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大忙人看的易经智慧
15053700000028

第28章 颐卦:长于颐养,圣人养贤及万民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释义与阐幽”

颐卦:占卜得吉兆。研究颐养之道,在于自食其力。

《彖辞》说:颐卦卦辞是“贞正吉利”,意思是依循正道颐养人我则非常吉利。观察所颐养的对象,看他如何颐养自我。天地养育万物,圣人颐养贤人,养育万民。颐养物我不失其时,这是多么的伟大啊!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震为雷,雷出山中,万物萌发,这是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慎言语,避免灾祸。节制饮食,修身养性。

初爻阳:舍弃你灵龟一样的颐养之道,而看着我大吃大嚼,凶险。

《象辞》说:羡嫉人家的财物,这并不是高尚的行为。

第二爻阴:有时向下求食以获取颐养,是有悖常理的;向高处乞食以获取颐养,前进途中也会遭遇凶险。因此应该自求颐养。

《象辞》说:颐的第二爻阴辞说抢劫则凶,因为这种行径违反道义。

第三爻阴:违背养生正道,只求口腹之欲,凶险。十年都得倒霉,永无好处。

《象辞》说:十年都得倒霉,因为这种行为大有悖于道义。

第四爻阴:所求不过糊口,害人之心不可有,吉利。虎视眈眈,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就可以安享天年,悠然自得,无灾祸。

《象辞》说:所求不过糊口,之所以吉利,因为君上施舍甚广,足以养民。

第五爻阴:违背颐养的正道,但是却能够安然的居于尊位,结果吉祥。只是尚不能处理难事,像不能涉水渡河一样。

《象辞》说:平居守正,之所以吉利,因为其人安分循道,服从君上。

上爻阳: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这样才能排除万难,像顺利涉过大河一样。

《象辞》说: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因为善良之人终会得善报。

颐卦第二十七,在大畜卦之后。《序卦传》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其彖传在一开头,就给人们袒露了亘古贯今的一种问题:“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所养”,就是何以养,所以养。它应该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个人,应当以何种方式“自求口实”;二是放眼天下,国计民生该如何来颐养呢?作为普通人,也许只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就可以了;作为所谓的“哲人”,那这一问题,可能也只是停留在哲学思维的层次上;但倘若是一个负有责任的执政者,则不但要把第一问题妥当解决,更要把寻求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就个人来讲,颐卦讲自养,讲守正,也就是说,“口实”要取之有道,不但要养口,同时也要养德。不能靠别人,更不能因为贪图小惠而吞下那种咽不下又吐不掉的“烫手山芋”。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极大,府上宾客盈门,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

齐王的使者送给孟子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微薄表示。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加以襄助,解决事端。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其中一个叫陈臻的问道:“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都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为何接受呢。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对他们施以援手,为他们出谋设防,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有功,受赏是应该的。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企图收买利用我,无功不受禄,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利用的。”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见解。

孟子的这种自养之道,显然是颇合颐卦之精神的。当然,他这一行为,更主要地还是体现出“圣人养贤”的意思。孟子本人并未出仕,而真正的实践者,就应当“以及万民”了,只有这样,才能“颐颐时大矣哉!”

古代的统治者一贯以“民之父母”自称,治民称“牧民”,以牧民牧养牲畜,以喻人君养育治理百姓。州县长官称“牧宰”,也是上养下的意思。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已成了一般士人的共识。但也有少数有识之士,另有真知灼见,如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曰:“百姓所以养国家,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唐柳宗元说得更清楚,他在《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士者,若(你)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他一反士大夫那上养下的传统观念,认为老百姓交租纳税,就是拿他们生产的物资和钱财来供养官吏,雇用官吏来为老百姓办事。但遗憾的是,官吏擅作威福,忘记了自己是民之“仆役”的职责。这种下养上的进步思想,在古代确是发聋振聩的传论。

当时,这种颇为“现代”的政治理论,只能靠今天的执政者们来具体实践。我们从“颐养”方法这一方面研究古代的“治民者”,关键还在于从中提炼那种领导思想和智慧,从而得到有益的启示。

综而观之,颐卦所提倡的“颐养”,包括了精神与物质两方面,虽然远非十全十美。但《彖传》据卦形卦象和卦爻辞,总结出“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的精神,从颐养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方法,加以精约的概括和说明。体现出一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个人自养及兼养天下的思想和智慧。后来孟子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古代社会的开明人士,无不注重“颐养”的研究与实行。另外,《彖传》据卦理而提出了“养正则吉”的精神,对于后世中华文明所高扬的凛然气节,影响很大。不管是自养或养人,都有“正”或“不正”的问题。不以“正”得之,饿死而不为,“嗟来之食”,君子耻之。古人以为,理解和实行颐养之道,则为王道乐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