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公元前505~435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以孝著称,奉行忠恕,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曾参以他的建树,最终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后被尊为“宗圣”。
而曾子的母亲上官氏也是位勤劳善良的家庭妇女,一生织布、操劳家务,对曾子非常慈爱。由于家境非常贫寒,曾参从小就经常上山砍柴。有一次,曾参又到山上去打柴了,但家里恰逢有客人来,曾参的母亲不知怎么办才好,左顾右盼却始终不见儿子的踪影,情急之下就朝着自己的手指咬了起来。
而这时在山中打柴的曾参竟突然感觉到一阵心痛,立刻就想到家里的母亲,于是背起柴火便急急忙忙往家赶。一回到家,就二话不说地跪在母亲的面前问道:“母亲,家里是否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我心里一阵疼痛,你可安然无恙?”
母亲见此状,激动得热泪盈眶:“儿不用担心,我没什么事,害儿担心实在不应该。只是家里来了一位有急事找你的客人,无奈之下只好咬手指头,让远在山中的你有所感应。”曾子这才放了心,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之孝,也甚是欣慰。
还有一次,是在曾参随从孔子到楚国讲学之时。有一天,他突然感觉心里疼痛。因此,他急忙辞别孔子回家探望母亲。母亲一见到儿子就说:“我太思念你了,但你却远在千里之外。愁于无奈,再次咬自己的手指,我儿果然回来,我十分欣慰。”母亲过世之后,有一天,妻子做鱼给他吃,他想起母亲一生没有吃过鱼,悲戚不已,竟把鱼给吐掉了,并从此不再吃鱼。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
曾参关爱其母亲,因此才有母子连心,啮指之痛。这事看起来很荒谬,且传得神乎其神。但对于至诚至孝的曾参来说,似乎也合情合理。母子天性,不过如此。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孝道的大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