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梨花雨
15045800000008

第8章 整地

在我上初、高中那些年,每年都要利用放寒假到生产队参加劳动,那季节虽说已经地净场光,但到了冬季农村依旧有活儿可干,那就是到村外秋天耕过的地里去整地。

农民的勤劳是不分春夏秋冬的。

更何况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时期,一个普遍的口号是:“学大寨,赶昔阳;变冬闲,为冬忙。”这句当时流行的著名口号,无疑又给那个时期农村生产队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走出家门参加劳动,披上了一层流行的政治色彩。村里人们的劳动是不分天气好坏的,很少由于刮风天气寒冷就不出工的,队长天天早上到街上大槐树下敲响那个吊在树杈上的“钟”——其实就是一块有碗口粗细的钢管,声音很响,一敲全村都能听得到,“钟”声一响,社员们先后三三两两走出家门,到村头大树下集合,听从队长派活儿。即便到了三九季节,刮起大风,到地里人站不住,遇到这样特殊的天气,一般早晨可以不上工,早饭后照常干活,队长会说:

“今儿个老太太儿们(指30多岁以上已婚、有了孩子的家庭妇女)歇了,男的凿粪去!”凿粪这项农活儿的工序是这样:三五个人一组,用刨斧把一家家猪圈前冻成一个整体的圈肥劈开、劈碎,以利于大车把式赶着马车带着一个女劳力来装车,把那些圈肥运到地里,好等到来年春天给种上农作物的地里追肥之用。

而当时农村的整地是由来已久的。

整地是当时平整土地的简称,另一个叫法也叫整地平面。整地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工程,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又是自建国以来,尤其以我国北方以冀中平原农村为主,积极响应、认真贯彻落实毛主席“农业八字宪法”的具体体现。

农业八字宪法提起的年代是在1958年。当时正值“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我国农业的高速度发展,必须抓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这八项措施被概括为农业“八字宪法”。之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是一句非常响亮且十分流行的口号。

农业“八字宪法”的雏形,见于1956年1月25日由最高国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农业四十条》。其中提出的增产措施有:“(1)兴修水利,保持水土。(2)推广新式农具,逐步实行农业机械化。(3)积极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开辟肥料来源,改进使用肥料的方法。(4)推广优良品种。(5)改良土壤。(6)扩大复种面积。(7)多种高产作物。(8)改进耕作方法。(9)消灭虫害和病害。(10)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这些增产措施几经补充和修改,在1958年8月份召开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出的几个关于农业的文件中,就有了“水、肥、土、种、密、工具改良、田间管理等项增产措施”的提法。10月27日,江苏等六省市、广东等七省区、内蒙古等五省区分别在南京、广州、呼和浩特召开农业协作会议。这些地方会议将农业增产措施都概括为“水、肥、土、种、密、害(除治病虫害)、工(改良工具)、管(田间管理)”。所不同的是,南京会议将这八项措施称为“农业‘宪法’”,广州会议称为“八条宪法”,只有呼和浩特会议明确提出“农业八字‘宪法’”。11月21日,《人民日报》在一篇社论中说:“我们找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条宪法。”12月9日,毛泽东在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写道:“以深耕为中心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的思想,确立了。”12月10日,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九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决议》,农业“八字宪法”被写进了党的正式文件。

“八字宪法”提出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文件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要求。各地报刊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仅《人民日报》发表的涉及“八字宪法”的社论就有近80篇。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八字宪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

整地是整当年秋天耕过的土地,那都是根据生产队种植计划,没有种麦子的耕过的上季玉米地,因为每年的秋天,都是秋收、秋种、秋管即所谓的“三秋”大忙季节,这个季节人们既要收秋,又要种麦,而且秋收秋种只有从白露到秋分这两个节气共计一个月时间,先要收秋腾地,腾出地来立即就要耕作,好种上适时麦,来不及对耕作前腾出的玉米地进行平整,这才有了后来的整地的农活儿。参加整地的社员群众除去要从自家拉着小队分给每四五家一辆的小拉车,还要自带刨斧和铁锨出来,加入到全生产小队社员群众的整地行列之中,大家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地走着赶赴指定地块进行整地。

整地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发展农业生产,在土地上采取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兴建能在生产上长期发挥效益的设施,这就是当时的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改造坡耕地,改良土壤,营造农田防护林,兴修农田水利等。为了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效益,在实施中需要多项目的配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可以把荒芜未利用的土地开辟为耕地、牧场、果园或林地,扩大农业用地,并且可以提高农、林、牧等各类农用地的质量,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据史载,我国农民自清代就有种地养地、勤于农田建设的良好习惯,各家各户结合农田耕作,年年起高垫低、平地打井、建造园田。但由于土地私有,农田基本建设只能一家一户分散地搞,土丘、沙岗和沟、坑不平的状况长期未得到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外,进行农田规划、平整土地、治沙治碱、开荒造田等农田基本建设。自1958年开始以公社为单位,首先利用春冬两闲季节调整插花地,投入各生产大队劳动力平整土地,铲除沙丘、土岗、坟头,建设万亩“棉花丰产方”和“小麦丰产方”。整修田间道路,深翻松土,粘土压沙,改良土壤。全县18个公社社设建起了棉花和小麦丰产方。进入60年代以来,开展以治理盐碱地为中心的农田配套设施,增打机井。1969年全县打机井356眼,平均30亩地1眼井。1979年机井发展到560眼,单井负担耕地21亩。

70年代全国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各公社、生产队利用冬春季节组织社员铲平土丘土岗,填沟垫洼,继而平整耕作后的土地,修路植树,进行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1978年全县25万多亩耕地,修建田间路540条,植树20万株,实现了田、林、路综合达标的园田林网化。80年代,全县根据上级精神,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组织有关社队对故河道进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开垦农田,建设高产稳产田。疏通、扩挖、新开排水沟渠9条,总长度为22.8万米,总排放能力8立方米/秒,达到日降雨100毫米不成灾,实现了旱涝保收。

当年社员们到达需要平整的地块后,要将地势高的地方铁锨铲平,被封冻住铲不动的地块用刨斧将其刨开,铲起土块装上小拉车运到地势低的地方铺垫好,如此这般一处处平垫。每天上午干到10点、下午干到3点左右,带工的副队长要让大伙儿停下来休息一下,这是大家最盼望的事情,大约休息半小时最急需干到收工。

就这样,每年的整个一个冬季,全队社员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样唯一一个带有冬季特色的劳作。

始于久远,兴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后来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