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48

第48章 患麻风病的名人

除唐代的卢照邻,史籍上记载的患麻风病的名人,还有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冉耕及东汉末年著名的诗人王粲。

《论语·雍也》记载曰:“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耕,字伯牛,是孔子的学生。冉耕病危,孔子去探望他,没进屋子,只隔着窗户和冉耕握了握手。孔子还语无伦次地大声说:“难得救活了,这是命呀,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么可怕的病呢。”而且将“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么可怕的病”反复唠叨了两遍。

后人因之推断,冉耕所患疾病,是当时最难治愈、最令人害怕的“恶疾”,也就是麻风病。孔子探视病人而不进病人居住房间,是怕自己也传染上这可怕的疾病。

其实,孔老夫子不必那么紧张。因为麻风病的致病菌——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的。预防麻风病,主要应避免与麻风病人直接接触。或者避免使用麻风疾患者用过或接触过的衣物及洗漱、生活用具等。所以,孔子探视冉耕,进病房并无妨碍。当然,和被探视者握手,似乎还真有点不太合适。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由于“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谢灵运对他的评价),他的诗赋情调大多悲凉,但能比较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可惜的是,王粲的健康状况一直很差,虽然只活了41岁,但死前20年却一直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中。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关于王粲健康状况的记载只有“貌寝而体弱通侻”七个字。这七个字告诉人们: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到底患有什么病?只字未提。

多亏与王粲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著名医生皇甫谧,在其所著的《甲乙经序》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正史不曾记载的佐证:“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胗,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眉果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皇甫谧所说的“仲景”就是被后人尊为“医圣”的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从这段记载中,人们可以得知,王粲所患疾病至少有两个特征,一是该病属慢性病,潜伏期居然长达20年;二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眉毛脱落。虽然仅凭这两点就断言王粲患有麻风病,证据略嫌不足。但是,若将其他相关的记载收拢在一起综合分析,王粲患有麻风病的说法,并非子虚乌有。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王粲传》时,曾引用《典略》中的一段记载,鱼豢问韦仲将:“王粲等人为什么得不到重用?”韦仲将回答说:“仲宣伤于肥憨,休伯都无格检……”这里的“肥憨”二字,实际透露了王粲(仲宣)所患疾病的另外两个症状。一是全身浮肿(肥);二是神经系统、精神状态呈现出不正常的表现(憨)。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几乎所有人(包括当时人和后人)的文字记载,都说王粲个子不高,身体瘦弱,至少与“肥胖”、“臃肿”是不搭界的。唯独韦仲将在这里说其“肥”,因此,只能认为这“肥”是王粲患病后麻风杆菌侵犯皮肤,蔓延全身后出现的病状。只不过当时尚未达到皮肤溃烂、毁容等严重程度。

同样,几乎所有的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都称赞王粲思维敏捷、博学多才,甚至能走马观碑,数百上千字的碑文,过后背诵“不失一字”。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说他“憨”呢?联系《世说新语·伤逝》篇记载有“王仲宣好驴鸣”,这“憨”可能也是在麻风病的折磨下,精神状态变得不正常以后,才表现出来的。不然的话,正常人学驴叫干什么?

从人类发现麻风病,到张仲景诊断王粲患有麻风病,将近一千年过去了。这期间,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和治疗,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因此,张仲景才那么自信,认为王粲不听他的话,不服他为其配制的药,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皇甫谧也是一位医生,而且是一个名气和医术与张仲景差不多的医生,他的记录绝对不会是小说家在编故事。你看,他对王粲从掉眉毛症状出现,到病死时日期的记载——187天,精确到了以“天”为计量。这种计量,表现出的正是一个医生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