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10

第10章 对联与养生

用对联作为载体传播普及医药卫生保健知识,是中国文字文化独具特色的发明和贡献。对联形式简洁、应用方便、言简意赅、蕴含深广,其对养生健康知识的承载和传播,因具有一语中的、画龙点睛等功效,常常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郑板桥,就是一个灵活运用对联宣传养生常识的大专家。他家故居的厨房,有一副郑板桥自撰的门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罐井水菊花茶。”这幅对联既是对个人的提醒,也是对家人的告诫:想健康长寿,日常饮食就应该以素食为主,讲究清淡。

郑板桥六十岁寿辰那年,他为自己撰写过一副寿联:“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馀钱,瓮有馀酿,釜有馀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通过这副寿联,郑板桥告诉人们: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只要有粗茶、淡饭、薄酒可吃可喝,有书可看,精神上有寄托,何必一定斤斤计较当官不当官。身体健康五官灵动没灾没病,比当多大的官都宝贵。一个人只要心胸无烦恼,身边没令人讨厌的俗人、俗物、俗事纠缠,将养生之道贯彻于饮食起居的各个方面,高质量地生活,这样过一天等于别人过两天。

持类似观点和说教的养生对联,在郑板桥之前或之后,许多名人都撰写过,而且有些写得十分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但知行好事,不用问前程。”

“养生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这两副对联,前一副是当过宰相的北宋名臣寇准的作品,后一副是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撰写的。它们和清代文学家纪昀(纪晓岚)悬挂在阅微草堂客厅里的那副著名的养生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诉人们:追求健康长寿,除了起居有常,吃喝有度,还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常葆清心寡欲、豁达乐观的情绪。用另外两副据说是张之洞撰写的联语来说,就是:“一月休贪二十九日醉,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清代末年,蜀中才子钟云舫在离成都不远的新都宝兴寺游览,在慈颜长笑的弥勒佛坐像两侧,留下了一副以佛的口吻劝人健康养生的联语:“你眉头作什么焦,但常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

这类楹联,由于张贴悬挂在游人如织的寺院名楼等旅游胜地,众口传颂,其所起的宣传保健养生知识的作用,比悬挂在个人庭院的对联影响要大得多。

可惜,古往今来许多人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生活,怎样科学养生,他们:“已做皇帝,又想神仙,纵能永远长生,俗望难填无底洞;便到百年,只争一瞬,曷若逍遥归去,精魂终隐莫愁湖。”

清末邓烛先撰写的这副对联,虽然有些消极避世,但是在警告有些人欲壑难填,“服药求长生,反为药所误”方面,还是挺有积极意义的。

还有许多对联的联语用中药名或方药名镶嵌而成,不仅别有一番情趣,而且可以起到普及宣传医药保健养生常识的作用。例如悬挂在四川内江仁和堂药铺门前的一幅隶书木刻楹联,通过联语中镶嵌的10味中药,不仅将光临药铺顾客的神情身份刻画得惟妙惟肖,而且向广大顾客传送了客来“一见喜”,祝君“千年健”等真诚祝福:“熟地迎白头慈母红娘一见喜;怀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

类似用药名连缀而成的对联还有许多。有的以弘扬医德医风为主旨,如:

“携老,青箱子背(贝)母过连桥(翘);扶幼,白头翁扶(附)子到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