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称自己的业师为“夫子”,这是尊称、敬称。这一称呼始见于《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用来称孔子的,如“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等句中的“夫子”皆是也。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后面所附的《论语词典》统计,这样的称呼在《论语》全书中共出现三十一次。直到今天,有些老一辈学者对于他们的老师还称“夫子”,尊敬一点的还称“夫子大人”。我们不宜对此讥为封建余习,而应看做这是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如果在“夫子”一词上面加个“老”字,意义就截然不同了。“老夫子”看似敬称,实非尊称、美称。“夫子”和“老夫子”是一定不能混淆起来彼此互用的。我们对自己的老师只能称“夫子”,如称“老夫子”,就显得非常不礼貌了。
据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758页“老夫子”条下的解释,共有三项。一曰“旧社会称家馆或私塾的教师”;二曰“清代称幕宾”;三曰“称迂阔的不爱活动的知识分子”。所释基本不误。但还有必要作一些补充说明。关于第一种解释,不是受业的学生可以直接对私塾或家馆老师当面称呼“老夫子”,而是第三者,包括学生的家长,对私塾或家馆老师的泛称。如果是家馆老师,则他要称学生的家长为“东翁”,学生的家长便称他为“老夫子”。而家馆教师的地位与在官宦人家做幕宾(俗称“师爷”)的人是相类的,在旧社会都是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因此“老夫子”这一称呼,受之者并无多少被尊重的成分,相反,称之者倒有点居高临下、以尊者视卑者的意味。而在私塾或家馆中做学生的青、少年,只能对教他们的人称“老师”或“夫子”,却一定不能称“老夫子”。加一“老”字,反倒不尊重了。
最近读到一篇纪念俞平伯先生的文章,是俞先生的一个学生写的,竟屡称平伯先生为“老夫子”。我以为是不妥当的,故撰此小文以正视听。
19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