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养生诗话
14987900000066

第66章 孙思邈的“三少歌”和“卫生歌”

(一)

健康长寿是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幻想、追求的美好愿望。但是在追求、探索长寿之本的道路上,各人有着各人的生活准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一岁,在那个时代确实系罕见的高寿老人。有人问他长寿的秘诀,他写了一首“三少歌”作为回答:

口中言少,心中事少,

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三少,神仙诀了。

歌诀头两句讲的是情绪对健康长寿的影响;第三句讲的是欲想长寿就要节制饮食;第四句讲的是老年人睡眠的规律,以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这三条遵循的一个总原则是“少”。

第一少,用苏东坡的一句诗可以概括:“安心是药更无方”。早在几千年前,中医学就用“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对人的感情情绪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情绪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因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而产生的。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引致疾病,也不会妨碍健康长寿。但是,一旦出现烦恼不断,急躁不安,思虑重重,终日忧虑等剧烈波动的情绪,就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平时保持心情舒畅,心平气和,尽量减少或抑制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分的情绪波动,做到“言少”、“事少”,是争取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二少,也可以用两句古诗作为注脚:“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健康长寿离不开食物中各类营养素的支持。但是无节制的进食,对于健康长寿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这第二少不仅包括进食要少,要有节制,而且包括膳食中脂肪的含量也要少。脂肪摄入过多,不仅会抑制食欲,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许多疾病的发生。

第三少,是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必然出现的生理现象。人体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学习,需要通过睡眠解除疲劳。因此,睡眠不仅可以保护人的大脑机能,而且能使人永葆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不易保持大脑的兴奋性,所以需要的睡眠时间最长,要十几至二十个小时。成年人虽然已发育成熟,但由于精力和体力的大量消耗,也需八小时的睡眠进行修复。老年人由于各种机能减退,新陈代谢降低,有六小时的睡眠就可以了。老年人如果睡眠时间过长,活动时间减少,反倒不利于身体健康,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你能坚持做到上述三少,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也会羡慕你的。

(二)

作为中国最早用歌谣体普及宣传养生保健知识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创作了许多类似上述“三少歌”那样的养生诗词。其中流传最广,最受人欢迎,最为人称道的是《孙真人卫生歌》。该《卫生歌》由22首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七言诗组成,有理有据,娓娓动听地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养生保健问题一一讲述给大家听。讲述的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有诗3首;“各论”总共有诗18首。其中“情志养生”7首,“时序养生”4首,“起居养生”3首,“饮食养生”5首。

这22首诗歌之前并无小标题,在流传、注释过程中,虽然有人为其加改过“保体”、“知戒”等标题,我以为还是以每首诗的首句为标题为好。既有利识别,也不会离原作的本意太远。并依据个人的理解,将原来流传的诗歌的次序,按总论、各论及养生内容分类,进行了调整。

〖总论〗

1.天地之间人为贵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像天兮足像地。

父母遗体宜保之,箕畴无福寿为最。

2.顶天立地非容易

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

思量无以报深恩,早暮焚香谢天地。

3.身安寿永事如何

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

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各论〗

“情志”

4.欲求长生先戒性

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

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

5.贪欲无穷亡却精

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

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

6.卫生切要知三戒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7.心若太费费则竭

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

神若太伤伤则虚,气弱太损损则绝。

8.世人欲知卫生道

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

心正意诚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

9.恩爱牵缠不自由

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

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至中年早白头。

10.雁有序兮犬有义

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鱼朝北知臣礼。

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时序”

11.春嘘明目木扶肝

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问口耳,其功尤胜保身丹。

12.春月少酸宜食甘

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

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

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

若能全减身健康,滋味偏多无病难。

13.春寒莫放绵衣薄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

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时才服药。

14.惟有夏月难调理

惟有夏月难调理,内有伏阴忌凉水。

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来成疟痢。

心旺肾衰色宜忌,养肾固精当节制。

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

“起居”

15.发宜多梳气宜练

发宜多梳气宜练,齿宜频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16.坐卧防风吹脑后

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内入风人不寿。

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灾咎。

17.不问在家并在外

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大。

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宜谨戒。

“饮食”

18.太饱伤神饥伤胃

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

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亨伤心肺。

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身不成疾。

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

19.食后徐行百步多

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

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

20.饮酒可以陶性情

饮酒可以陶性情,太饮过多防有病。

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

21.慎勿将盐去点茶

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

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

22.养体须当节五辛

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

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疾病侵。

总论中的第一首诗“天地之间人为贵”,昭示的是孙思邈写整个《卫生歌》的创作宗旨,故冠于篇首。孙思邈认为,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孙繁衍没有穷尽,所以应该倍加珍惜,用心养护。“头像天兮足像地”,既反映了中国医学“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也为各论中顺应自然规律的时序养生、起居养生的讲述铺垫了基础。“总论”中的第二首诗“顶天立地非容易”说的是,养生必须养德,既然大自然和父母养育我们,人类就应该感恩戴德。“总论”中的第三首诗“身安寿永事如何”,既是总论结束前的一个小结,也是对各论开篇前的一个铺垫:人怎么样才能做到“身安寿永”呢?一是要心态保持平和,二是要多做好事善事,三是牢牢记住这首养生保健诗歌,按它所述去做。

各论中的第一部分“情志养生”由“欲求长生先戒性”和“贪欲无穷亡却精”、“卫生切要知三戒”、“心若太费费则竭”等七首诗歌组成。反复强调,人要想长寿,首先应该戒除的就是不要肝火太旺,不能生气,更不能“大怒”。其次是要去除烦恼。而去除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想不该想的事,会找乐,能自己排遣苦闷。这里讲的观点和“三少歌”中“口中言少,心中事少”的说教一脉相承。其中包括远离名利的萦绊,情欲的纠缠。

各论中的第二部分“时序养生”由“春嘘明目木扶肝”、“春月少酸宜食甘”、“春寒莫放绵衣薄”和“惟有夏月难调理”四首诗歌组成。说得是如何按季节变化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按季节适时地添、减衣服。其中“春嘘明目木扶肝”中嘘、呵、呬、吹、嘻、呼,指的是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养生者为祛除心胸郁闷而施行的不同的呼吸吐纳健身法,其机理和气功治疗有点相似。据说春季呼“嘘”,可以明目;秋季于呼气的同时发“呬”声,可以去心火。

各论中的第三部分“起居养生”由“发宜多梳气宜练”、“坐卧防风吹脑后”和“不问在家并在外”三首诗歌组成。说的是日常起居应该做到“五宜”,即头发宜多梳,气功宜多练,牙齿宜多抠,津液宜多咽,面部宜多搓(干浴)。起卧居处,要避开风口,以免感冒、受风,更不能醉倒街头,着风受凉。无论在家或出门,都要循规蹈矩,防备意外伤害。

各论中的第四部分“饮食养生”由“太饱伤神饥伤胃”五首诗歌组成。主要是告诫人们进食不宜过饱,喝酒不能过量,吃饭要营养搭配,辛辣的食物能吃得过多。饭后要适量运动,以促进食物消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