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45

第45章 微之炼秋石

在欣赏、阅读古代诗人的诗章时,常常发现这样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一个才活了四十多岁的人,居然自称“老夫”、“老翁”。宋神宗熙宁八年(1076年),密州太守苏轼赴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僚梅户曹会猎于铁钩,写了一首千古流传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开篇头一句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其实,满打满算这一年苏轼才只有四十一岁。唐代诗人柳宗元,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可是在他写作的诗章中,很早就已经在自称“蓑翁”、“老夫”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后人在阅读《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时,常常拍案叫绝,感叹诗人的大手笔:只用二十个字,就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幽静寒冷的天地中。其实,这是一幅作者的自画像。由于跻身王叔文革新集团,柳宗元“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一贬再贬,直至死在贬所。他处境之冷,心中之寒,比起孤舟上独钓寒江的渔翁,不知要严酷多少倍!

生命的短促与易逝,加重了人们惜生的欲念。因此,从哀叹人生的无常,到宣扬及时行乐,以加强生命的密度;到追求形体的保养、渴盼生命的延长,甚至服药求长生,便成了自古(特别是魏晋)以来,一些达官贵人追逐的风尚。

白居易在《思旧》一首诗中,回忆了他的四位因服食长寿药而先他而去的好朋友。其中,提到元稹的死因时说:“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

溘,突然、忽然的意思。长庆五年,刚刚出任武昌军节度使不到一年的元稹,突然暴卒于任所,终年五十三岁。所以,白居易称之:“未老身溘然”。

由于“秋石”名称中有一个石字。再加上白居易在提及元稹死因时,在《思旧》诗中,在秋石前面又加了一个“炼”字。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为“秋石”与魏晋时期文人服食的“五石散”同属一类,是一种矿石。直到1984年,挚友阮芳赋赠我一本他著的《性激素的发现》,我才知道,所谓“秋石”,原来是一种从人的尿液中提取的性激素。而所谓“炼秋石”,就是想方设法从尿液里提取性激素。

据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考证,从尿液中炼秋石的始作俑者,是公元2世纪时的西汉淮南王刘安。《本草纲目》记载说:“淮南子丹成,号曰秋石,言其色白质坚也。”之所以给这种人工提炼的性激素制剂起名曰秋石,是因为它色泽莹白,质地坚硬。

秋石的提炼过程,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苏沈良方》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记载。概括地讲,有“阴炼”、“阳炼”两种提炼方法。

阴炼法:小便三五石(石dan,一石为十斗),分置大盆中,用清水稀释,旋转搅动数百匝(一匝即一周),静放,令沉淀澄清,然后撇去上部清透的部分,留下沉淀在盆底的浊脚;再注入清水继续搅拌,再撇去上部清透的部分;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闻不到尿骚味,沉淀下来的秋石晶莹光洁、灿烂、可爱为止。然后在秋石中加以产育男婴妇女的乳汁,搅拌成膏,置烈日下曝干。

阳炼法:小便不计多少,大约两桶为一担。每一担小便中注入皂角汁一小碗(皂角汁须先以布过滤残渣),用竹片急搅,令转成百上千圈。待白浊的沉淀物都静淀于底部后,徐徐倒掉上面的清汤,只留下底部的沉淀物。这样,十多担尿液,取得的沉淀物加起来不过一二斗。然后将这些沉淀物以布过滤、勿令有滓,将滤得的浓汁入干净锅中熬干。最终将附着在锅底的白霜刮下,捣碎,用热水煮化后过滤,去杂质,再入锅熬干,直到色泽如霜雪为止(假如经过两次熬干、煮化、过滤、再熬干,取得的提出物还不够洁白,便要按上述办法再煮化、再过滤、再熬干)。一句话,阳炼法就是将提出物作加热升华处理。

宋明以来的许多医学著作都证明,秋石是临床上验之有效的强壮药和助阳药,具有“强骨髓,补精血”等作用,主治“虚劳冷疾”等疾病。难怪元稹将它当作延寿药物服用。

据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考证,按沈括上述提炼方法制取的秋石,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性激素。在近代科技史上,性激素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化学、生物学和医学重大的成就之一。而中国,早在11世纪左右就有了雄激素和雌激素制剂,就在内分泌学中揭开了令人兴奋、震惊的新篇章……这无疑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惜,在封建桎梏下,这一超前的发现不仅没能成为中国科技走向更大进步的切入点,反而成为帝王将相梦想长生不死的致幻剂。这才导致了唐代、明代十多个皇帝和成百上千个元稹们的“服药求长生,反被药所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