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41

第41章 “茂陵秋雨病相如”

糖尿病,从它被人们发现以来,就被不少人认为是只有生活富裕的人才有可能得的一种“富贵病”。

由于西汉时期最伟大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字长卿,其妻卓文君为临邛人)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因此,“相如病”(长卿病)、“临邛渴”,便在中国医学史和文学史中成为糖尿病的代名词。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但是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为,糖尿病属于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三多”,即患者吃得多、饮水多、小便次数多;“一少”,即虽然患者吃饮比常人多,但身体却日益消瘦,少有体重增加。中国古代的医学家根据这一临床表现,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并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消渴,这一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脾瘅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最早记载司马相如患消渴病的人是中国第一部通史的作者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曰:“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

从此,后来的诗人,多用司马相如的名、字、居住地等代称消渴病。例如: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

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嗟予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

(李商隐:《送裴十四归华州》)

司马相如大约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临邛,是司马相如夫人卓文君的故乡。陆游在《秋思》诗中猜测,司马相如患糖尿病可能和他无节制地过量饮酒有关:“相如病渴年来剧,酿酒倾家畏不供。”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说:“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致死。”认为司马相如由于贪迷美色,致使旧有的消渴病复发,最终导致死亡。葛洪和陆游不约而同地认为,司马相如的消渴病最晚患病于公元前144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相识前后。也就是说,消渴病作为一种慢性病整整折磨了司马相如二十多年。

现代诊断糖尿病,除了抽血检验血糖是否超过正常指标外,最简单方便的办法就是看尿液中是否含有过量的糖:将一种蓝色的药水(班氏试剂)滴入保存尿液的试管中,如果原先的蓝色变成了棕红色,则表示尿中有糖,棕红色越深,尿中糖的成分越多。

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医生虽然不可能掌握检验尿糖的实验技术。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品尝尿液的味道发现、确诊糖尿病。我估计,西汉时期对消渴病的诊断,绝对不会只凭“三多一少”。联想到早在司马相如出生前数百年,越王勾践就通过品尝粪便为吴王诊断疾病,我以为司马相如的消渴病的诊断,很可能也是通过品尝尿液才最后确诊的。唐代初期编纂的《外台秘要》中就记载有古代医生通过尝尿诊断糖尿病这一发现:“渴而饮水,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至于古代医生怎么突然会想起去品尝糖尿病人的尿液?有各式各样的传说。其中最有可能的是“苍蝇启示”说。即,医生是从苍蝇围叮糖尿病人的尿液,受到启发才去品尝糖尿病人的尿液的。

无独有偶,1889年,即司马相如逝世2007年后,德国医生默林和俄国病理学家明科夫斯基,在研究胰腺对人体消化功能的作用时,意外地发现一只切除了胰腺的狗的尿液,格外地招聚苍蝇。他们立刻联想到人类的糖尿病很可能与胰腺功能有关。后来的研究者沿着他们的思路又进行了将近四十年的不懈攻关,才弄清楚糖尿病的发生和胰岛素分泌的关系。

一位当代著名的糖尿病专家,曾把饮食疗法、胰岛素疗法和体育疗法,比喻为战胜糖尿病的三架马车。认为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三者配合好,才能相得益彰,不可各自为政。其中,节制饮食、禁止过量饮酒,可以减轻β细胞的负担,对年老、体胖的病轻患者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从这个角度讲,陆游和葛洪上述对司马相如饮酒与纵欲过度的批评,都是十分有道理的,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和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