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28

第28章 诗与酒的数字统计

欲说诗酒情缘和养生保健的关系,先看几组关于诗与酒的数字统计: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创作总集,所载305篇作品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提及饮酒或者与酒有关。

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最为兴盛繁荣的时代,《全唐诗》收录的五万多首诗作中,直接咏酒说酒的诗篇有6000多首,加上间接与酒有关的,说唐诗有三分之一的篇章和酒有关,恐怕不算是夸张。

生活于东晋末年的大诗人陶潜(陶渊明),是唐代诗歌创作高峰到来之前,除屈原外中国首屈一指的诗人,他现存的120多篇诗作,几乎篇篇都有个“酒”字混迹其中。

李白、杜甫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是知名度最高的诗人。据郭沫若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统计,李白留存诗歌1050首,其中提到饮酒的有170首,占16%;杜甫留存诗歌1400多首,其中说及饮酒的有300首,占21%。因此,在尊李杜为“诗仙”、“诗圣”的同时,称他们为“酒仙”、“酒圣”,估计亦不能说过分。

苏东坡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全才的诗人。他一生坎坷,四处漂泊。除被流放黄州、惠州、儋州外,还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许多地方担任过地方官。今人董治祥、刘玉芝在他们编著的《鹤兮归来——苏轼在徐州》一书中选注了苏轼在徐州生活期间(差一个月两年)创作的77篇诗词,其中提及酒的有32篇,占徐州诗作的41%还多。难怪连苏东坡自己都说:“使我有名全是酒!”

中国其他知名诗人,例如唐代的王绩、白居易、韩愈、李贺、柳宗元,宋代的辛弃疾、李清照、黄庭坚、欧阳修、陆游等,翻阅他们的诗集,诗行之间无不流淌着酒——这种形态似水,而又味道香醇、辛辣的特殊液体。

酒的发明、制作在医药、保健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夏禹时代,我国就开始酿酒了。秦汉时代成书的《内经·素问》中说:“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也就是说,最早问世的酒是因为适量饮服,可通活血脉,增进食欲,消除疲劳,而备受青睐的。因此,后世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醫”字从酉(酒),恐怕就是从酒能治病演化而来。

但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之一的诗歌园地飘荡的浓浓酒香,却并非单纯因为酒具有保健、治疗作用。在历代诗人的心目中,酒具有的心理抚慰、社会治疗等作用,远远超出了酒给人体健康带来的福祉。笔者粗略地浏览了许多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著名诗人的诗集,发现他们几乎个个对饮酒情有独钟,分析缘由,恐怕主要有以下几条:

1.酒是人际交往的中介。用孔融的话说就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无酒不成筵,不独古时,当今亦然。“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若活到今天,也会感到他宴客的大方与饮酒的无节制只能算是个“小儿科”。

2.酒可以抒愤排忧,消愁解闷。例如,南宋时的辛弃疾,北伐恢复中原的壮志难酬,屡遭排斥,先后被迫闲居二十多年,只好借酒抒愤、排忧、浇愁:“我饮不须劝,正怕酒樽空”、“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言及官场腐败,甚至可以借酒说几句偏激话:“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唯有酒偏香。”

3.酒可以寄怀和放大对既往美好生活或经历的回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一个人喝闷酒,想起李白时,酒杯中显现的是好友李白傲骨嶙嶙,风流倜傥的伟岸身影。“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酒后回忆的虽然是扬州十年的潦倒生涯,但忏悔中却夹杂着几许得意与留恋。

4.酒还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缓冲剂。官场险恶、人心叵测,尤其身逢乱世,人们一举一动,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于是发明了借酒避祸这一招:“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唐·王绩《过酒家》),以免遭遇枪打出头鸟的厄运。当然,也有人反其意而用之,用酒当抚慰剂收买人心,例如唐高祖李渊。听说王绩自号“五斗先生”,常在酒肆中流连忘返,为每天有公家发的三升酒可供饮用,宁肯当薪俸菲薄的待诏,而不愿升迁。便特别指示有关部门在三升之外,每天再给王绩增加一升供应的美酒,让他喝个够。从此,王绩便获得了“斗酒学士”的雅号。其实,受益最大的是李渊。他得到的是识才、爱才的美名,巩固的是一家一姓的统治地位。

5.酒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增加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怀素,每次写字前都要先饮到如痴如狂的程度,然后才纵笔驰骋。钱起评论他说:“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真如,系佛家用语,代指“永恒常在的实体、实性”。钱起用这个词形容怀素的书法达到了极致。写字如此,写诗画画儿也一样。明代唐寅(伯虎)的画名满天下,当时有“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之谚,就是说,要想让唐寅画出好画来,必须得先让画家喝酒喝得尽兴。

6.酒不仅能让人见真情、得真趣,酒还可以医治人们俗气太浓的坏毛病。激烈的生存竞争,惨烈的官场倾轧,使人和人难得真诚相待。人际交往中,大家各戴一副假面具,陋习成自然,天真、坦露、不戴假面具的人,反倒被人们视作怪物。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廉不上钩。”这首《吉祥寺赏牡丹》,是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任杭州通判(副市长)时的苏东坡,在吉祥寺观光牡丹花会时随口咏出的。一个地市级领导干部,头发上簪一朵鲜艳的牡丹花,带着饮酒后的微醉,随着如潮的人流在十里长街上漫步。当时时近黄昏,暮色降临,家家不垂窗帘,为的是一睹这千载难逢的新奇景象。这一年苏东坡才37岁,虽然少年得志,但并不张狂,他展现坦露给众人的是一派真诚、一颗童心。而人们回报他的是一片掌声,阵阵欢笑。可是,八年后当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也写过一首醉酒后坦露真情的诗(词),却在黄州官场引起一阵轩然大波。起因是苏东坡在一首曲牌为《鸟夜啼》的词中发了两句牢骚:“长恨此身非我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黄州太守认定这首词是一篇苏东坡已经顺江而下亡命天涯的告别词,谣言甚至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其实那几句诗仅仅是东坡一次夜饮归来,因家童酣睡,敲门不应,在长江边枯坐了一夜,心情郁闷,随口发出的牢骚。

俗气的黄州太守,不可能理解苏东坡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胸中激起的滔天波澜,更不可能想到黄州蒙难会让中国诗坛升起一颗永不陨落的超级巨星。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元好问)……酒的好处还有许多,诗人咏酒的绝唱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就不一一尽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