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15

第15章 “不用金篦久自安”

任何疾病,包括眼病,在其初起或未起之时,就及时地治疗和预防,是最佳的选择。这一点,凡是被疾病折磨过的人,恐怕都有比较深入或痛切的体会。

和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为眼病所苦,几乎痛不欲生。“请天还我读书眼,欲载轩辕讫鼎湖”,这是黄庭坚在写给苏东坡的一首题为《子瞻以子夏丘明见戏聊复戏答》的诗中流露的真情:读书人空有一双无法读书的眼睛,还不如像轩辕皇帝那样乘飞龙升天,一死了之。该诗的全文为:

化工见弹大早计,端为失明能著书。

迩来似天会事发,泪睫见光犹陨珠。

喜公新赐紫琳腴,上清虚皇对久如。

请天还我读书眼,愿载轩辕讫鼎湖。

但是,黄庭坚毕竟是智者,知道眼睛出毛病,主要应怪自己平时疏于保护、预防。因此,他在另一首诗作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实体验告诫天下的读书人,不要做整天钻在书堆中的蠹虫衣鱼,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眼睛因过度疲劳而生病:

道人常恨未灰心,儒士喜爱读书眼,

要须元览照镜空,莫作白鱼钻蠹简。

宋人葛立方在其所撰的《韵语阳秋》一书中称赞黄庭坚说,如果得眼病的人都能像黄庭坚这样接受教训,懂得预防为主,人们就无须一窝蜂地去求助金针拨白内障这类眼科手术了(“病者苟能知此,其贤于金篦刮膜远矣”)。

古代中国读书人为眼病所苦者,为数到底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统计。我估计,其严重程度恐怕不会低于现今大、中学生人群中的近视眼疾病的患病率。以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多次求医无效饱尝了数年眼疾之苦,听说印度眼医用金篦刮膜术可以治疗他的眼病后,写的一首《赠眼医婆罗门僧》诗:

三秋伤望眼,终日泣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曚!

从诗中我们得知,才到中年的刘禹锡,就已经衰似老人,弱不禁风。三年的眼病,不仅摧毁了他的健康,也摧垮了他的精神,至今两眼羞见太阳,所见一片模糊和黑暗。

我觉得诗人最大的痛苦,主要的来源不在肉体,而是精神。因为我从刘禹锡这首诗中的“看朱渐成碧”一句,至少看出了两重含义:第一,从纯生理的角度看,诗人的视觉功能在患病后发生了畸变,红颜色在诗人眼睛里变成了翡翠绿,和一个辨别不清红绿灯的司机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司机一样,刘禹锡一直在为自己担心,红绿不分的他,能否继续成为一个合格的诗人;第二,从精神、心理的层面分析,“看朱渐成碧”,也说明诗人的精神状况,已经从愉悦跌落或过渡到了忧愁甚至悲观的地步。因为在诗歌语言的色彩选择中,“红”,通常被用来隐喻、代表欢乐,而“碧”,常常与“寒”和“愁”相近相连,具有悲伤、阴冷的外延。诗人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张口就顿作悲声令人浑身发冷的诗人,是不可能继续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诗的。感谢他的眼病最终被印度眼医用金篦刮膜术治愈,我们才有幸能看见刘禹锡在他的晚年创作的许多诗歌精品。

所谓“金篦刮膜术”,就是《眼科全书》、《眼科大全》、《银海精微》等中医古籍中记载的“拨下法”、“金针法”。也就是中医眼科的金针拨翳障法。这项治疗白内障等眼部翳障的技术,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的传入,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到唐代时,许多中国本土的医生也有不少能用这项技术为人施治。苏东坡写过一首《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诗中对这个王医生的高明技术大加赞扬:“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由此可见,到宋代时,该项眼科治疗技术已经基本普及了。

但是黄庭坚依然主张,“治未病,不治已病”。如果能防患于未然,什么神奇的金针拨翳障全都可以免去,更何况,金针拨翳障并非万能,并不是所有眼病都能治疗。

如何预防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发生,不同的诗人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有不同的经验。

例如,白居易说,情绪调整最重要,一封朋友的来信,就能使我心明眼亮:

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

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箴未读眼先明。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

而陆游则说,只要看书适可而止,注意休息,就能保持良好的视力:

看书涩似上羊肠,得睡甘如饮蜜房。

起坐藤床搔短发,数声画角报斜阳。

——《倦眼》

而另一位宋代诗人郭印,则根据自己亲身的经历和实践,用诗的形式总结出一套主要通过静养和心理疗法治疗双目失明的《还睛诀》:

开眼万象生,阖眼万象灭。

生灭本无体,人心妄分别。

我初病眸子,散漫空花发。

视物都曚曚,浮云翳秋月。

谒告旋掩关,十日人事绝。

密室宴坐余,神光潜洞达。

俄於冥冥中,了然得朝彻。

以兹悟色性,一根成解脱。

缅思浊世人,逐见互攘夺。

外为物所障,两眼暗添屑。

岂知有良医,利重金篦刮。

作诗示盲俗,听此还睛诀。

持有类似认识的大有人在,《永乐大典》“卷19637”,记载有一个名叫武朝宗的人写的一首七律,讲的也是预防眼病及心理治疗的好处:

病目医治两睫宽,迎风犹苦泪漫漫。

水边望月虽无碍,灯下观书便觉难。

索句每防愁入肾,好坏多是热归肝。

法当着意收神观,不用金篦久自安。

持有上述观点的人,甚至认为,即使是配戴后效果比较好的眼镜,也不宜长戴。其中,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写的这首《别眼镜诗》就很具代表性:

是谁替我换双睛,爱逮捐除眼忽清。

与汝竟成垂老别,叨光已领卅年情。

水因春暮冰方泮,月到更深魄信明。

从此鼻端兼耳畔,永无牵挂累余生。

戴了三十多年的眼镜突然摘掉,看物视人的视力,不仅没下降,反而有所提高,其中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也许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近视眼变成老花眼的缘故;也许是一副近视镜戴了多年,没有随着眼睛近视度数的增加而重配;当然,也不排除,由于心理治疗导致的原有眼病的好转。

总之,眼病的治疗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坚持有的放矢,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