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064

第64章 64 王安石三首小诗浅释

卷二第64至第70篇原题“王安石诗臆札”,序云:“建国以来,把王安石的诗当做普及读物向社会介绍的人,我算是较早的一个。我写过介绍王安石三首小诗的广播稿。我自己受旧文学框框的束缚虽很深重,可是我觉得王安石的诗文确乎不同凡响,很喜欢读。60年代初,社会上有那么一股风,对王安石殊为不敬,有点近于吹毛求疵。我当时对此颇有反感,很想伸张一下正气,于是又写了一篇《王安石是‘想当然’吗》的札记,结果还引起一位自命为懂诗的同志的批评与驳难。这已是往事了,此日追怀,真不无‘时不我与’之感。古典文学应该批判地继承,应该进行科学的总结,应该古为今用,这些道理自不容抹杀。但近几年却出现一种怪现象,有的古人看似大受重视,实际上却是把一件时髦衣服硬披在古人身上,使他被歪曲窜改,如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年为了工作需要,我有机会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这位北宋大政治家、大诗人的一百卷全集,并仔细地读了他的一部分诗和散文。在阅读和工作中,有些关于王安石诗的体会情不自禁地想记下来,这就是我重作冯妇又写起札记的缘起。看来我毕竟有点名心未断,才又泚笔成文,贻人以‘着相’之讥。尤其在我落笔之时,摆在眼前还有个现实问题,即写好之后给谁看呢?屈指数来,我的这类无关痛痒的小文的读者将不超过三至五人,甚至更少。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了。但这或许比持‘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世界观的人,比无所事事的人,犹胜一筹而已。做老实人,说老实话,本是处世的起码条件,这也算是自供状吧。1974年8月。”

上面这段“序”是“四害”横行、黑云蔽日的时候写的,因此心情非但寂寞,思想也很矛盾。现在居然把这些无关痛痒的小文拿出来问世了,高兴之余,却又不免惭愧。而“时不我与”倒是真的,翻转头来只恨自己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为四化多作贡献了。所幸贤者识大,不贤识小,有一口气便出一分力,也还是比无所事事稍胜一筹吧。1982年3月病中再记。

王安石是北宋时代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和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富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有一定成就。现在介绍他写的三首小诗,目的在于让读者通过这几首七言绝句,对王安石的诗歌特点有个初步了解。

第一首是《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县令,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时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此诗写的虽是登高远眺,却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北宋仁宗时,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各种社会矛盾却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顶塔端,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是用了个典故。西汉人陆贾在他写的《新语·慎微篇》里说过这样的话:“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这是把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诗的结尾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时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这首诗和唐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公元1078年,王安石已经快六十岁。他辞掉宰相的职务,隐居在金陵的钟山。在那里他写了很多精巧深刻的山水景物诗,充分表现出他晚年艺术上的成熟和对祖国美丽山川的热爱。《北山》和《书湖阴先生壁》这两首有名的绝句,都是他六十岁以后写的。先看《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前两句,“绿”是指绿色的水,“陂”是湖,“直堑”是直的河沟,“回塘”是曲折的水塘,“滟滟”是形容水满了、多了,晃晃荡荡,要漫出来的样子。意思说春天来了,高山把绿水输送到地面上,涨满了横的湖、直的河沟和曲折的水塘。把一句话分成了两句说。但湖面是宽阔的,只显得水势很大、很满,所以用了个“涨”字;“堑”和“塘”都比较小,就显得晃晃荡荡,水快漫出来了,所以用了“滟滟”这个词儿。作者对于景物的描写是十分细致的。绿水酣畅饱满地流着,说明春天的新生气息很浓厚,春水的充沛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象征。于是年老的诗人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到山野里,欣赏着漫山遍野的花草。三、四两句就是描绘诗人在玩赏花草时的动作和心情。唐人王维有一句诗:“坐久落花多。”(《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意思是说,在花丛里坐久了,才发现落在地下的花瓣儿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句描写静态的诗。王安石把这句诗所表现的静境改成动境,形象就比原来的活泼细致得多了,但读起来反而感到更加从容宁谧。诗人说:自己贪着仔细地数着落花的数目,于是不知不觉在花底下坐了很久。“因坐久”的“因”字是“因而”、“因此”的意思而不是现代汉语中“因为”、“由于”的意思。在王安石的诗里,“坐久”是“细数落花”的结果,恰好同王维的说法相反。第四句说,我要缓慢地向偏僻的地方去寻求芳草,这样才可以迟一点回去。“得”是“能够”、“可以”的意思。诗人为什么要在花底下坐得很久,而且想迟一点儿回家呢?一方面是春天的景物太可爱了,使人流连忘返,不想回去;另一方面,也说明作者对春天十分珍惜,唯恐把良辰美景轻轻放过。这不仅在客观上写出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气息,在主观上也写出了诗人本身对自然景物的珍惜和留恋。这就可以让我们分享诗人这种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乐趣。

如果说《北山》这首诗是写作者自己对春天美好景物的追求,那么《书湖阴先生壁》这一首,却是写水光山色找上门来让人欣赏,意境就更为新鲜活泼了。“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隐居钟山时的邻人杨德逢的别号,这首诗就是题在杨德逢屋里的墙上的。原句是: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诗写杨德逢的住处清雅幽静,从屋里向外望去,水光山色都在眼前。但好处全在三、四两句。第三句不写人们引水灌田,却写水好像很有情,为了爱护秧田,携带着绿色的水波环绕着田地。这个“将”字应该讲作“携带”的意思,是动词,不应该讲成助动词“把”的意思。因为三、四两句是对仗的,“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闼”,“绿”对“青”,“绕”对“来”,都是两相对称的。“送”既是动词,“将”字自然也应该是动词。而且我认为,说水带着碧绿的颜色环绕在田地周围要比说水绕着绿色的田地流显得形象更为生动。如果把“将”字讲成助动词,不但意境肤浅,而且把诗的味道也给破坏了。第四句写得最精彩,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排闼”是把门挤开直撞进来的意思。作者不说人爱山色舍不得关门,却写两面的高山一定要把苍翠的景色推开门送给人看,甚至人想关门都关不住。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大概就是从王安石这句诗变化出来的。但叶诗以小巧纤细取胜,不如此诗写得这样挺拔劲秀。

读了王安石这三首小诗,我们会感到诗人在描写景物和刻画意境方面,总比一般人深刻新奇,不但不说前人说过的话,也不重复前人已经塑造成定型的形象。诗人用他所刻画的比较新奇而深邃的内容把读者引入一个新鲜而不陌生的境界,给人很多新的启发和新的感受。我们在欣赏王安石诗句时,往往为诗人惊人的语言和独创的境界而感到惊奇。王安石晚年的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种超妙的境地,给人以“摧刚为柔”的感觉。这种力求推陈出新的独创性是颇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

1961年

〔附记〕《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二期载俞炎同志《王安石诗飞来山在绍兴证》一文,考订飞来山不是杭州西湖的飞来峰而是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其说甚是。本文应据以改正。197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