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23

第23章 喷嚏趣谈

我们知道,喷嚏是由于鼻黏膜受到刺激而急剧吸气,然后又很快由鼻孔喷出的过程,是三叉神经把鼻黏膜感受的刺激传导给大脑而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射。能引起喷嚏反射的刺激有:炎性渗出物、黏液、灰尘、刺激性气体及其他异物。

《诗经·终风》中描写的“寤言不寐,愿言则嚏”。与《月令》中所述“秋季行夏令,则民多鼽嚏”不谋而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气候反常,人容易感冒,而打喷嚏则是感受风寒的重要表现之一。“愿”,是思的意思;“言”,代指我,即诗中的主人公;“嚏”捷也,指声音快速发出于口。而“鼽”,指的是气至于鼻,说明肺受了风寒。

关于喷嚏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据说唐玄宗和他的兄弟们非常友爱,经常与他们一道进餐。有一次宁王在吃饭时不慎将饭误食进气管,饭呛了出来,米粒喷到了对面坐着的玄宗的胡须上。宁王很惶恐,不知如何是好。旁边一位陪同侍候的官员打诨说“:宁王不是错喉呛饭。”玄宗问:“那是什么呢?”这位侍臣回答说:“是喷帝。”帝与嚏音近,这位侍臣巧妙地把喷嚏和至高无上的“帝”联系在一起,不仅为宁王解了围,而且使一些人认为打喷嚏是好事情。

但是在传统的民间风俗中,喷嚏曾被人们当作某种异常行为或事物发展趋势的征兆,并有南辕北辙的种种解释。

一种说法认为,打喷嚏是有人在思念自己,例如陈子展先生就将上述《诗经·终风》中的“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理解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在打情骂俏:“想你想得一旦醒来就再也睡不成,我这里思念你,你那里就会打喷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打喷嚏就是有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闲话,或者预兆着不好的事情将来临。明代李诩在他编著的《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记载他那个时代的人,如果喷嚏不止,便唾一口唾沫在地上,向天祝道:“好人说我常安乐,恶人说我齿牙落。”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说,元旦五鼓时,人如果睡在床上打喷嚏,就必须马上起床,否则便会患病。难怪连颇有学识的苏东坡在自己喷嚏连声的时候,都写诗问道,“白发苍颜谁肯记,晚来频嚏为何人?”

也有一种说法正好相反,认为打喷嚏是好事将至的吉兆。例如,《燕北录》记载曰:“戎主太后喷嚏,近侍臣僚齐声呼‘治夔离’,犹汉人呼‘万岁’也。”直到今天,许多地方都还保留着类似的习俗:有人打喷嚏,在场的其他人马上喝彩祝贺说:“好呀!长命百岁!”

有些人甚至认为不同时日打喷嚏,预示的好坏也不相同,像什么子日打喷嚏表示有酒食口福,丑日表示忧疑连连,寅日表示有外事牵连,卯日表示大吉大利,辰日表示有结婚或相会之事,巳日表示有口舌是非的发生,午日表示有喜事登门,未日表示无凶无吉,申日表示平平淡淡,酉日表示有客人将至,戌日表示有人在思念你,亥日表示被人牵挂……

其实,打喷嚏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伤风感冒病人常见的一种症状。因为人患了伤风感冒,鼻咽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黏膜肿胀,鼻腔受到刺激,就会通过喷嚏把分泌物喷出去。

现代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一次打喷嚏喷出的唾沫星子有数百万个,这种唾沫星子医学上叫“飞沫”。通过喷嚏喷出来的飞沫,由于剧烈的气流振动,会以每秒三十米以上的速度喷射到很远的地方。不仅感冒病人或患有其他传染病人的飞沫中带有病毒或病菌,就是许多健康人的飞沫中也携带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因为人的鼻腔不仅温暖湿润,而且是外界和体内接触的通道,所以是许多细菌、病毒必经和寄生的地方。健康的人接触了这些致病微生物问题还不大。但是身体抵抗力弱的人,或虽然平素健康但偶然疲劳过度使身体抵抗力减低的人,接触了这些致病微生物就会得病。因此,飞沫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最好媒介。知道了这些道理,你还会朝着别人打喷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