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21

第21章 卫生习惯纵横谈

卫生习惯直接反映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体现。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中总结、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预防医学知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则是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普遍形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常清扫室内外卫生的习惯,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形成的《朱子家训》开首两句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宋代陈淳为教育子女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还专门写了一首《训儿洒扫诗》:

奉水微微洒,恭提帚与箕。

室堂须净扫,几案亦轻麾。

据说卫生清扫工具笤帚和簸箕的创始人是夏朝的少康帝。陕西出土的殷商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的铭文,这是有关我国清扫室内外卫生习惯的最早文字记载。甲骨文记载还表明,从殷商时期开始,我国就有了专门负责垃圾清扫的劳务人员。在汉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共厕所——“都厕”。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

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

饱腹上高树,跋觜噪西风。

吉凶非予闻,臭恶在尔躬。

物灵必自絜,可以推始终。

从著名诗人梅尧臣写的这首《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诗中,我们发现:直到北宋时期,城市市民使用的“都厕”,大多还是没有屋顶的半遮蔽性建筑,否则天上的乌鸦是不会啄食到厕所内粪坑中的蛆蛹的。

而宋代诗人李若水写的这首五言律诗,记录的则是每逢雪天,降下的雪都会被及时地清除:

寒意连朝进,祥霙万里通。

洁身原的道,润物又成功。

余霭犹吞日,狂飙漫走空。

田公钩膝语,贫里幸年丰。

除环境卫生外,我们的祖先还特别重视个人卫生。许多人只知道古希腊人最先实行洗澡,岂知我们的祖先重视个人卫生,并不比古希腊人晚多少。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甲骨文中的“沐”字,形若一个人散发洗面,甲骨文中的“浴”字,状如一个人在盆中洗澡。现代许多文明卫生习惯,实际上是从古时候沿袭下来的。

暮春河水暖春晖,浴罢悠悠自坐矶。

弄柳乘风兴未尽,高歌一曲日西归。

药炉丹鼎火炎炎,六贼三尸怕令严。

无去无来无进退,不增不减不抽添。

爱河浪静浮朱雀,觉海波深浸白蟾。

一自浴丹归密室,太阳门下夜明帘。

上述两首诗,前一首记录的是露天沐浴的情景,后一首说的是在浴室里沐浴的好处。我国还有一个卫生突击的良好习惯,就是借四时节气和节假日来定期进行卫生突击扫

除、灭病防病。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中说“十二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说的就是春节前的大扫除。端午节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昆虫、细菌极易繁殖,古人常采艾叶、菖蒲悬挂门上,以驱虫蚁;将雄黄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这些好习惯发展到现在,变为除害灭病、预防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每年过春节为例,在贴春联、喝屠苏酒之前,人们都要先把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打扫清理好。

俗话说“病从口入”。食用不洁食物不仅容易导致胃肠疾病,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古人十分重视饮食卫生。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专管营养和饮食卫生的“食医”。孔子早就告诫人们:“鱼馁而肉败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们的祖先为保护水源免遭污染,就已经开始“凿井而饮”,并订有护井公约,后来还建立了定期渗井制度。这些好的卫生习惯,无疑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古以来保留流传下来的良好卫生习惯还有许多,如古人重视体育运动、体质锻炼,重视“养生”和“摄生”,并发明、创造了许多运动锻炼和养生、摄生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这些都可以在古人的诗词中找到记录。以上随手摘抄的点滴诗词资料,足以雄辩地说明,我国人民素有讲卫生、爱清洁、保健康的优良传统。

还是明代诗人袁枚在一首诗中概括总结的好:良好的卫生习惯其实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就像修行用不着全都出家当和尚一样,人们四处寻求的健康之道,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你难道没有感觉到吗?当你生活在卫生清洁的环境里,被窗外扑鼻而来的幽兰香草熏陶得飘飘欲仙时,正是你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最健康的时候: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

幽兰花里熏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