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几岁,该挣的不只是薪水
15032100000067

第67章 可以功高,但万不可以功高震主

古往今来,功高震主招来杀身之祸的例子举不胜数,在当今的职场上,功高震主虽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功高震主会阻碍你的发展,20几岁的年轻人在职场上要懂得为职之道,千万不要居功自傲,可以功高,但不可以震主。

“功高震主”乃是古代平庸帝君既平庸但又充满权力不安全感的产物,于是他既要人立功,但立了功后他又担心得要命,生怕别人造反篡位。于是,“勇略震主者身危”这种现象遂成了古代高层官场的常态。古代功臣有许多都没有好下场,即见证了“功高震主”的可怕!功高震主招来杀身之祸的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秦汉之交,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一介亭长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却最终力挽狂澜,脱颖而出,开创了汉代四百多年基业。在刘邦夺取政权历经腥风血雨的战争中,彪炳史册智勇双全的韩信,应该是汉朝的第一功臣。

韩信以赫赫战功要求自为齐王,刘邦含怒应允,派张良专程去立他为齐王,韩信功高盖世陶醉于军功。汉五年十月,韩信受命于刘邦,率军合围项羽于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清除了这个与刘备争夺天下最强有力的对手。项羽败亡垓下之后,刘邦即褫夺了韩信的兵权,把他改封为楚王,都下邳(江苏睢宁西北)。韩信就国以后,常常陈兵出入,一有机会就夸功争胜,不甘退居人后。项羽既除,刘邦称帝,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但他在与群臣论及楚败汉胜的原因时,依然把韩信与智囊张良、萧何相提并论,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朕不如萧何。率军百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朕不如韩信”,盛赞这三人都是当代豪杰,其能任用他们,所以能够夺取天下,但他开始把汉室功臣韩信视为心腹之患和强劲对手。

韩信功高震主,彪炳史册,实在让刘邦望而生畏,韩信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能耐。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论带兵打仗,问韩信说:“你看我可以率领多少人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率领十万人马。”刘邦又问:“你自己能带领多少人马?”韩信竟然傲慢地回答:“多多益善。”这让刘邦以为是他居功自傲藐视皇帝的最好明证。高帝六年(-201),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伪游云梦,伺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赦免为淮阴侯。韩信此时才如梦方醒,深刻理解了当初蒯通规劝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高祖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率兵平叛。韩信原与陈豨暗通声气,次年又部署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企图袭击吕后及太子被人告发。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伪称高祖班师回朝,欺骗韩信进入长乐宫中,遂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功高震主,最终又死于功名,为后人留下了血的教训。所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名句说:“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功高震主遂成为许多人从政的警钟。事实上,功高震主不仅仅适用于政坛,也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在职场上,20几岁的年轻人也要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在职场上功高震主当然不会想古代的政坛那样引来残酷的杀身之祸,但在职场上倘若真的功高震主,会使得上级压制你,难以实现自己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丢失工作。在方面,20几岁的年轻人可以向清末的权臣曾国藩学习。

曾国藩集团与清政府之间属于两个相互依存的政治军事实体,既有共同利害也有矛盾冲突。他们在权力分配上又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不仅包含着满汉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处理稍有不当,就会酿成大祸。多年来,曾国藩恪守臣道,积极进取,一次次渡过难关,化险为夷。

曾国藩作为权臣,在功高震主之下仍能身名俱泰,关键在于他熟读史书,树立了正确的从政观,看淡权力的得失,引用一班正人,广纳群言,倾听幕僚的意见,认真对待反对者的声音,危难时也不树敌,巧妙周旋,明辨是非,不搞阴谋诡计,善于以退让换平安,恪守臣道,不违友道。在肃清肃顺一伙后,慈禧就曾感叹地说曾国藩为“天下第一正人”。

20几岁的年轻人在职场生活中要像曾国藩在官场上那样,看淡利益的得失,不搞阴谋诡计,即使功很高,也要懂得退让,恪守上下级之道,有了功也不要得意,而是要懂得低调,甚至懂得不居功为傲,甚至在上级的上级面前,懂得给上级留面子,懂得把自己的功也推在上级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