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七言乐府《燕歌行》,今存二首,皆一句一韵。其第一首家喻户晓,不烦缕。第二首云: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以“西”字与“寒”、“桓”、“元”、“魂”、“删”、“先”诸韵部字相押,知“西”不读今音(晋乐所奏亦有此句,知魏、晋读音初无变化),不入“齐”韵。而曹植《吁嗟篇》亦云: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出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复存……
亦以“西”字为韵脚,与“先”、“删”、“魂”诸韵部字相押。然字书、韵书,于“西”字皆不列于“先”韵,而但音“先齐切”(音兮,在“齐”韵)。唯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西”字条云:
今俗呼东西之“西”,音或为“先”。按王延寿《灵光殿赋》云:“朱柱黝倏于南北,兰芝婀娜于东西。祥风翕习以飒洒,激芳香而常芬。神灵扶其栋宇,历千载而弥坚。”晋灼《汉书音义》:“反西为洒。”是知“西”有“先”音也。
因知“西”有“先”音,至唐初犹然。二曹诗之外,又得王延寿赋、颜师古说为证也。小如按:《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尚书大传》云:“西方者何也,鲜方也。”此“西”字正读“先”音,故与“鲜”字同音为训。又《白虎通·五行》:“西方者,迁方也,万物迁落也。”《汉书·律历志上》亦云:“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万物,于时为秋。”“先”、“迁”一声之转,亦同音为训,此“西”之读“先”又一证也。洗涤、洗雪字,古作“洒”(《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而“洗”亦有“铣”音(鲜上声)。如今之姓洗者,其字即读鲜上声,实与洗涤之洗为一字。俗求有别于洗涤字(读为兮上声),乃竟改从“水”(氵)为从“冰”(冫)作“冼”矣。是又“西”字可以读“先”之旁证与反证也。古有美女名西施,而《文选·神女赋》及《四子讲德论》李善注云:“先施,西施,一也。”是竟以“西”、“先”为通假字矣。书此以补韵书、字书之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