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47

第47章 又一个沉水而亡的诗人

唐永昌元年(689年),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知名的诗人——卢照邻投沉颍水自杀身亡。其时距楚国诗人屈原沉汨罗江自尽,将近一千年。卢照邻,字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诗歌史上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诗人杜甫曾这样评论王勃、卢照邻等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王扬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意思是:与四杰同时代的许多人,讥笑四杰文风轻薄,言犹在耳,然而他们的身体与名字早已不知踪迹,而四杰却如滚滚江河,至今仍在人们的记忆中流淌、奔腾。

卢照邻为什么要投水自尽?据《新唐书》、《唐才子传》等史籍记载,卢照邻是因长期患病,久治不愈,不堪病痛的折磨,才决定投颍水自沉的。自沉之前,曾与亲友一一诀别。用现在的话讲,卢照邻实行的是“安乐死”,死时候大约54岁。

卢照邻所患疾病的名称,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新唐书·卢照邻传》只记载说:“调新都尉,病去官……疾甚,足挛,一手又废。”卢照邻自己在《释疾文》序中也记述说:“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一臂连踡”、“足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后人根据史书和卢照邻个人记载的病状,认为卢照邻所患疾病,很可能是麻风病。尽管直到卢照邻去世将近1200年后(1873年),挪威医生汉森才发现麻风病的致病病原菌是麻风杆菌。但是,我国古代的人们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就已经对麻风病有了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在我国古籍中常被称之为“疠”或“大风”。《黄帝内经》记载曰:“病大风,骨节肿,须眉堕。”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传染上麻风病的人,最初皮肤上出现边缘呈淡红色的斑疹,继而出现黄豆至核桃大小的疙瘩,时间长了疙瘩可蔓延到全身。患者受损的四肢神经变粗变大,逐渐导致前臂和小腿功能失调,张不开胳膊,伸不直腿,变成不能行动的残废。病情严重时,须、眉皆落,鼻崩唇裂,甚至失明,呈现出所谓的“狮子面容”。由于受侵害的皮肤或神经对触觉、痛觉、温度等感觉的减退和消失,病人手指、脚趾烂了掉了,自己都不觉得疼痛,所以称为“麻风”。

在麻风病魔的痛苦折磨下,卢照邻只能用适宜表现愁苦的骚体诗,反复曲折地抒唱自己的满腹悲怆和无可奈何: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漪,夷为柏兮秋有实。

叔为柳兮春向飞。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这三首诗不仅流露了诗人准备投水寻求安乐死的意向,而且披露了诗人所患疾病,已经出现了须、眉皆落等“狮子面容”。因此诗人才“明镜羞窥兮向十年”。

据说,有两位名医曾为卢照邻治过病。其中一位是隐居山林的道士,为卢照邻配了一剂名曰“玄明膏”的丹药。没想到正赶上卢照邻父亲去世。痛哭过程中,将吃进去的药全吐了出来,结果病情越来越重。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医孙思邈,他不但亲自为卢照邻诊查所患疾病,还与卢照邻一块探讨养生的原理,治病之根本。无奈卢照邻的病痛已到晚期,连素有“药王”、“医仙”美誉的孙思邈也束手无策,只得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