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02

第2章 诗写的本草

由于中国古代文、史、哲、医并未截然分家,所以中国的文人和诗人大多都懂得一点医道。由于儒家主张读书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中国的文人和诗人,在官场失意或报国无门时,常常用治病救人、躬耕垄亩或创作田园诗来慰藉心灵,找回自我。于是,诗人们留在闲适诗中的关于草木玉石花鸟鱼虫兽的记载,在不经意间常常成为对中医药各类“本草”著作最好的补充和诠释。

首先,看一则中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关于“人参”性味和功用的记载:“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后世名医在为上述记载作注时补充说:人参“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干,无令见风。”

接着再仔细读一读下面这首苏东坡写的“人参”诗:

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

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灵苗此孕毓,肩肢或具体。

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

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称。

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

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

上药无炮炙,龁啮尽根抵。

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

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

——苏轼·《小圃五咏》

两相对比,读者就会发现,苏东坡的这首人参诗,不仅将《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人参的介绍概括无遗,而且还让人参这味名药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生动印象。

苏东坡的诗记载:人们都说天下的人参以生长在山西上党山谷中的最为地道,就连出产在辽东辽阳地区的人参,也只能居于次席。但我移种到罗浮山下药圃园中的人参(“海腴”为其别名),根汲取的是地下的清泉,枝叶承滴的是天上的白露。由于水美土肥,目前已经生长得初具人形。虽然这里离人参的“故乡”上党和辽东很远,但良好的生长环境却和它们的祖居地相差无几。你看那初生的人参一桠两叶,年深的人参四桠各五叶,中心茎上的花实细小如红粟,紫白色的花蕊如长丝般缀挂,煞是好看。长成后人们争相购买,黄土变成了黄金,都是辛勤劳动的结果。由于是上好的地道药材,小圃里生长的人参不用炮炙就能用牙咬着直接服食。将安心神,定魂魄,止惊悸,驱忧愁等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它们不仅是治病的良药,还是值得人尊重,并能和人们相伴一生的养生保健的好朋友!

苏轼《小圃五咏》歌咏的另外四味“本草”分别是:地黄、枸杞、甘菊和薏苡。以枸杞为例,苏东坡通过他的咏唱告诉人们,尽管围绕枸杞的发现和功用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其实枸杞药用极广,随处可见,并不神秘。罗浮山一带到处都有生长,只不过当地的人们对其具有的治疗功用不了解而已,并把它当成寻常的荆棘野草,任牛羊蹂躏、野火焚烧:

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厐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傥许我,借杖扶衰疾。

——苏轼·《小圃五咏·枸杞》

正如苏轼枸杞诗中所述,枸杞一身是宝,“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其初生的幼苗名“荑”,是春天的一味美食,像掐豌豆尖那样采集回来后用热水淖过,加入适量的调料拌匀,可当凉菜食用;其果实即枸杞子,圆如樱桃,是众口皆碑的抗衰老保健药物,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健身强骨之功效;其根皮即地骨皮,能凉血除蒸、清肺降火、降血压。多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及肺结核、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唐宋时期,人们多次从土中掘得形状像一只大狗的枸杞根,以为是仙根、灵异,于是围绕枸杞便衍生出许多美丽的传说。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诗赞誉枸杞说:“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苏东坡咏枸杞的最后六句,其实就是在复述了有关枸杞传说的故事后,请求上天能像赋予枸杞神奇养生功效那样,赐给自己一根抗拒衰老病痛的魔杖(手杖)。言外之意,人们在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只要科学合理,不走极端,不妨适量地服用一些有助于养生长寿的枸杞类保健药物。

绿叶红英遍,仙经自讨论。

偶移岩畔菊,锄断白云根。

——唐·夏侯子云·《药圃》

像苏东坡这样以种药为乐的隐士和诗人,在中国古代还有不少。这个名叫夏侯子云的唐代诗人就是其中的一位。高山种药,白云为伴,活得多么惬意,洒脱得让人羡慕、神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识药、种药者都活得如此惬意。这令我们不得不说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一生,落魄多艰,除年轻时过过几年吃喝无忧的幸福生活外,中年困守长安,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艰难;接着遭遇安史之乱,九死一生疲于奔命;晚年又流落川蜀,过着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日子。为了温饱,也为了治病吃药方便,杜甫在陕西居住和四川流寓期间,经常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小园中侍弄、种植药材,甚至亲自走上街头,兜售自己种植的药材,以此来养家糊口。因此,杜甫的诗集中也留存不少“诗写的本草”。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结识了一个意气相投的朋友,此人姓郑名虔,字广文,多才多艺,对医药学也十分精通,曾经编著过一部《胡本草》,是当时域外药物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杜甫诗集《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有一首诗记载的正是他和郑虔共同鉴别一种来自月支国的药用植物的情形: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

异花来绝域,滋蔓匝清池。

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

露翻兼雨打,开拆日离披。

诗的大意是:不远万里而来的外国王子啊,你是哪年离开你的故土月支国的?你带着异国他乡的风采来到中国的中原地带,你那滋润茂密的枝蔓将眼前的清池环绕装扮得十分美丽。当年的汉使张骞算是白去了一趟西域,他有眼不识金镶玉没有把你从外国带回,以填补神农氏虽尝遍百草但未曾认识你的遗憾。只可惜我和郑虔这次来得不是时候,屡遭露浸雨打的你,花瓣已日渐凋敝。

仇兆鳌为杜诗作注时说:戎王子,中药“独活”的别名。原产地在月支国(月支又称月氏,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它具有疏风解毒、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中医常用来治疗痘疮、跌打损伤、头痛、腰痛等症。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言及他向朋友乞食求馔的句子,这是因为除了生计穷困以外,诗圣杜甫还患有许多久治不愈的疾病,其中最严重的当属糖尿病和风湿病,此外还有疟疾、白内障、耳聋、足痿等。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曾写过一首题为《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的诗: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在秦州新结识的一个名叫阮昉的隐居者的。薤(音xie),又名藠(音jiao)头或剃头,原为野生的小蒜、野韭类百合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既能吃,也可作药用。

全诗的大意是:好友阮昉隐居的柴门里面,成畦的秋蔬绕舍而栽。不等我写信求索,他就把带着露水的藠头整筐地送了过来。一束束的藠秧绿得像刚刚割下的青草,圆滚滚的藠头齐刷刷地像玉箸头那样晶莹洁白。我年老体衰,胸腹长怀寒疾,吃了这种性温的蔬菜,多病的身体定可以通泰无忧。寥寥数句,将薤这种蔬菜兼药材的外观长相及治疗功效介绍得清清楚楚。

一千多年后,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说明薤的药理作用时,曾经引用杜甫的这首诗,为他的论述作佐证。由此可见,杜甫的药物学根底是十分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