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
15053700000012

第12章 泰卦:清浊分明,君子得尚于中行

泰:小往大来,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释义与阐幽”

泰卦象征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

《彖传》说:“通泰,柔小者往外,刚大者来内,吉祥,亨通”。这是表明天地阴阳融合,万物的生养之道畅通;君臣上下融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协同。此时阳者居内,阴者居外;刚健者居内,柔弱者居外;君子居内,小人居外;于是君子之道增长,小人之道消亡。

《象辞》说:天地交合,象征“通泰”;君主因此裁节成就天地交通之道,辅助赞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佑天下百姓。

初爻阳:拔起茅草,根系相牵,这是同质汇聚并出。往前进发,主吉。

《象辞》说:“拔起茅草、往前进发可获吉祥”,说明初阳爻叙的心志是向外奋进。

第二爻阳:有笼括大川似的胸怀,可以涉越长河,远方的贤者也无所遗弃;同时不结党营私。能够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

《象辞》说:“有笼括大川似的胸怀”,“能够佑助行为持中的君主”,说明第二阳爻叙的道德光明正大。

第三爻阳:平地无不化险陂,去者无不重回复,能够牢记艰难,守持贞固就可免遭咎害。不怕不取信于人,食享俸禄自有福庆。

《象辞》说:“去者无不重回复”,说明九三处在“天地”交接的边际。

第四爻阴:行动像飞鸟那样联翩轻盈,是因为他的心不求彰显,虚怀若谷与周围的人相处,也不彼此戒备,而是以诚相见,讲求信用。

《象辞》说:“联翩下降,虚怀不有富实”,说明上卦阴爻都损去了殷实;“未相告诫都心存诫信”,说明阴爻内心均有应下的意愿。

第五爻阴:帝乙嫁出少女,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

《象辞》说:“以此获得福泽,至为吉祥”,说明六五居中不偏以施行应下的心愿。

上爻阴: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不可出兵征战,自行灭损典诰政令,守持贞固以防遗憾发生。

《象辞》说:“城墙倾覆到干涸的城沟里”,说明上阴爻的发展趋向已经错乱转化。

本卦阐释了持盈保泰的原则。创业固然艰难,守成更加不易,不能以既有成就为满足,惟有精诚努力、谋求发展,才可不断开创新局面。把握规律善于沟通,居安应当思危,不可轻举妄动,应以促进团结为本,态度光明磊落,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于安定中要求进步。当盛极而衰,颓势不可抗拒时,唯有因势利导,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在昏君当权,政治混乱的时期,苏琼不随波逐流,与时浮沉,而是爱惜百姓,尽力加以保护,尤其是百姓受灾时,挺身而出,为救民而甘愿获罪,后终于得到君王的谅解。

苏琼字珍之,长乐武强(今属河北)人。他历任州郡长官,所到之处,皆为百姓所称道。

苏琼在任时,尽力维护郡中百姓的利益。当时,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对于这种以高利贷方式盘剥百姓的富僧,苏琼当然不会用官府的力量帮助他欺压百姓。道研每次求见,苏琼明知他的来意,却与他谈论佛教经典,询问义理,使道研一直没有机会开口谈及此事。他的弟子问他缘故,道研说:“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道研师徒被苏琼这种方式弄得无可奈何。回去后就将那些借债的契约都烧掉了。

苏琼对朝廷规定征发的各项赋役都预先作好安排:“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由于苏琼规定明确,采取“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豪强就无法与奸吏相勾结,将赋役负担转嫁到平民百姓头上。加上苏琼明察秋毫,做到“人间善恶及长吏饮入一杯酒,无不即知”,官吏不致妄加征发,故而百姓不致被滥加摊派。而因计划周密,安排合理,赋役交纳、征发皆不拖延,故“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苏琼在南清河郡六年,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纵有纠纷也在郡里解决,没有一个人到州里去告状申诉的。每次他遇到困难,都得到群众的帮助,官爱民如子,百姓自然会拥戴他。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从本意上看,它是获得福泽的吉祥之爻。但是,“六五”的爻位爻辞还寓有言外之意,如果领导者不能够谦虚屈尊以下任贤人,甚至因居尊位而暴虐独裁,则以“六五”之高位,通泰事物发展到了完美成熟的境界,正埋伏着泰极否来的危机。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爻辞是说,当通泰事物发展到最后阶段,泰极否来的客观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犹如城墙崩塌于干涸的护城沟里;君子能克制自己,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坚守贞固以防遗憾发生。

居安思危,正确对待,坚守贞固,自能适应转化的过程。例如中唐时唐德宗李适,刚愎自用,任用宵小,结果几次被叛军围困于小小的奉天城,差点亡国丧命。这时,大臣陆贽劝他纳谏思过,并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代皇帝起草了罪己诏公布天下,言辞极为恳切,开篇曰:“致现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民),不吝改过……小子(德宗自称)……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未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这一罪己诏感动了将士兵卒和广大人民,上下思想交流,感情共鸣,终于力挽狂澜。所以将军李抱真说:“山东宣布赦书,士卒皆感泣,臣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平也。”“自邑告命”的罪己诏,成为特殊发展阶段的通泰宣言。但令人遗憾的是形势一旦好转,唐德宗又陷入了昏聩之中,依然故我,终于国事日非,一发不可收拾。他自己也被奸佞群小所包围,临终时,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甚至哀求宦官让他见太子最后一面也不可得,只得含恨九泉,可谓咎由自取。

如此看来,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吉卦“泰”卦,其实蕴涵着庞大复杂的事物规律在里面,其关通天地人事的表层和深层思想,值得人们去反复领悟。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治乱、泰否的演变,早就有了宏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