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214

第214章 214 继承荀派艺术要力求全面

1985年10月,文化部等单位召开了荀慧生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的纪念会,并组织各地的荀派第一、二代传人举办了纪念演出。这是盛举,也是大好事。听说在苏联也为荀先生举行了纪念会,可见荀慧生的戏曲表演艺术不仅是属于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带世界性的、具有国际意义的珍贵遗产。

过去有人往往这样看,四大名旦中的程派是以演悲剧擅长的,而荀派戏只有喜剧才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未免失之片面。姑不论荀派悲剧如《钗头凤》、《鱼藻宫》、《晴雯》、《红楼二尤》、《杜十娘》等久已脍炙人口,就连《元宵谜》、《香罗带》之类以喜剧形式结尾的戏,也带有强烈的悲剧气氛。我们不能把荀派剧目只局限在《红娘》、《金玉奴》和几出玩笑戏上。这次纪念演出虽基本上突破了这一点,但似乎仍偏重以喜剧为主,荀派的悲剧特色并未能真正体现出来。这是我要谈的第一点。

其次,荀先生从艺名白牡丹的时代开始,直到被群众公认跻身于四大名旦行列之后,他的戏路是很宽的,即不仅能演花旦或花衫,而且还有不少正工青衣戏。像《孝义节》、《刺汤》等青衣唱工戏,荀先生当年是经常上演的。在他同杨小楼、余叔岩合作的阶段,如《汾河湾》、《二堂舍子》、《游龙戏凤》、《打渔杀家》,他都不时与余叔岩合作演出。荀先生还陪杨小楼演过《长坂坡》的糜夫人,与杨、余同台合演过《摘缨会》,荀扮王妃。这都是青衣的本工戏。当然,我并无要求今天的荀派传人都去演青衣戏的意思,但我却希望号称宗荀的旦行演员必须懂得荀派青衣应该怎么演。就说是花旦戏吧,像《战宛城》、《翠屏山》、《得意缘》、《小放牛》等,都是荀先生长期保留的拿手剧目,我以为,上述这些戏,只要是个荀派演员,就应当拿得起来。而目前,有个别的自命为荀派传人的演员,动辄演《玉堂春》,而《会审》的唱腔却一半是张君秋的,一半是赵燕侠的(这并不是说张、赵的唱腔不好);只在快板中加上一句“我的大老爷”,便算是荀派唱法了。我看,这可真不止是毫厘千里之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