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客为主”之计告诉我们:在处于被动的地位时,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被动就意味着挨打,居于客位就意味着受人支配。只有摆脱被动的局面,处于主人的地位,才能控制局面,稳操胜券。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官场,曾国藩从不会使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精明之处。
《三十六计》第三十计“反客为主”曰:“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其大意是:找准空隙插足进去,影响或控制对方的要害,继而逐渐发起攻势,就有可能实现预定目标。
“反客为主”之计在处世中的体现是:要求做人者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局面为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其做人方法就是客方钻空子插脚进去,掌握其对方首脑机关或要害部门,循序渐进,变客为主;或被动的一方,抓住时机,变被动为主动,即在形势不利时,要等居“客位”的便争取时间,扩充实力,通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反客为主”之计告诉我们,在处于被动的地位时,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主动权。被动就意味着挨打,居于客位就意味着受人支配。只有摆脱被动的局面,处于主人的地位,才能控制局面,稳操胜券。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官场,曾国藩从不会使自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精明之处。
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曾国藩奉命率军援浙。但石达开七八万人不久放弃了浙江衢州等地,进入福建,朝廷乃三次令他率援浙之师援闽。当曾国藩集结军队,摆开了三路入闽的架势时,太平军却进入了江西腹地。原在吉安的太平军也突围往东,不久,另路太平军则从闽南进入赣南。于是曾国藩在东、南、北三面受敌,不得不把一万多人分为三路,伸出三个拳头,在任何一方都难以获胜。这种被动的局面促使曾国藩不得不深思。
最后,他下决心改变湘军在江西战场上的处境,于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写了一篇著名的《统筹全局析》指出:就全局而观之,则两利相形,当取其重;两害相形,当取其轻。又不得不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其本根。
这是曾国藩通筹战争全局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他在江西战场上缩回了两个拳头,让自己统领的这部分湘军抱成一团,集中打向赣北,夺回景德重镇,不但立即改变了被动的局面,而且为他后来进军安庆奠定了基础。
对于攻打太平军的整个战场,曾国藩在咸丰九年也进行了战略上的考虑。当时,从两湖、赣、皖到江、浙、闽,各省都有太平军在奋力拼搏。太平军与清军的分布,犬牙交错,处处有对垒,时时有战斗。如果不从全局上考虑,只注意防堵追击,争一城一池之得失,虽也可以获一时之利,但战争的发展前景还难以预料。故曾国藩根据“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其本根”的战略原则,把目光死死盯着金陵,盯着金陵在上游的屏障安庆。后来的战局发展,基本上是按曾国藩的这规划发展的。但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布置,一时还不容易被所有的人理解和接受。曾国藩还不得不作出努力,付出代价。他常说:“我对大利大害,都悉心考究。”他冒着风险,屡次拒绝朝命,虽然原有西防因未获得地方政权支持而办事艰难,东征则因兵力单薄而顾此失彼,北援则因路途遥远而缓不济急等等主客观因素,但基本原因却是他悉心考究了大利大害之所在,决心“任凭各处糜烂,仍不分安庆兵力”。他甚至说:“此次安庆之得失,关系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舍小而图大,舍其枝叶而图其本根”的战略原则掌握着他,支配着他,使他终于成功了一番大业。
曾国藩十分讲究主客及其变化,注重对战略全局的通盘考虑,如他批评江南大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对于“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向荣、和春专注金陵一隅,而不顾对金陵上游的争夺,在江北,连与江浦、六合紧连的和州、无为一带也不去占领,安庆、庐州更不在他们的战争全局的投影之内;在江南,对于江南大营毗邻的皖南地区,未力加控制,以巩固大营的后方。这叫做全失内外之势。与此同时,向荣、和春又根据朝廷的旨令,“援浙、援闽、援皖、援江北,近者数百里,远者二三千里,援军加驰,转战不归”,被太平军各个击破。如冯子材率五千人援江北大营,几被全歼于小店;在六合、浦口之役中,李若珠部五千余人全部被歼于扬州,张国梁大败于浦口,周天培部全军覆灭。仅这两次战役,共损失“兵勇一万数千名,精锐失之过半”。这叫做全失主客之势。江南大营的内外、主客之势之所以全失,曾国藩认为,这是因为向荣等“不能从大处落墨,空处着笔也”。
对于曾国藩关于主客的观念,蔡锷曾这么评价道:曾国藩物品重视主、客之说。他认为,防守的军队是主,进攻的军队为客。防守的军队安逸而进攻的军队疲惫,因此主方获胜而客方失败。他尤其强调不要攻坚围城。这种说法与普法战争之前法国军事家的观点差不多(当时,俄国与土耳其两国也盛行这种观点)。他认为出师前的准备工作,应当做得十分周到,认为有一种器械不精良,就不可轻率出兵,如果实力不够雄厚,也不可出兵。这种看法,与今天的战前动员、准备,看法一致。他们以自己军队尽量减少牺牲、击破敌人为上策,而并不在意占领土地城池。这种看法非常精到卓越,与东西方各军事家所倡导的如出一辙。
作战如下棋,应统观全局,统盘考虑,不能因一子之得失而计较,必要时可以“丢车保帅”,甚至“丢车保卒”。
“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曾国藩之所以能探骊得珠,首先是因为他极端重视战争全局。“从大处落墨”。他从实践中获得了一个重要认识:“军中阅历有年,益和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曾国藩在赣南突围之战,三面受敌,以出于江西战场全局的考虑,果断决定集中力量打一处,虽有小失却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曾国藩同时也十分注重主客之变化,以防为主,以攻为客,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这都是从整个战争的时间前后来考虑的,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