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人人都有过;童心和童趣,也人人都有过。但是,对于成年的父母来说,这些已经是遥远的过去。童年已过,童心也随之而去,童年的情趣、爱好也变得淡漠了。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紧皱着眉头,生气地训斥因为雨后蹚水而弄湿了鞋子、裤子的孩子时,丝毫也不觉得奇怪,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孩子却不明白:“这么好玩的事情,妈妈为什么不赞成我去玩呢?”他怀着兴奋的心情跑回家,本来想向妈妈诉说一番蹚水的快乐情景,并让妈妈分享快乐,结果却被浇了一瓢冷水,火热的心被浇凉了。
孩子的童心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受到父母的尊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到或做到这一点,恰恰相反,有不少父母常常忽略这一点。父母虽然整天同孩子在一起,但缺乏童心和童趣,便很难进入孩子的世界,形似近在咫尺,实则远隔千里。因此,父母要想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真挚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就应该保持一颗童心。请看下面这位妈妈述说的她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儿子,我们来个君子协定好不好?”
“什么君子协定?”儿子瞪着大大的眼睛,满眼都是好奇。
“从今天开始,妈妈不再对你大喊大叫。有什么事情,我们像好朋友一样谈心,用谈心来解决问题好不好?”
“当然好啦。不过你可得说话算数哦!”儿子高兴地同意了我的提议,并恰到好处地给我敲了一记警钟。
“好!你来监督,如果我犯了错误,你就惩罚我。”
“我怎么惩罚你?”
“你想怎么惩罚都行。”
“你要犯了错误就不许你上网。”儿子坏笑着。
好毒的小家伙,一下就击中了我的要害。想要做个一诺千金的好妈妈,我也就没有了反悔的余地。不上网就不上网吧。
那是个周六,我加班。当我回到家,儿子正在电脑前玩着游戏。我不禁怒从心起。
儿子自知理亏,乖乖地关了电脑,胆怯地看着我。
“妈妈,别忘了我们的君子协定哦!”儿子低着头,小声地嘀咕了一句。
“你玩了一整天的电脑?”
“我不知道时间。”儿子委屈地回答。
尽管我心绪非常不好,但我还是尽力克制住自己想要给儿子一顿“爆炒栗子”的冲动,甚至没有再唠唠叨叨训斥儿子。那一晚,我去超市给儿子买回一只小闹钟,放在电脑桌前。
“以后你玩游戏,自己给自己定时。”
记得我小的时候不喜欢听妈妈唠叨,我相信儿子也不喜欢听我唠叨。我概略地谈了过度玩游戏的弊端之后便在适当的时机打住了话头,尽管我还有很多的话想要唠叨。
“妈妈,您说话算话。以后我也要说话算话。”见我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儿子很知趣地表扬了我一番,并悄悄地向我表了一下决心。
“妈妈相信你。”
儿子的懂事让我深感欣慰。我温和的微笑使儿子的紧张情绪一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妈妈,您小时候也玩电脑吗?”
这小家伙,妈妈小时候哪有电脑可玩呀。儿子的问话勾起了我很多儿时的回忆,于是我滔滔不绝地跟儿子谈起我小时候的许多事情来。抓鱼虾,逮青蛙,钓螃蟹,摘野果……那些他想都想象不出来的场景使儿子的双眼瞪得大大的,一再地缠着我问了很多的问题。那天晚上,我们第一次聊到很晚很晚,全然忘了疲惫。
“妈妈,你不跟我大喊大叫的时候真好。我喜欢你这样。”临睡觉,儿子还尽力睁着那双马上就要关门的眼睛真心实意地表扬了我一番。
教育孩子不是靠嗓门大、气势强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想法,而应该是创造一种氛围,能够和孩子悉心地交流,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故事中,妈妈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出发,通过和孩子签订协议,保持孩子的那份天真,并认真遵守协议,让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那么,每天工作繁忙的父母应该怎么样才能保持一颗童心呢?这里有几个建议:
1.了解孩子的心理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就不会有童心,没有童心,尽管自己常常是为了孩子着想,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比如,孩子下雪天想和小朋友去打雪仗,可是妈妈怕孩子着凉,把他关在屋子里。孩子苦苦哀求:“妈妈,让我玩一会儿吧,玩一会儿就回来。”妈妈却说:“外面天气冷,当心着凉。他们比你大,会欺负你的。你有这么多玩具,在家自己玩!”孩子哭了,这小天地怎么能与小伙伴打雪仗相比呢?
有的孩子非要用自己的电动玩具去换小朋友手中的泥人,有的孩子养个小蝌蚪会倾注全部心血……这些在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正常的。
“每一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感情、感受、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谁了解孩子的心理,谁就会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主动权;反之,则会产生“顶牛”现象,甚至遭到孩子的怨恨,费力而不讨好。
2.要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妙的童年。可人一做了父母,往往就把自己的童年给忘了,一味地以成人的心情要求孩子。如果父母能经常回忆自己的童年,“将心比心”,遇到问题替孩子设身处地想想,就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会改变。
比如:孩子跳皮筋跳得正来劲,家长非得让孩子马上回家,孩子的嘴就会撅得老高老高。为什么?因为她刚跳完,应该给别人抻皮筋了,这时候走开,小朋友就会对她不满。假如好容易等到该她跳了,而家长把她叫回家,她心里也会不满。如果家长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说,再玩几分钟就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告一段落”后自觉不玩,心里的不平衡也就得到解决。
做父母的不要忘了自己的童年:拍洋画、弹球、打弹弓、跳皮筋、跳房子、下老虎棋、吹泡泡、过家家,骑马打仗、打雪仗、藏猫猫,这些可能都让自己迷恋过、激动过,对于这些,如果父母能回忆一下,对于理解孩子,正确引导孩子都是大有好处的。
3.回答孩子的问话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给予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4.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话题,这样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现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孩子。
教育孩子时,应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理解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反而会使孩子反感。反之,如果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以孩子的目光看待自己的要求,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与孩子同喜、同忧、同乐,心灵相通,情感交融,这样才能爱得准,爱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