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18

第18章 悲牙悼齿有奇文

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宣读一篇悼词以寄托哀思,古已有之,不足为奇。但是,为一颗掉落的牙齿举行安放仪式,并发表一篇告别宣言,则是古今奇文,不可不知。

这位悲牙悼齿的性情中人名曰俞君宝,他撰写的那篇《祭半齿》的落齿告别宣言,收集在清代学者褚人获编纂的笔记文学著作《坚瓠集》中。你看:“三十年辛苦尔噤之,二十年酸味尔嚼之,千万斛愁惨尔啮而忍之,徒有饮声,不识笑口。”这哪里是在追悼被埋葬在梅花树下的落齿,分明是诗人在借题发挥,为自己几十年来含辛茹苦,忍气吞声的生活际遇而大鸣不平。往下读去,果然如此。这位俞君宝先生在陈述了一番自己为祭半齿所做的许多精心布置后,笔锋一转,谈到了自己:“忆惟吾生,三十有四,此日何日,齿落之始。毛骨无恙,半齿已死,人间烟火,尔先获洗;言语凶咎,尔先谢萎。”俞君宝如此伤心,是从牙齿的掉落,联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

无独有偶。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写过一篇类似的与落齿“对话”的诗文小品。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股乐天达命,自强不息的向上气息。在这篇题为《齿落辞》的诗文小品里,诗人首先叙述了落齿为诗人健康所作的贡献:“嗟磋乎双齿,自吾有之尔,俾尔嚼肉咀蔬,衔杯漱水;丰吾肤革,滋吾血髓;从幼逮老,勤亦至矣。”继而批评掉落的这两颗牙齿不该不打声招呼,就辞别主人扬长而去。奇怪的是,本不会说话的落齿却振振有词地反驳了白居易的批评:“女长辞姥,臣老辞主;发衰辞头,叶枯辞树;物无细大,功成者去。君何嗟嗟,独不闻诸道经:我身非我有也,盖天地之委形。”就像女孩子长大了要出嫁,当官的上了年纪要退休,头发和树叶超过了自然规定的时限要辞别头顶和树枝一样,牙齿的生长、脱落也要受生老病死自然法规的制约。面对落齿的反驳,白居易幡然醒悟,连忙认错:批评得对,是我错了。尽管人生的尽头最终都是一抔黄土,但是生活和生命的质量,却由于各人不同的观念而有天壤之别。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老夫子的话确是智者的睿见,俞君宝和白居易对牙齿掉落的不同态度,又一次证明了这个真理。

在国外,虽然没有听说有为落齿开追悼会的,但却有为被拔除的牙齿建立纪念碑的。

世界上最早的龋齿纪念碑建立在欧洲的罗马。那里保存着2000744颗因患龋齿病而被奥塞尼哥兄弟拔除并保存下来的牙齿。这座龋齿纪念碑,以200多万落齿活生生的现身说法告诉世人,热爱并保护好你们的牙齿!而刷牙是保护牙齿最好的方法,以下就是网络流行的《刷牙歌》: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我上上下下 我前前后后

我仔仔细细 我轻轻柔柔

睡前起床 三餐饭后

刷牙漱口 因为牙齿是我的好朋友

…………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牙膏轻轻给它挤一下

我刷 我刷 我刷刷刷

我不要人家叫我大黄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知道通过刷牙来保护牙齿、预防牙病的国家之一。西汉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就曾明确指出,“食而不漱”是牙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梁刘峻在其编著的《类苑》中,收载有一首题为《西岳华山峰碑载口齿乌髭歌》,该歌照录如下:

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

木律早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

青盐等分同烧煅,研熬将来使更良。

揩齿牢牙髭鬓黑,谁知世上有仙方。

将由10多种药物配制煎熬的药物固齿乌髭的处方,毫无保留地刻印在西岳华山山峰的要路津口,既证明了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达到的高度,也说明了自古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对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的重视。不仅自己“按方抓药”,身体力行,而且把固齿乌髭的处方公布于众,让大家都来保护自己的牙齿。仔细分析处方中药物的药理及治疗作用,其对牙齿、牙病的预防保护和治疗作用,效果并不比现今的药物牙膏差多少。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在本文叙述中多处运用“刷牙”这个词,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保护牙齿的方法和现在的刷牙还大不相同,尚停留在“揩牙”阶段。所谓“揩牙”,指的是在类似牙膏的固齿乌髭方发明以前,古人保护牙齿的一种办法。即借用手指或植物的某些功能来实现对牙齿的保护。例如,中医经典著作《外治秘要》曾记载,人类曾把杨树或柳树的枝条折断,用其残端揩牙,因为树枝残端分泌的液体,对牙齿有保护、清洁作用。后来发明了类似固齿乌髭方的牙膏、牙粉,人们也常用杨柳枝条或手指,蘸着这些药粉或药膏揩牙。

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一座公元959年的辽代墓葬中出土了两把骨质牙刷柄。这一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1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将揩牙改成了用牙刷刷牙。从而使牙齿的清洁和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