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化史
15012100000046

第46章 中国图书装帧的演化

卷轴装

卷轴装是中国传统书册装帧形式,是用若干张纸粘连成长幅,用木杆作轴,也有用金、玉、象牙、瓷作轴的,从左到右卷成一束。通常高度为一尺,长度由几尺到几丈不等。一束称做一卷。唐以前即出现。当时书籍多为抄写,装成卷子。后来的书即沿称卷数。现如今,卷轴装多用于书画装帧,常见的有立轴和横卷两种。

经折装

经折装是中国传统书册装帧形式,初见于唐末。其装帧形式是将长卷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使之成为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在这一叠长卷的前后各加一张硬纸保护。由于当时僧侣宣讲佛经时所持经卷均如此装帧,所以又称为梵夹装。经折装的装帧形式要比卷轴装的装帧形式便于阅读。

散叶

散叶是经折装后,取法印度贝叶经装置方法的过渡形式,其方法是以散叶上下夹以板片,再用绳子捆扎串结。

散叶的名词术语

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又称“粘页”,是早期的册页装。蝴蝶装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人们在长期翻阅经折装书籍的过程中,经折装书籍的折缝处常常断裂,而断裂之后就出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这给人以启示,逐渐出现了以书页成册的装订形式。而最先出现的册页书籍就是“蝴蝶装”。其形式为,将每张书页依照中缝对折起来,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糨糊黏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用“蝴蝶装”装订成册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在蝴蝶装中,包在书前后的硬纸叫做“书衣”,书衣正面左边贴着写有书名、册次的狭长纸条叫做“书签”,书册上端切齐处叫做“书头”,下端切齐处叫做“书根”,翻阅的一边(即左边)叫做“书口”,另一边叫做“书背”或“书脊”。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元代沿用,到明代被淘汰,吸收了经折装中正折的方法。蝴蝶装的“编”仍为粘,书口与书口之间用糨糊粘连。这完全不同于卷轴装、经折装中的粘接成长纸,是单页的粘连,更接近于线装书的完整形式。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蝴蝶装书宋代版印书籍,最盛蝴蝶装。明代张萱《疑耀》卷五说:“今秘阁中所藏宋版书,皆蝴蝶装,其糊经数百年不脱落。偶阅《王古心笔录》,有老僧永光相遇,古心问僧:‘前代《藏经》接缝如线,日久不脱落,何也?’光曰:‘古法用楮树汁、飞面、白芨末三物调和如糊,以之糊纸,永不脱落,坚如胶漆。’”

蝴蝶装,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有:一是整幅图画刊载于一版内,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作两半,一面一半,不便阅览;二是蝴蝶装书籍存放插架时书口向下,四周向外,可起到防虫防尘等作用,不易损及文字。其缺点是阅读时,每翻阅一面则遇到两个空白面(无字面),有些不便。蝴蝶装因有此弊,为后来的“包背装”所取代。

现存古书,有不少是蝴蝶装。如北京图书馆藏有古代蝴蝶装书籍多达300余种。较早的有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写本《王陵变》、辽代印装的《蒙求》、甘肃省武威出土的西夏文佛经等。

包背装

包背装,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大约起于南宋后期。它的装订形式是:把书页背对背地正折起来,使文字面向外,把版口作为书口,将书页的两边粘在脊上,再用纸捻穿订,外加书衣绕背包裹。装订方式基本上和蝴蝶装相同,但经过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使页页文字相连,比蝴蝶装更便于阅读。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由于包背装用糨糊逐页粘连,十分费事,于是逐渐改用在边上打两个或三个小孔,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书订牢,再包上书衣,穿纸捻处称为“书脑”。包背装的封面有“软面”和“硬面”两种。在元代文献中还记载有装订糨糊的配方。如元《秘书监志》卷六,载有表背匠焦庆安的配方,内有打面糊物料为:黄蜡、明包装背书胶、白矾、白芨、藜蒌、皂角、茅香、藿香各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这里包括了黏合剂,防腐剂和芳香剂三部分,证明当时的装订用料已十分考究。

包背装既克服了蝴蝶装阅读不便的缺点,又保留了蝴蝶装书背粘连的优点,再加上用棉纸作捻穿入订孔装订,增加了书的牢固程度,因而这种装订方式成为了元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据清代内阁收藏古籍书所见,元朝大德年间袖珍宋本《前汉书》及陈梦根手写本《徐仙翰藻》等书,均用包背装形式。明代内阁写本《御集》、《永乐大典》等书,都是用黄绫子作书皮料的包背装形式的书籍。明代中期此装法盛行,后由于书籍装订技术又进行了变革,因而逐渐减少。到了清朝重修后的《四库全书》却还是采用了包背装,这部书分经、史、子、集四类,封面分别为绿、红、蓝、灰四色,以区别内容和品级。由于包背装未能解决易散脱页的缺点,所以后来又发展为线装形式。

线装

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这种装订形式是由包背装转化而来的,其装订方法是:书页正折,文字向外,线装书版心为书口,把包背装的整封面换为两张半页的软封面,分置书身前后,把它连同书身一起打孔穿线订。线装书一般要分卷订为多册。线装一般是在书上打四孔,称为“四针眼装”。较大的书,在上下两角各加打一眼,就成为“六针眼装”。讲究的线装,出于美观和护书考虑,有时用绫、绢之类包起上下两角,称“包角装”。对于订线有的也很讲究,有丝线,棉线,无论丝线还是棉线都用双线。但在潮湿地区容易致霉生虫。其特点是解决了蝴蝶装、包背装易于脱页的问题,同时便于修补重订。

线装在南宋已出现,但明嘉靖以后才流行起来,清代基本采用这种装订方式。线装书的兴起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特别受到历代藏书家的喜爱。它与包背装的主要区别是:改纸捻穿孔订为线订;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改包背为露背。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或“函”,即用硬纸衬里,外面裱糊蓝布或锦,把书的四边包起,用两枚骨签插紧,只空出书根和书头,讲究的连书根、书头也包起,叫做“四合盒”。有的更是把包书根、书头的两块连接处挖成云纹镶嵌,叫做“云字套”。

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线装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书的加工,根据书籍的品级及保存价值,在订和装的方式方法上多种多样,是传统装订的技术史上最进步的、典型的、带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现在一些历史经典或有价值的书籍如仿古铅印本和影印古书仍采用这种装帧方法。清代中叶以后,我国逐渐采用了机械化的新式印刷术,随着印刷术的变化,产生了现代图书主要装帧形式——平装和精装。

善本书包括哪些书

要知道具体的善本书有哪些书,可查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80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正式成立,顾廷龙担任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收录善本图书57500多种,按经、史、子、集、丛五部分,加上索引,共达259000多个条目。1986年10月,第一部《经部》正式出版,收善本古籍5240种,分总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等11类。此后,历经10年,陆续出版其他部分,使这部被称为近年以来中国图书事业最大成就的辉煌巨著终于完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是一部反映我国除台湾省外当代收藏古籍善本的大型目录工具书,为中国古籍善本书丛部的总书目,收入汇编丛书、地方丛书、家集丛书、自著丛书等善本书目,著录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献馆、高等院校、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所属各研究所等781个单位所藏的古籍善本,附有藏书单位代号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便于读者查阅。

若要查阅各种善本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则要查检善本书录以及序跋、题记汇编之类的专书,如《中国善本书提要》、《善本书目提要补编》、《善本书室藏书志·仪顾堂题跋、续跋》、《古籍版本题记索引》等。

根据1995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现存古籍善本中传世孤本有45000余种,准孤本(仅存两部)约410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