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分钟和陌生人交朋友
15032200000086

第86章 诱其深入,把话说到点子上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谁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交流工具,学会说话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剂,是我们事业的推进器,是我们社交的和谐乐曲。

学会说话,我们就能朋友遍天下,家庭美满幸福,事业如虎添翼。聪明之人说话时,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智慧之人说话时,恰到好处、弦外有音;睿智之人说话时,说三分、留三分。如果我们想拥有出色的口才,就要学会把话说到点子上。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伽利略在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立下了雄心壮志,一定要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一番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有一天,他对父亲说:“爸爸,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原因促成了您和我们妈妈的婚事?”

“我看着她顺眼。”父亲平静地说。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为妻?”

“没有,儿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人,可我对你的母亲情有独钟,她从前可是一位温柔漂亮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儿都不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和您当年一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对别的任何职业都不感兴趣,因为我真正喜爱的是科学。别的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也毫无吸引力!难道您要我去追求财富与荣誉吗?科学是我唯一想要的,我对它的爱就像是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伽利略说:“一点儿不错,亲爱的爸爸,我18岁了,已经成年了。别的学生,即便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与人相爱。别的人都想找一位美貌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他仔细地听着儿子的讲话。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爸爸,您有才干,但却没有力量,而我却能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您就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任何人生活得都好。”

父亲有点为难地说:“可我没有供你上学的钱啊。”

“爸爸,您听我说,很多贫穷的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的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很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需去问一问老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嗯,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万分地说:“我求求您,爸爸,求您想个法子,帮办我。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我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最后,伽利略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父亲,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父亲说服,那是因为他充分了解了父亲的心理,一步步诱其深入,每一句话都说到了点子上,最终把他的父亲说服了。

我们人类的行为都是由于心理的欲望而产生的,要想说服别人做某事,首先要投其所好,诱其深入,学会把话说到点子上。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成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我们之所以会遇到沟通不畅或是失败的问题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对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认识不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是出在哪里。

最让人感到可笑的是,有些人一旦沟通不畅,就会列举一堆的理由去解释沟通的失败,比如,他们会说“对方是个十分难缠的人”、“今天天气很坏,影响谈判的心情”、“昨晚没有睡好”……虽然理由各种各样,但都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把沟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于别人或其他外在因素。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基于人心理上的一种自我防御本能,它导致人们对沟通问题本身的认知偏差,最终导致无法发现沟通中的真正问题。这种对沟通问题的不明了将直接导致模糊沟通,这就是那些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不能达成沟通目的的原因所在。在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中,不仅要会说话,还要学会把话说到点子上,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明确沟通的目标。

相关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思维并不完全符合客观、富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很多时候,因为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和动机等因素的作用,外界信息在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时会产生一些错误和偏差。其中,“自我服务偏差”通常会使人们主观臆断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朝着利己的方向解释问题的原因,从而造成沟通不畅。

儿子:爸,我想买部汽车还差一点儿钱,你能先借我点儿吗?

爸爸立即反对:你才多大啊就想开车?没驾照是不能开车的。

儿子:我都大学毕业了,还不可以开车啊!驾照我早考了,就是没车。

爸爸:你怎么突然想起要买车了?

儿子:每天上班不方便,地铁太挤了!

爸爸:那从明天开始我开车送你吧?

儿子:不用了,你又不顺路。

爸爸向儿子妥协说:那你开我的车,我坐单位的班车,这样可以了吧?

儿子:我才不开你那车呢,太大了,太笨重了。

爸爸不解地说:地铁你嫌挤,我的车你又嫌大。你究竟想怎么样啊?

儿子:哎呀,我就是想要买部新车。

爸爸:我的刚买不久,还挺新的。

儿子:算了,不向你借了,大不了我把李强新买的那个车买下来,他要出国了,正想卖车呢。

爸爸很生气地说:你说你小子啊,宁可买别人的车,也不要你老子的车。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我那车有什么传染病吗?

儿子:我就是不喜欢你那车!

父子俩就这么谁也不让谁的吵了起来。

上述例子中的那对父子的沟通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就是双方对问题的归因都出现了一定的“自我服务偏差”。做父亲的认为儿子想买车是为了上班方便,而儿子的真实意图是想买一部适合年轻人开的车。父亲觉得汽车实用最重要,儿子则认为自己的车子必须轻巧、时尚。不管是儿子还是父亲都是从自己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就是沟通产生障碍的根源所在。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很多沟通问题的根源都是沟通双方的自我服务偏差所造成的交流障碍。所以,在与人沟通时,我们必须要注意防范自我服务偏差,把话说到点子上去,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与人沟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