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6年时,法国地面武器工业公司已发展一系列“勒克莱尔”坦克变型车,主要有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装甲架桥车、装甲扫雷车等。
总述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于1993年正式装备法国陆军,它有6个突出的方面,即大威力火炮、自动装弹机、先进火控系统、超高增压柴油机、模块化装甲和战场管理系统。它可称得上是战后第三代坦克的后起之秀,陆战王中王。
大威力火炮
“勒克莱尔”坦克采用法国自行研制的CN-120-26型120毫米滑膛炮,其身管长为52倍口径,比德国标准的L44式120毫米滑膛炮(44倍口径)长,但炮膛药室相同,炮弹也可通用,其炮身配有铝合金热护套,能防止身管灼热时接触外界冷空气变形,保持射击精度。
身管上没有通常的抽烟装置,而配有微型压气机,火炮射击后,压气机立即向身管内吹入400个大气压的高压气体,将残余火药气体吹出炮管,以免影响战斗室空气质量和战斗效能。火炮炮口及防盾基部上方装有1套身管测曲装置,用激光测得炮管受热后向下弯曲的程度,并将数据送至火控计算机修正弹道。
CN-120-26型120毫米火炮配有3种实弹、2种训练弹和2种供操练装填作业用的哑弹。其中,F1-A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全重20.5千克,弹丸重7.3千克,发射药重8.3千克,采用钨锰合金弹芯,长径比1∶20,炮口初速1790米/秒,有效射程4000米,在3000米时散射半径小于200毫米。
F1空心装药破甲弹全重24.3千克,弹丸重14.4千克,发射药重5.8千克,炮口初速1100米/秒,有效射程3000米,在2000米时散射半径小于250毫米。F1榴弹,弹丸重15.5千克,发射药重6千克,炮口初速1000米/秒,有效射程4000米以上,在2000米时散射半径小于350毫米。T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训练弹装药8千克,弹丸为6千克重铸铁。F1曳光-空心装药破甲弹训练弹装药8千克,弹丸为14.4千克重铸铁。F1哑弹用铸铁填充,全重24.3千克。
与德国L44式120毫米滑膛炮使用的弹种相比,“勒克莱尔”坦克配备的炮弹的射程、速度和精度均较佳,其榴弹具有杀伤人员、破坏建筑物和轻型装甲车的作用,威力领先不少。所有弹种的药筒都为半可燃式,底火适合电击发机构,射击后仅剩下药筒底,抛入收集袋内。炮弹平时储存与搬运时,均置于专用的塑料容器,以12或20发为1个搬运单位。
另外,还有2种新式炮弹正在研制中,一种是贫铀穿甲弹,计划2005年交付法国陆军使用;另一种为“波利尼格”(Polynege)炮射导弹,目前已完成概念研究,弹长984毫米,全重28千克,弹头重20千克,炮口初速800米/秒,射出后2片前翼和6片尾翼展开,具有短暂火箭助推,导弹有2种攻击模式,直接瞄准射击时,导弹保持于瞄准线上飞行,向目标进行攻击;间接瞄准射击时,导弹以较高抛物线飞进目标区,并以寻的器锁定目标,攻击目标顶部,最大射程约7000米,并可攻击地下掩体、直升机或无人机等。
火炮防盾左下方安装的12.7毫米并列机枪,比一般主战坦克并列机枪更具威力,足以对付普通车辆或轻武器,节约炮弹消耗量,弹药基数950发。车长和炮长舱门前侧可安装7.62毫米高射机枪,但通常只装1挺,主要协助并列机枪压制敌方步兵等中小型目标。
自动装弹机
“勒克莱尔”坦克是西方最先采用自动装弹机和3名乘员的第三代坦克。其自动装弹机弹舱位于炮塔尾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炮塔算是西方划时代的新设计,车长位于火炮左侧,炮长在右。为降低炮塔高度,车长和炮长座位都尽量置于车体内,火炮上方车顶因需容纳最大俯角时翘起的炮尾部分,成为全车最高点,车长门和炮长门高度都不及炮塔中央顶部。车长配有7具周视潜望镜,其中向右方的3具镜头抬高至车顶上,以便获得更大视野,全部周视镜具有300度视界,炮长配有3具右向周视镜,可以辅助观察。
自动装弹机弹舱内装上下2排22发炮弹,驱动电动机将指定的炮弹轮转至中央出弹位置,再推入装弹机中,装弹时火炮会调整至俯角-1.8度,持续装弹速度12发/分,经由识别系统读取印在炮弹夹上的环码,弹舱可自动记忆与挑选储存的弹种(最多6种),无需以人工输入资料,整个弹舱以防火墙与炮塔隔离。弹舱上方装有爆炸气浪排放板,一旦舱内弹药被命中引爆,爆炸气浪掀开排放板排出车外,以免进入战斗室内伤及乘员。
平时乘员可通过炮塔尾部一个窗口从车外补充自动装弹机内的弹药,减轻乘员搬运负担;战斗时炮长可从驾驶员旁弹药架取弹,以人力往火炮或自动装弹机内装弹。
先进火控系统
“勒克莱尔”坦克的火控系统为指挥仪/猎歼式火控系统,包括热像仪、激光测距仪、车长及炮长瞄准镜、火炮稳定器、传感器和3台计算机,其中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就有30多个,因此,法国人将“勒克莱尔”坦克称为“电脑坦克”。
炮长瞄准镜位于火炮右侧,拥有左右对开的装甲护盖。主体为“萨吉姆”HL60瞄准镜及火炮耳轴机械连杆,HL60瞄准镜由双向稳定镜座、图像截获系统及电源组成,镜座由1具低误差陀螺仪和1具加速度传感器保持双向稳定,另1具陀螺仪和2具加速度传感器负责垂直面稳定及提供惯性导航参数。
图像截获系统装在镜座上,右方为光学镜头和激光测距仪,左方为热像仪,共有6种操作模式。昼间光学瞄准镜有3.3倍和10倍两种倍率,昼间电视显像为10倍倍率,夜间热成像电视显像为3.3倍倍率。激光测距有效距离10000米,误差±5米。
另有孔径显像及紧急镜面调整两种模式备用,孔径显像是将光学镜头调整与火炮中心线平行,仅依靠镜内刻度进行估算瞄准点。熟练的炮长使用HL60瞄准镜通常可在5000米内发现目标,2500米内辨别目标,2000米外确认目标。
各模块化单元将所有数据传至计算机,计算机依据目标距离、位移角速度、弹种、火炮参数、大气参数、车体参数等进行火力解算,标定提前量及瞄准镜内的瞄准点,精度为0.1毫弧度,使坦克在行进间首发命中率达95%。
车长用的HL70顶置周视瞄准镜可360度旋转,并有厚实装甲罩防护,镜座有双向稳定装置,其昼间光学瞄准镜有2.5倍及10倍两种倍率,视野20度和5度,约4000米处即可辨别目标,2500米外确认目标,夜间用的被动式夜视镜为2.5倍倍率(视野13度),并可换装效能更佳的热像仪。
车长和炮长均有1个15厘米VDU电视屏幕,可彼此监看对方瞄准镜内昼/夜间图像。车长从HL70搜寻标定目标后只须按下方向按钮,火炮便自动转向HL60瞄准镜对正目标,由炮长接替测距-瞄准-射击,这时车长即可旋转HL70瞄准镜搜寻其它目标,车长的7具周视镜也有类似功能,只要按下任一周视镜上的方向钮,炮塔就会自动对正该周视镜的视野方向。
HL70可再加装激光测距仪,使车长在标定目标时同时进行测距/瞄准作业,这时只要火炮转向与HL70瞄准线重合即可射击。
据试验,“勒克莱尔”坦克曾于行进间摧毁6个移动及静止目标,仅需时35秒。炮塔旋转与火炮俯仰伺服器都用防燃电动机,最大旋转速度40度/秒,最大俯仰速度30度/秒,火炮俯仰角-8~+15度,紧急时炮长有1套手动炮塔控制系统作为备用。
超高增压柴油机
法国陆军使用的“勒克莱尔”坦克采用SACMV8X-1500型8缸超高增压柴油机,超高增压技术是法国率先应用于柴油机上的,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V8缸柴油机的气缸除常规进气道外,另设有可变控制旁通气路与辅助燃烧室相接,能增强燃烧效果。在2500转/分时,能输出1102.5千瓦的功率。整个发动机由“萨吉姆”电子控制系统管理,包括燃油喷射等。
气缸燃烧室效率高达66.9千瓦/升,而且具有低温起动能力。内油箱满载1300升燃油时,最大行程为550千米,如加上车尾2个各100升副油箱,可达650千米。为减轻战时再补给作业对乘员的负担,内油箱带有自动抽油泵,可加快油罐车给油速度,加满油箱仅需8分钟。
发动机采用混合排气方式,以降低热信号与黑烟。车尾左侧的排气管较粗大。发动机关闭时,可由TM-307B燃气轮机辅助动力装置供电,使计算机、火控系统、空调、通信等能正常工作,同时保障电瓶充电及起动发动机所需要的电力,进一步降低噪声、排气热能并节约燃料。
SESMESM500全自动传动装置有5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用微处理机控制换档,换档迅速且平稳。最大公路速度72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倒车速度38千米/小时,冲刺加速度在5.5秒内即可达到32千米/小时。这些优异性能利于迅速转换阵地隐蔽自己,不易被敌人攻击,以增强战场生存力。
行动装置每侧有5个托带轮,以保持良好的履带张力。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采用液气式悬挂装置。液气悬挂装置使负重轮垂直行程达300毫米,最大缓冲减振行程为173毫米,最前及最后1对负重轮均附加筒式减振器,以增强行进间射击时车体的稳定性,加上先进的火控系统,坦克能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行进间进行射击。
在不做准备的情况下,涉水深度为1米;经准备后,涉水深达1.9米;加装进气筒后,能潜渡4米深的江河。
“勒克莱尔”坦克采用液气悬挂装置,能增强行进间射击时的车体的稳定性,能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作行进间射击。
模块化装甲
“勒克莱尔”坦克的总体布置与前一代主战坦克相比,差异不大。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前部左侧,其右边为存放18发炮弹的弹架,车体中部为战斗室,后部为发动机室。驾驶员上方有1扇向左开启的舱门,舱门上有3具潜望镜,中央的1具可换为被动式夜视仪。
“勒克莱尔”坦克的曲线优美,构型设计有极大的改进。在新一代动力装置体积缩小的前提下,坦克外形尺寸得以缩减,这意味着车重及外形减小,节约下来的重量可用于增厚装甲。虽然“勒克莱尔”坦克的装甲比M1A2坦克的更厚实,但战斗全重却比M1A2的58吨还轻。其车体长仅6.6米,比其它55吨级的坦克短1米以上,只有6对负重轮。车高至炮塔顶部仅2.5米,低矮的外形增强了它的避弹能力。
然而,“勒克莱尔”坦克真正的防护力在于结合各项主动与被动防护设计,所产生的整体防护效果,这包含了战场管理系统的先进指挥控制通信能力、先进装甲防护、机动力和多项防御设备。利用战场管理系统和强大的机动力,车长能充分了解战情,抢先占据有利的攻防位置,间接提高防御效能,或对威胁大的目标先行攻击,避免受到对方火力的袭击。
车体前部、火炮防盾和炮塔四周均配备复合装甲,材质保密未公开,应属“乔巴姆”之类的超高温陶瓷与钢板熔压结构。炮塔前炮长瞄准镜座下方、炮塔两侧及车体两侧裙板另加装模块化装甲。据称,正面可抵御“霍特”Ⅱ反坦克导弹的攻击。炮塔装甲并具有倾斜度,提高了避弹性能。
车体两侧裙板有两种款式,法国陆军使用的形式较简易,仅前部3块为复合材料,对战斗室的有效防御范围约为前方120度扇形区域,其后5块则为均质钢板。所有侧裙板下缘可加装橡胶板,挡住行驶时扬起的尘土。模块化装甲的优点是,损坏后可以更换,未来有更先进装甲材质时换装也容易。
炮塔顶部后方两侧各有7具“加利克斯”榴弹发射器,称为近战防御系统,其散射区域为炮塔正面240度范围,射程约70米,视任务性质可配备烟幕弹、红外线干扰弹、破片榴弹及人员杀伤地雷,用于干扰敌人反坦克武器的瞄准。该系统目前须由车长手控操作,未来将可和辅助防护系统结合,缩短反应时间。
被动防护设计部分包括驾驶员右侧炮弹架的防燃隔舱、整车超压式核生化防护系统、抑制红外线/低视度迷彩树脂涂装、战斗室及发动机舱灭火抑爆系统及全电动炮塔旋转伺服器。灭火抑爆系统采用无毒性灭火剂,能探测出车内高温起火点,于2~10微秒内自动喷洒,隔绝火源区域空气灭火。
战场管理系统
战场管理也称车载情报系统,是装甲部队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即C3I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勒克莱尔”坦克的中央处理器在设计时就考虑了整体战斗处理机能,称为战场管理系统。战场管理系统能借助资料链与车内各系统的探测器连线,随时监控或查询全车火控、动力、通信、防护、电力与导航状况;对外则利用加密无线电资料链与友军战场管理系统连线,传递或接收车辆位置、信息与命令;乘员通过彩色屏幕便可了解车况、敌我位置、战情与本军补给保障作业地点,并在上面划有行进路线、标示敌军位置及障碍、组织火力网、预拟战术。
战场管理系统避免了口述通信的缺点,信息及时、准确,部队集结迅速,不会走冤枉路、不易误击友军,且能更快占据有利的攻防位置,减少被袭击可能性,使用者甚至尚未看到敌人便能将武器对准其出发处;在部队心理上也有积极意义,以增强其战斗信心。
战场管理系统的另一优点在于缩短维修时间,许多毛病通过计算机即可判断,省去拆解检查手续。主要计算机、电力与机械组件均设有测试系统,车上50%的故障可在2小时内,80%可在4小时内完成检修,更换动力组件仅需50分钟。
配合战场管理系统,车上的战术导航系统具备卫星定位与惯性导航功能,可精确标定本车位置与行进路线,主要通信系统有2部跳频VHF/HF无线电台。
由于战场管理系统应用了先进的通信、导航、数据传输和显示技术,所以能显著提高主战坦克、后勤及指挥车辆的作战效能,加快情报的输入,交换及处理过程,快速传递战术和后勤报告、命令图像,减轻指挥、控制和排除被诊断出来的故障的负担,还能明显减小整个部队的战场电子信号特征,使指挥车能看到坦克的位置和战况。
车上的电子设备围绕着数据总线布置。数据总线所连接的终端有:火控和火炮瞄准、驱动装置相对应的两个中央处理器;炮长和车长昼/夜合一瞄准镜各有2个微处理器;炮口觇视微处理器;控制自动装弹机的微处理器;同驾驶员控制面板相连的微处理器。
车上的电子系统设计成一个集成系统,可使坦克乘员向其他坦克和上级指挥官报告重要的信息,也可接收对方传过来的信息,如指示坦克的位置、目标、弹药和油料消耗情况、故障部位等。战场管理系统使“勒克莱尔”坦克的指挥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装甲扫雷车
装有K20扫雷装置的装甲扫雷车于1997年在“勒克莱尔”坦克底盘上制成,用于执行工程兵任务。K2D扫雷装置能快速安装到ARV装甲抢救车上,该装置为全宽度扫雷犁,用它可排除磁性地雷。车上安装雷区通道标示系统,每个系统有100支可重复使用的标杆,以压缩空气打入土中,供后续部队识别。在车体后部两侧各装1个火箭扫雷系统,可向雷场发射带有爆炸药的火箭。每组火箭可射出110米长的爆破索,火箭落地,通过爆震将4~8米宽度内的地雷引爆,开辟雷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