不喜形于色的沉稳性格。“奇怪的是,男孩的车子在他母亲的推动下,从眼镜的眼皮底下很从容的向前走了。母子俩看都没有看一眼眼镜,男孩很专著的唱着他的歌,母亲的脸上很平静,像风吹过的湖面很平静。眼镜张大的口和扬在空中捏钱的手定格了。长毛握相机的手也定格了。周围看热闹的人群在一阵子的定默之后,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这是《唱着生活的男孩》中的一个精彩的细节,让我们难以忘怀。是的,男孩和他的母亲很穷,50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大数字。但他们有骨气,不吃嗟来之食。人穷志不短,细节的意义就在于此。“我终于拿到一个圆溜溜的苹果,趁玉娥姐还在低头打毛衣,迅速关了抽屉,倒退着走出门。”《永远的玉娥姐》用一个倒退着走出门的细节,让一个憨态可掬的顽童跃然纸上。“到了第二年春上,王家媳妇趴在炕沿上吭哧了大半晌子,在煤油灯下,终于看到一个带把的”讨债鬼“心里一放松、一高兴,头就一歪,整整睡死过去一天一夜才醒来。满屋里充满着胜利者的欢声笑语。”这个细节将农村女人生下儿子后,丈夫喜出望外的表情,描绘得惟妙惟肖。“我们一个个冲出教室,李老师左手握拳抵腰,右手高高举起撑着随时要倒下来的门框。当最后一个同学从越来越低的门里钻出时,李老师的血肉之躯再也抵不住钢筋水泥的重量,搂房垮塌了。在那场谁也想不到的灾难里,天崩地裂,就在李老师把我们一个个送出教室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救援人员找到李老师时,他的手还死死地抓着门框,扳也扳不开。”《姿式》运用一个极其细小的细节,刻画了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教师形象。“他的手还死死地抓着门框,扳也扳不开。”这个姿式将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伟大而光辉的形象,永远定格于校园里,永远定格于学生们的脑海里,永远定格于读者的心中。
三、语言粘满乡村泥土,具有生活的原汁原味,别有一番风味。
“月光下,只能看见远处黑的树和近处白的草,草是整片的龙须草,踏上去,软绵绵的。脚下的路高低不平,不时有碎石子滚来滚去。远处传来狐子的哭声和狼的嚎叫。芳姐就攥紧了我的手,说,不怕,有我呢。”(《看电影》)
“到了第二年春上,王家媳妇趴在炕沿上吭哧了大半晌子,在煤油灯下,终于看到一个带把的”讨债鬼“心里一放松、一高兴,头就一歪,整整睡死过去一天一夜才醒来。满屋里充满着胜利者的欢声笑语。”(《一生》)
“雨,开始东一下、西一点的落下来。大雨中夹杂着拇指大的冰雹,狠狠地砸在地上,击起一阵久旱的泥土气息。一个冰雹落在春兰头上,她禁不住打了一个颤,好疼!这才想起忘了带草帽。”(《乡场上》)
“这个花蝴蝶真好看,薄薄的双翼绿中透白,白中透红,在阳光下悠闲的扑闪着,惹得太阳直眨眼,我瞅准机会,猛地扑过去……蝴蝶飞走了,我却跌倒在地。”(《那儿,有一片桃林》)
“路两边是密不透风的林子。那些柏树呀,松树呀,野枣树呀都看不清,黑糊糊一片,时浓时淡,只看见羊肠一样的小路上白花花的石子像一条带子总在前面延伸。抬起头,锅底一样的天幕上那么多的星星总是眨着眼,一闪一闪的。”(《怀念狼》)
(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9月14日,《幽默讽刺·精短小说》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