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世界金融五百年(上)
1503200000024

第24章 英法争夺国际货币体系控制权的较量 (2)

凭借法国50亿法郎约43吨黄金的赔款,在英国的怂恿下,德国建立了金本位制。德国银行不断向外出售白银,收入黄金,银价开始急剧下滑,金银比价从1∶15.2变为1∶16.17。德国黄金储备达到1871年前的4倍,而法国黄金开始大量流出,最终不得不于1876年实行金本位制,废止银币流通并取消自由铸造银币的法令。随着法国复本位制的瓦解,拉丁货币同盟也随之崩溃。1878年之后,拉丁货币同盟其他成员国也纷纷改为金本位制度。最终形成了以英国伦敦金融城为核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

利用伦敦世界金融中心和英镑国际货币的地位,英格兰银行扮演了世界央行的角色。同时,由于准备金制度,英镑的数量远远超过黄金储备量,因此英国的黄金储备只要些微变化,就可以通过英镑的成倍扩张和收缩,成倍地吞吐黄金,从而控制世界市场的黄金和英镑供应,以谋求英国利益的最大化。

英国对黄金的操纵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用英镑买卖黄金。当世界市场上的黄金供应过多导致英镑有升值压力时,英格兰银行用英镑购买黄金,于是市场上英镑扩张,黄金紧缩,从而维持英镑和黄金的比价。反之则反向操作。英格兰银行还可以通过利率即银行贴现率调整来控制英镑和黄金的比价。当英镑贬值被换成黄金外流时,英格兰银行提高贴现率,从而提高伦敦货币市场利率使黄金回流购买英镑,增加英镑纸币黄金储备,使英镑币值保持坚挺。当英镑升值时,英格兰银行降低银行贴现率防止英镑纸币升值,稳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

在确保英镑与黄金固定比价的同时,英格兰银行通过黄金买卖造成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之间兑换率的波动,人为制造套利空间以牟取暴利。比如,英格兰银行可以卖出黄金回收英镑纸币,同时扩张信贷,保持固定的黄金与英镑兑换率。此时,世界黄金市场供大于求,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或英镑的兑换率上升。反向操作则能抬高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这样就可以造成英镑与其他货币汇率的波动,有波动就创造了套利空间。因此,国际金本位建立后,英镑的货币力量已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维持大英帝国政治与经济霸权的权力资源。

此外,黄金不能生息,只具有保值作用。而英镑却能生息,并且可以随时兑换成黄金。那时,英国殖民地、英联邦国家(美国独立后,英国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不断对各殖民的自治要求作出让步。1867年,加拿大成为英国第一个自治领,即与英国享有自由联合的自治领地。随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都成为自治领。一战后,英国元气大伤,自治领力量却大涨。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成立了英联邦,从法律形式上承认了自治领的“独立与平等”地位。当时的英联邦国家包括加拿大自治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和纽芬兰)以及和英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往往都将英镑作为它们本国货币的储备。因此,英镑有时候比黄金还要好用。

世界在英国人的掌握之中。英国人用英镑购买了大量海外资产,比如阿根廷的铁路、美国的农场、印度的黄麻加工厂和非洲的椰子园。经济学家杰文斯曾扬扬得意道:“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是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就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扬扬得意,充满信心,极为愉快地注视着帝国的威风!”

但是,盛极则衰,物极必反。普法战争之后的1873年,处在巅峰的英国开始走下坡路,逐渐走向衰败。1886年,在英国殖民地南非的德兰士瓦发现了大型金矿,很快便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个黄金生产地区。但南非土著布尔人却要求摆脱英国而独立。伦敦金融城为了控制金矿发动了臭名昭著的布尔战争。战争胜利后,英国人控制了当地60%~80%的黄金产量,保证了伦敦金融城世界金融中心的垄断地位,维护了大英帝国的霸权。来自德兰士瓦的大量黄金延长了大英帝国的气数。

普法战争永久性地让法国丧失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地位,却培植出另一个更加强大的德国来与英国一决雌雄。普法战争之前,英国只是希望削弱法国,而不希望法国被德国击成齑粉,更不希望统一的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战争尚未结束时,英国人已经发现,法国狼刚被灭,可德国虎就要长成了。可惜,事已迟矣。当时的英国并没有直接大规模武装干涉欧洲大陆的能力。英国武力仅仅强在海军力量。当时一个英国兵的供给一年要花100英镑,而一个普鲁士兵只要花30英镑。英国军队很难与德、法、俄这样的陆上强国军队竞争。因此,在陆地上,英军只有同别国军队联合作战才能获胜。而英国人当时最有效的干预方法很像后来的美国,无非是通过向其盟军提供军需物资来支持战争。在对俄国的克里木之战中,英国曾不得不借用法国士兵来守卫战壕。普法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中,德国之崛起让英国人吃尽苦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与德国才结束了长期敌对的状态。

美国和日本的金融崛起。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曾说过:“如果说商业银行的历史属于意大利人,中央银行的历史属于英国人,那么,政府发行纸币的历史无疑属于美国人。”现代纸币理论与实践的大佬正是美国人。

早期美国最大的财富来源是土地资源。美国拥有丰富的土地、粮食、动物毛皮和矿场资源,财富的积累主要依靠土地所有权。在美国独立之前,13个殖民地都是由持有英国政府所授特许状的公司建立起来的。这些公司组建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利润的高低则取决于土地上欧洲移民的数量。

17世纪,英国的破落贵族和不甘人下的乡绅大量移民到北美殖民地,获取英国政府赠送的土地,成为当地的种植园主。有了地主,还得有农民或农奴。当时英国工业时期,正是人口大量过剩之时。那些过剩的人口便被大量输入到北美。英国政府将北美形容成遍地黄金的天堂,用谎言欺骗穷人,将他们尽可能多地送到陌生的北美。英国法院也做起了人贩子的勾当,将许多罪犯强制卖到北美。做买卖就要有货币,而早期北美殖民地的流通货币却是烟草。1620年,根据姿色和身体强健程度的不同,从英国卖到北美的60多个妙龄美少女的价格最低为54千克的烟草,最高则为73千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50美元~400美元。到1642年,殖民地议会立法规定烟草为法定货币。在弗吉尼亚州,烟草做了200多年的货币;在马里兰州,烟草做了150多年的货币。在美国,烟草做货币的历史要远长于金本位制的时间。

到了17世纪末,马萨诸塞州率先发行纸币。1690年,马萨诸塞州人威廉?菲普斯率领一支民兵队伍远征加拿大魁北克。但马萨诸塞州的财政支持不过才1.8万英镑,纽约与宾夕法尼亚州只有4 500英镑,新泽西州更是少到1 200英镑。政府财政拿不出钱做军饷,于是只好发行纸币发给士兵,并允许这种纸币可以与金银一样充当缴税的法定货币。很快,南卡罗来纳州、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纷纷仿效这种做法。但在1751~1764年,殖民地议会在英国政府的授意下,禁止殖民地发行自己的纸币。这引起北美殖民地的强烈反感。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此有莫大关系。

在北美,拥有土地就拥有了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凭借财富和权势,成为当地的豪门贵族,他们控制殖民地议会,直接影响着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美国独立建国的推动者其实就是那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拿美国开国国父华盛顿来说,他是全美顶级富豪之一,其财富高达53万美元,而当时普通人的年收入才350美元左右,年收入超过1 000美元就算富裕阶层了。他在弗吉尼亚州拥有39.4平方千米的肥沃土地,在西弗吉尼亚州肯纳华拥有12.4平方千米的土地,还在马里兰州、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肯塔基州和华盛顿州拥有大量土地。最有名的当属华盛顿特别建的弗农山庄园,面积达32.4平方千米,拥有317个奴隶。

独立战争爆发后,殖民地议会的纸币禁令失效。美国政府允许各州发行纸币,并用纸币支付军费。1775~1779年,美国政府发行货币42次,总面值达到2.416亿美元,各州政府发行额则达到2.095亿美元。与纸币发行相比,政府借债却很少,主要卖给法国人的国债,其总额还不到1亿美元。

过度发行的纸币导致美国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18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弗吉尼亚州,用州政府的纸币需要5 000美元才能买到一双鞋,衣服的价格竟然达到100万美元的天价。1777年,联邦政府的2美元纸币可以兑换1元银币,到了1780年,则需要75美元才能兑换1元银币。最后,这些纸币以面值1%的价格被转换成了美国国库券,这场通货膨胀让持币者损失了99%的财富。

1787年9月17日,被恶性通货膨胀折腾得如惊弓之鸟的美国人通过新宪法,规定只有美国国会才有铸币权,禁止各州发行法定纸币,即宪法第八部分第十条:“任何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信用票据;不得用任何除金银之外的东西作为清偿债务的法定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