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莎斋笔记
15040100000009

第9章 9 读诗与常识

报载:赵朴初、冰心、夏衍、启功、叶至善诸位老一辈专家,最近联名在政协常委会上提出紧急呼吁,希望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以免文、史、哲等古典学科有人才断档的危险。这当然是很有远见的。但我以为,造成这种文化断层的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重理工轻文史是一大症结;中小学师资不足和水平不高也是因素之一;脑体倒挂、只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容易富起来也成为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其实在一般的中小学课程中多教给学生一点“国学常识”,并非难事。问题在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对这方面注意得太不够了。

话题还回到读古诗上来。古诗鼎盛时期莫过于唐代,唐代最大的诗人莫过于李白、杜甫,因此一提到“李杜”,几乎无人不知。但唐代“李杜”齐名者除李白、杜甫外还有李商隐、杜牧,世称“小李杜”。唐代以前,东汉末年还有两对“李杜”为世所称,前有李固、杜乔,后有李膺、杜密。如一概混同于李白、杜甫,就是常识不足的问题了。记得60年前,先父在南开大学执教时,曾向文学院本科生出试题,点译《后汉书·范滂传》,《传》文中有“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之句,有学生解释道:“李乃李白也,杜乃杜甫也。”先父随手在答卷上批了四个字:“一注大妙!”答卷人竟没有想一想,东汉人怎么会预知唐朝人的姓名呢?只要他动脑筋思考一下,是不会出这种“硬伤”的。

谁想在60年后的今天,身为大学教师在注释古人诗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硬伤”,这就很难使人原谅了。如有一本明代小品文选在注释陈继儒的《太平清话》时,对元代张雨(字伯雨)的两句诗作注,就完全说明这位选注者实在太缺乏常识。诗云:“由来老笔荆关辈,施粉施朱笑后生。”句中的“荆、关”乃指五代时两位大画家荆浩、关仝,这是稍具绘画常识的人都知道的。而选注人却释为“荆指荆棘”,“关,关口”。这就难免贻人以“误人子弟”之讥了,可不慎诸!

199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