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14日《报刊文摘》摘发近期《文学报》一篇批评长篇纪实小说虚构成分太多、内容荒谬失实的文章,中有一句“纪实小说的滥觞”,初不得其解,读上下文始悟其意盖谓这类小说粗制滥造者太多。这实际是误用词语,因为“滥觞”并不等于“滥”,与“乱砍滥伐”、“小人穷斯滥矣”的“滥”不能混为一谈。
按《昭明文选》卷十二载郭璞《江赋》,开头四句云:“咨五才之并用,实水德之灵长;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李善注引《孔子家语》(按,见《家语·三恕》):“孔子谓子路曰:‘夫江始于岷山,其源可滥觞……’”又引王肃《家语》注:“觞,所以盛酒者,言其微也。”《文选五臣·李周翰注》:“谓初发源,小如一盏。”故后世用“滥觞”之典,皆指事物之始源。“滥”当作浮泛或溢出解,言江水之源水势极微,仅能浮一酒盏或溢一酒觞而已。如果说事物过于粗制滥造或泛滥成灾,是不能用“滥觞”的。
现在不少人见到古汉语中成语或习用词,往往不求甚解而望文生义。以“滥觞”为粗制滥造即是一例。又如“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是比较使人满意的意思。今人但见一“差”字,便解此语为使人不满意,则与原意恰相背反。又如古书中常有“重违其言”、“重违其意”等说法,“重违”者,不忍违、不便违之谓,而不是违反、违背。用错了也同样与原意正好相反。
由于古今语义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义硬去解释古代汉语的字和词。如“走”在古汉语中是“跑”、“急趋”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走路”、“走亲戚”的“走”讲法完全不同。又如《孟子·尽心上》有“孤臣孽子”一语,“孽子”指庶出之子,在宗法社会中是受歧视的;与后世所谓的“孽障”、“罪孽”的“孽”完全不同义。而现在则每呼不肖之子为“孽子”,则是另一回事了。
他如古书中“乱”可以训为“治”;“除”不是作解除、罢免解,而是作授予、晋升的意思(如“除尚书令”是指封他做尚书令),则理解时更宜慎重了。
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