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17

第17章 落齿的恐惧与坦然

达尔文在研究考证了人类牙齿的进化史后,得出了一个叫人惊诧不已的结论:人类牙齿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古代海洋中鱼类身上长着的硬鳞片。尽管与10万年前的祖先相比,现在人类牙齿的体积已经缩小了将近一半。但是,牙齿的这种退化,无论是在功能方面,还是在数量上,都将继续发展下去。

由于意识到牙齿的脱落与生命活力的衰退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因果关系,因此,古代诗人的许多诗作,在希求健康长寿的同时,或多或少地都流露出对随着年龄增长,牙齿不断脱落这一生理现象的无奈与恐惧。唐代诗人、散文家韩愈的这首《落齿》诗,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明证: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而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余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记忆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

第一颗牙“老掉”时,诗人不是很在意,只觉得露个大豁口容貌上不雅观。及至牙齿接二连三地掉落,诗人才开始心生恐惧,意识到落齿是衰老的先兆,而随衰老到来的最终是死亡。从此每掉一颗牙,便惶惶不可终日。

不能怪韩愈小题大做,诗人满口的牙齿掉得只剩下二十几颗的那一年,韩愈才四十五岁。多亏韩愈是一个乐观通达的哲人,在落齿造成的最初的心灵震撼过后,他很快变恐惧为坦然: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水雁各有喜。

由于对生命的长短、归宿有了正确、达观的认识,韩愈从此不再为落齿而提心吊胆,更不为掉牙露出的豁洞而感到难堪。韩愈这些认识上的转变,在赠好友刘师服的一首七言古风中亦有生动的描述:“羡君齿牙固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我今牙豁落者多,所存十余皆兀臲。”

在羡慕与自己年华相仿的好友有一副好牙齿的同时,韩愈半认真半自嘲地安慰自己,牙掉得早,齿落得多,并非一定不长寿:“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余。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姜子牙八十岁遇周文王时,牙齿只剩两颗;虞翻(三国时人)在自己这个岁数时,只剩下十三颗牙,也活了七十多岁。数数自己口里还有二十多颗牙,韩愈算了一笔账:就算一年掉一颗,掉到只剩两颗牙时,至少还得24年,到那时自己的岁数和虞翻死时也差不多,也算高寿了。这么一想,韩愈的心里更坦然了:“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牙落牙长各有时,与其为落齿伤心,不如抓紧时间多写几篇好文章,多干点应该干的事情。

人的牙齿除了咀嚼食物,帮助食物消化等功能外,和马的牙齿一样,也常用来表示年龄(纪年)。用一句文绉绉的话说,就是“序年齿”。牙齿作为吃饭的工具,存留的时间越久,吃的东西就越多,于是,牙齿能不能吃东西,便又成为检验人身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难怪许多人第一次出现落齿时,都会感到十分震惊。牙落得多了,自然就会认为自己年岁已长,没多少年可活了。因此,在中国,牙掉光了,又称“没齿”。

国外医学界的科研工作者通过实际调查和考古研究发现,人的牙齿和寿命之间确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例如:人类牙齿的平均寿命,普遍都低于人的平均寿命,牙齿一般比人体要“早逝”十年左右。所以,牙齿从来没得过病的人很少很少。该研究还显示,男人牙齿的寿命一般比女人牙齿的寿命长些,门牙的寿命要比臼齿长些,其中,下齿槽右侧犬齿的寿命最长,下齿槽第二臼齿的寿命最短。

此外,牙齿的寿命还和一个人换牙的迟早有关。一般换牙早的人牙齿的寿命比较短,换牙迟的人相对来说,牙齿的寿命则长一些。于是一些卜卦算命的人,在为人进行寿命预测时常常拿落齿说事。说什么“齿自落者父母凶,齿落更生子孙兴。”(《周公解梦》)。

因此,要想彻底驱除落齿留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就必须大力普及牙齿保健和牙病预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