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22

第22章 浴足的俚言与雅唱

浴足,就是我们常说的洗脚。关于洗脚与健康、养生的关系,民间流传着许多俚言俗语:“有钱的吃药,没钱的洗脚”、“三天吃掉一只羊,不如洗脚后再上床”、“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如果说“天天洗脚,胜吃补药”这类的俚言俗语,道出的只是浴足的好处的话,“夜夜把脚洗,寒气驱脚底”、“双脚如树根,治足治全身”这类的经验总结,阐述的则是洗脚能使人健康长寿的原因。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生命和健康的维持,依靠的是气血在人体内正常的运行。而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遍布人身的经络和血脉系统。古代医学家形象地将人体的经络系统比喻为一棵大树,十二经脉是大树的主干,十二经脉分支出来的络脉是大树的枝条。穴位,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门户”,就像一片片树叶,密密麻麻地分布在这株大树的枝干和树梢上。双脚,不仅处于人体这棵大树的最低位置,分布有66个穴位(占全身总穴位的十分之一),而且是全身十二条经脉中六条经脉的起始点或终止处。因此,将双脚比喻为人体这棵大树的“树根”,实在是再形象不过,再恰当不过。

树木要想茂盛,就得时常给树根浇水。人要健康,经常洗脚或不可缺。因为洗脚时泡脚的热水和不间断的对足面、足底的揉搓,以及洗完脚后进行的按摩,都能给足部以良性的刺激。这些良性刺激通过分布在足部的穴位,先传导到络脉,再传输到经脉,最后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从而起到增强体质、抵御病痛等作用。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他82岁那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热情推荐浴足给健康长寿带来的好处:

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

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

苏东坡对足浴保健也是情有独钟,他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在苏东坡的诗作中多处提及浴足的功效和好处,如“它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头顶、足底均为微循环和神经末梢所在。经常梳头(沐)、洗脚(浴),不仅可以促进微循环,延缓头部和足部的衰老,还可以通过刺激末梢神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治疗高血压、肺心病、神经衰弱、眩晕、感冒。尤其是当人们经过长途旅行,剧烈运动或劳动之后,用热水泡脚,不但能增进局部血液循环,还能减少局部乳酸聚和,有助于消除疲劳,防止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难怪另一位宋代大学问家温革,也曾以诗歌雅唱的形式,记录下了他对坚持沐浴可促进人体健康的认识:

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

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

谁说中国医学缺少现代气息、现代意识?这“血之余”,不就是微循环?“人之底”不就是末梢神经吗?谁说俚言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陆游、温革等人的洗脚、沐浴诗词展现的科学光芒,至今不失为中国古典诗歌殿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下这首“护足养生长寿歌”由于综合了许多有关浴足、练足、护足、健足的俚言与雅唱,故抄录于下供大家进行足部保健时参考:

清晨足浴,胜吃补药;夜晚足浴,消除疲劳。

伤风足浴,发汗祛邪;秋冬足浴,防治感冒。

散步练脚,体形健俏;天天盘脚,养心健脑。

睡前搓脚,疏通经络;拍臂踢脚,舒展筋骨。

抬腿压脚,强腰固肾;仰头踮脚,健颈明目。

仰卧抬腿,促进循环;健壮双脚,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