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15061100000075

第75章 十面埋伏:雄浑壮武琵琶曲

《十面埋伏》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琵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期间,琵琶作为整个乐队的领奏,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明清时期,琵琶艺术更是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很多演奏名家,演奏风格上也有了南北派之分。清代嘉靖年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琵琶谱集《华秋苹琵琶谱》,收录了数十首琵琶曲。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十面埋伏》。

垓下之战与《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大型琵琶曲,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展开决战,刘邦起用韩信为大将,以30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紧紧包围在垓下楚营内。

夜间时分,刘邦的谋士张良让那些会楚地方言的汉兵用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来动摇楚军军心。项羽听到楚歌后以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军思乡心切,斗志全失,四处溃逃,项羽身边也只剩下千余人。于是,他决定黎明突围,返回江东。项羽的爱妾虞姬知道难以和他一同突出重围,遂自刎于军中。

项羽骑着乌骓马,带领800余骑兵,终于杀出重围,渡过淮水时,跟随他的骑兵只有百余人。到达阴陵(今安徽定远县南)时又迷了路,陷入沼泽地区。到达东城(今安徽和县北)时身边只有二十八个骑兵相追随。在他身后,汉军一直在追杀,项羽引兵上了一小山(此山现在安徽和县北70里处,后被称为“四马山”、“九头山”),与汉军冲战数次,最后逃到乌江边,只剩他一人一骑。此时,他自感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乐曲内容

《十面埋伏》属于琵琶中的武曲,全曲采用章回结构,共分为十三段(汪煜庭传谱):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兵刃相击声、马啼声、人仰马嘶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

最后的结局: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延伸阅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附近)设宴“招待”功臣刘邦。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以除后患,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刘邦。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持剑闯入宴会厅,当面呵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的壮士气势所折服,因而与其对饮。刘邦借故脱离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