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遗产集成
15055600000097

第97章 从巫师手中诞生的艺术——皮影戏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国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来,她为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慰藉,寄托了对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幸福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皮影戏也叫“纸影戏”、“灯影戏”,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戏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的传播

皮影戏的摇篮在陕西,明代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据说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一种说法是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可谓影响深远。

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甘肃陇东的平凉、庆阳各县,陕西的华亭周遭,以及临近的宁夏一代,皮影戏都非常成熟。

陇东皮影戏太约在明清时就巳经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端庄;携刻精细流畅,重视图案的装饰效果;着色对比强烈,活泼明快;影人肢体部分之间的组合、分解合理,因而表演十分灵活,充分体现了粗中有细、豪放有致的艺术风格。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简明写意,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等,显得富丽堂皇;绘线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万,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

皮影戏的影响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延伸阅读

汉武帝与皮影戏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

之一,她生得云

花颜, 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他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填词,也是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因此,兄妹二人都很得汉武帝的宠信,李夫人生的儿子被封为昌邑王,甚至准备立为继承人。可惜李夫人身体弱,更因为产后失调,因此萎顿病,日渐。

不久,李夫人去世,汉武帝伤心欲绝,以皇后之礼营葬,并亲自督画工绘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悬挂在甘泉宫里,旦夕徘徊瞻顾,低徊叹。汉武帝思念李夫人,有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自称能够召神唤魂,使皇帝和李夫人见面。汉武帝非常高兴,当即让他作法。少翁告诉汉武帝,帝王的阳气过重,只能远观,但不能靠近,武帝答应了。果然,不久纱帐中隐约出现一个美人,模样神态与魂牵梦索的李夫人一模一样,汉武帝连忙趋前审视,却突然消失。

实际上少翁所用的正是皮影,他用皮影剪裁了李夫人的侧面像,然后投影在纱帐上,使得汉武帝误以为是李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