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掌控人生三十六计
14944200000062

第62章 造出自己的声势

“树上开花”之计讲的是造势问题,也就是指要善于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造势的良家,他精选各种“树”,而“花”也布置得相当巧妙。

《三十六计》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曰:“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其大意是:利用别人构造的局面,布成有利于自己的阵势,最能获得投入少而声势大的优异成果。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候。

“树上开花”之计在处世中的体现是:在竞争形势不利于你的情况下,你将借用其他可以利用的力量,让竞争对手认为你的力量强大,关系网广;使他在迷惑中,你趁机取得竞争的胜利。树上开花之计是既要自己造势,更重要的是利用别人给自己造成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正是此计之妙用。

“树上开花”之计讲的是造势问题,曾国藩的造势手段,前面有论及,即湘军水师的筹建是在曾国藩移驻衡州后开始的,它的成立晚于湘军的陆师,但曾国藩却对兴办水师倾注了巨大的力量,达到了“树上开花”的效果。

清朝的绿营水师按其军制,分为外海和内江两部分,外海水师驻守在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内江水师驻扎在长江沿岸各要岸、津口。至咸丰初年,外海水师仍然存在,而内江水师则久已废弛,从长江上游至下游,见不到水师的船与炮,偶尔遇到少数炮船,也不过是在船上装炮以应付时事,根本不能进行任何水战。咸丰二年(1852)年冬,太平军在湖北益阳、岳州得到大量民船,确立了太平军水营。攻克南京以后,得民船愈多,遂以船户水手为水兵,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后增至九军。于是千里长江上,太平天国的水营,行则帆如叠雪,住则樯若芦船,乘风急驶,所向无敌。致使清军不及防,太平军控制了长江水运权。

面对这一形势,清廷要镇压以位于长江下游江宁为中心的太平天国,就必须控制长江,长江决战的关键当然就要以水师为主,强则用,弱则败。咸丰三年(1853)5月,太平军北渡淮河,南围南昌之际,御史黄经上奏朝廷,请饬湖南、湖北、四川造船练兵,从水上攻击太平军。咸丰皇帝接受此一建议,遂批令湖南、湖北、四川照奏执行。湖南巡抚骆秉璋接到圣旨后,感到甚是为难,便以力所不及为由将其搁置一边。江忠源在出援湖北的时候,曾与曾国藩商议,应兴办水师,与太平军争夺水上优势,由于曾国藩顾忌事情难办,没有付诸实施。乃至郭嵩焘赴援南昌,见太平军水师船支穿梭于江湖之上,进退自如,往来迅速,更清楚地意识到欲与太平军争雄的先决条件,是建立水师夺回舟楫之利。于是,郭嵩焘遂向江忠源建议,与太平军抗争仅凭陆军是不够的,必须多建炮船。江忠源对此极为重视,马上上奏朝廷,请饬两湖、四川造船,并由广东购置洋炮千尊,以装备炮船,兴建水师。咸丰皇帝准其奏议,于是年九月再次督令两湖、四川制造战船,并令广东购洋炮五百尊交湖广、四川,并安置于船上,以便顺江而下,与下游水师夹击太平军。圣旨传到湖南后,骆秉璋便命曾国藩筹建水师。

在筹建水师的最初阶段,曾国藩既无资金,又无技术,只好购买钓钩、小船之类的民船,进行改造,暂时充作炮船使用。其后,岳州水师守备成名标、广西同知诸汝航来到衡州,经其描述,才使曾国藩了解到拖罟、快蟹、长龙诸船的式样及功用,大大增强了曾国藩筹建水师的信心。

筹建水师所需的大批资金,一直困扰着曾国藩。为解决此一问题,咸丰三年(1853)秋,奏请提取途经湖南解往江南大营的粤饷银四万两,作为购船造炮的经费,又于广西购得造船的上等木材以造船。于是曾国藩便在衡州设立制造总厂,由成名标任监督,又在湘潭设立分厂,由诸汝航任监督。召集大批能工巧匠,日夜赶制船只,主要是拖罟、快蟹、长龙三种船型。在即将赶造完工时,曾国藩将长期在江南办海防的黄冕请到船厂参观。谙熟水战船式的黄冕建议每营添造十只舢板船,其船身短小,运行灵活,适宜在河湾港汊中行驶,以补快蟹、长龙在作战中由于船体大运行不灵活的缺点。曾国藩遂接受此一建议,即刻开工,赶造舢板。

曾国藩不仅对于造船精益求精,而且对于所置炮的质量与装配方式亦很讲究。当时,中国各地所铸造的战炮,不仅炮身笨重,射程短,而且由于技术不过关,时常出现炸裂。为此,曾国藩花费重金,从广东购置大批洋炮,“两广督臣叶名琛购备洋炮为两湖水师之用,现已先后解到六百尊,皆系真正洋庄”。为使水师船只能更好地提高作战能力,曾国藩深入研究了各炮位的作用,并配置了用途不同的各式战炮。在湘军水师营制中,对此有着极为详细的记录:

“凡船式炮数,长龙船底长四丈一尺,底中宽五尺四寸。舢板船底长二丈九尺,底中宽三尺二寸;督阵舢板船加长大。长龙船头炮二位,系洋庄(洋炮),各重八百斤、一千斤不等,边炮四位,洋庄,各重七百斤,梢炮一位,洋庄,重七百斤。舢板船头炮一位,洋庄,重七百斤、八百斤不等,梢炮一位,洋庄,重六百斤、七百斤不等,两边转珠小炮二位,重四、五十斤不等。此外鸟枪、刀、矛、喷筒,随宜配用,以备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至咸丰四年(1854)初,曾国藩将湘军水师船炮准备齐整,总计有大小战船361号,其中拖罟船一号,快蟹船40号。长龙船50号,舢板150号,战船120号。并装备了大小炮470门,其中购置洋庄炮320门,从广西借来150门。

湘军水师的营制略同于陆军,初期425人为一营,后改为500人为一营,共计十营,营官分别由褚汝航、夏銮、胡嘉垣、胡作霖、成名标、诸殿云、杨载福、彭玉麟、邹汉章、龙献深来担任。水师营制的具体办法是:

凡水师,每营营官一员,每船哨官一员,初制营官领快蟹船一支,各哨官分领长龙船一只,舢板船十只,合二十一船为一营。快蟹船桨手二十八人,橹工八人,舱长一人,头工一人,舵工一人,炮手六人,共二十五人。长龙船桨手十六人,橹工四人,头工一人,舵工一人,炮手二人,共二十四人。舢板船桨手十人,头工一人,舵工一人,炮手二人,共十四人。一营共四百二十五人。至咸丰五六年(1855—1856)间,裁快蟹船,减长龙船为八只,增舢板船为二十二只,合三十船为一营,每营共五百人。营官、哨官都在外。

曾国藩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搞起一支在技术与装备上大大超过太平军的内河水师。

曾国藩的兵制改革,不但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从“五帝行教,兵由是兴”以来的军事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次兵制改革,是由太平军的强大,而绿营不堪一用这样的情势所“逼”出来的,也就是说,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加上曾国藩对兵制改革进行了精心设计,因而它的成功,从而造成了所谓“同治中兴”。同治八年5月和8月,曾国藩不无自豪地两次向朝廷上奏《遵旨筹议直隶练军事宜折》、《遵旨续议直隶试办练军事宜折》,这是他对兵制改革所进行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树上开花”之计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