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46

第46章 屈原为什么自杀

屈原为什么投江自尽?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归纳在一起,大约有四种说法。一是“尸谏”说,大意是屈原希望自己的鲜血能变作一盆凉水,浇醒热得发昏的君主;二是“赐死”说,认为屈原投江是就范于楚怀王赐他自尽的旨意;三是“殉国”说,认为秦兵大至,楚国灭亡在即,屈原无处投奔,只好赴水殉国;四是“精神分裂”说,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精神等方面患有疾病是导致屈原自杀的根本原因。

最早认为屈原沉江自尽是认为屈原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者,是生活在公元5世纪北魏时期一个名叫刘献之的儒生。他对屈原死因的研究结论,使当时和后世许多屈原的“追星族”感到震惊。

刘献之说:“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不但说屈原是疯子,而且说屈原之死是必然归宿,没必要太为之惋惜。若不是刘献之的这一观点被当作反面教材保留下来,人们也许至今也不会发现,被西方奉为精神分析研究之父的弗洛伊德对人进行的精神分析,居然比中国人刘献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循着刘献之的指引,仔细阅读屈原的《离骚》、《悲回风》、《思美人》、《卜居》、《渔父》等诗章。读罢,笔者不得不承认,屈原的精神、气质及其情感态度等,确实存在有许多不完全正常、甚至是疯狂的表现。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共计2490个字,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自述屈原个人的家世、出生和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处境;第四部分写他的姐姐(女须)对他的规劝;第五部分写他抑郁的心情;第六部分写他矛盾的心理;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第八部分是全篇结束语(“乱辞”)。

仔细阅读并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无论哪一部分的写作,诗人都是处在一种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的精神恍惚的状态之中。悲伤时,痛不欲生;喜悦时,手舞足蹈;清醒时,洞烛幽微;糊涂时,连基本的常识都弄不明白。例如,关于个人家世出身和抱负的叙述,清醒时,侃侃而谈、有本有源:“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高贵的家庭出身、不凡的品学修养,让人钦敬。但在糊涂时,他仿佛又忘记了自己本人的身份,一会儿说坐的是八条龙拉着的龙车(“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一会儿说为他驾车的是太阳神的专职司机羲和(“吾令羲和弭节兮”)。甚至突发奇想,妄图跑到天上趁有娀氏简狄、有虞氏二姚还没有与帝喾、少康结婚之前,把这两个美女搞到手。

此外,屈原还在幻觉中追求过伏羲氏的女儿宓妃。伏羲、帝喾、少康均为上古时代的帝王。连他们的女儿、妻子,屈原都敢怀有找机会追求的心思,楚怀王能不猜忌他、不疏远他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上述生长在江南一带的兰芷荃蕙,在屈原的诗赋中常常是正人君子的象征。但是,同在一首《离骚》中,这些美好的幽花香草,在屈原极度郁愤时,有时候却又变成了谗小人,变节之徒的代名词:“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这种反常,这种忽此忽彼、神经兮兮的身心情态,在变态心理学里被称作“视觉闪现”或“自我视觉暗示”。这些表现,再加上刚才说过的屈原表现出的幻觉、幻想,使人们有理由怀疑屈原的心理是不是真的有些变态。

说到屈原可能心理变态,不能不提及著名学者游国恩在楚辞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那就是屈原诗歌中最重要的“比兴”材料是“女人”。而这“女人”在屈原那里却没有一个不变的、确定的含义。例如,在《离骚》里,屈原一会儿说楚怀王是世界上最美的男子汉;一会儿又把楚怀王比拟为神话传说中的宓妃、简狄、二姚等女子。

当代的一些研究者在对屈原所有的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后,认为屈原的精神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幻觉、幻想、幻听、孤独症、易装癖等五大症状。这些研究者认为,尽管存在君主不信任、放逐;同僚嫉妒、排斥;亲友背叛、世俗之人不理解等政治背景和生活事实。但是,屈原翻来覆去地到处呼吁“国无人而莫我知”、“人之心不与吾心同”,把整个楚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对立面。以为除了他自己,偌大楚国几乎没有一个清醒者,没有一个好人。这一表现,与精神分裂症中的“夸大妄想症”的病状十分相近。

再看《卜居》中流放三年“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丧魂落魄的屈原,求见太卜郑詹尹时,劈头盖脸一口气提出了十六个问题,这些问题一正一反,每个问题都一目了然,不难回答。屈原不用问别人,自己就能回答得一清二楚。可是他翻来覆去地问个不停,还郑重其事地要求楚国的太卜为之占卜,结果被郑詹尹拒绝。

在《离骚》中,屈原曾两次因个人心理障碍去求教他人。一次是到巫咸处求医,一次是到太卜处占卜。在屈原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太卜,是专职巫师中专门负责祭祀、献获、禳灾、盟誓等国家重大社会活动的高级神职人员。一个被贬黜的逐臣,让一国臣民视之为半神半人的太卜为自己告神、祝祷,已属不可思议。可屈原在向郑詹尹求助时,竟毫无掩饰地发了那么多牢骚,锋芒所向,直指当朝政要,什么“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以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骛争食乎?”如果屈原心智正常,即使内心深处再瞧不起那些庸君、小人,恐怕也不会在太卜面前将他们比作杂草、泼妇、鸡鸭,而将自己喻为骏马、黄鹤、雄鹰。

类似上述见人就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公正,见人就表白自己品德如何高洁、壮志如何难酬,在屈原的其他诗篇中亦随处可见。

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

(《九章·思美人》)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暨志介而不忘?

(《九章·悲回风》)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雍君之不识!

(《九章·惜往日》)

孤独导致并加重了屈原的精神障碍,精神障碍又加剧了屈原的厌世情绪。从屈原的许多诗篇中人们可以发现,自杀,特别是赴水而死的念头,早就在屈原的头脑中幽灵般地到处徘徊。而《离骚》的创作则是屈原在精神、心理患病的状态下,类似“蚌病生珠”的产物。

在屈原的诗歌中,不仅多次直接提到赴渊、沉水而死,而且多次表示,自己要效法前贤彭咸。彭咸,传说中殷商时期的大臣,因谏说国君不听,最终投水自杀。

身外际遇悲惨,身内患有孤独症、精神障碍等诸多疾病。久而久之,屈原悲观、厌世的情绪日渐浓重,在听到楚国国都被攻陷的消息后,他终于决定追随彭咸而去。这才是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尽,较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