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15061600000046

第46章 为什么我们都爱坐曾坐过的位子——定位效应实验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对象被要求估计有多少非洲国家是联合国成员。在估计之前,他们被要求将他们的估计值与一个在0~100之间随机选取的数相比较。

结果,被要求与10比较的实验对象,平均估计为25;而被要求与60比较的对象,平均估计为45.

心理规律

这个实验证明:人们对事物做出定位后,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坚持这个最初的定位。这种心理现象叫做“定位效应”。

在生活中,人们在对不确定事物进行判断时常常是非理性的,受到定位效应的影响。如果初始点是由有用信息产生的,则定位效应可以成为理性的表现;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宁愿“固执”地拘泥于无关的初始信息。

生活启示

我们做判断的时候,很少有机会得到完整的信息,大部分的判断和决策都是建立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定位效应”的影响。

比如,企业要为下个年度制定销售指标,会参照今年的销售额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一点调整;医院要预计下个月病人的数量,也会根据这个月的病人数目进行调整;如果你急需雇佣一个助手并已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恐怕会参照市场上同类工作的工资和这个人上一个工作的工资而给他工资。

但是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很容易被已有的信息限制,从而妨碍正确判断、理性决策的形成。

对这种定位效应,该如何纠正呢?这就应该使用换位法。如果我们用换位法,换一种情形想想,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开头所想的数据可能离正确答案相差很大。

比如,你有问题要想征询别人的意见,最好在咨询别人之前先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免别人提出的意见限制了你的思维。同时,如果你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对方真实的想法,最好在征询他人意见的时候,别过多地阐述你对事情的看法和主意,以免你的看法把对方限制,使你难以获得对方的真实意见。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选择上也常受到“定位效应”的左右:由于定位效应,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某一条人生道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如果要转向其他的道路,就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我们如果选择了某项职业,在从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积累起这项职业的专门技能。如果半路出家转行,必然经过一个艰苦的“换羽”过程,而且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面临成千上万的雇主,因为他的可塑性大;而一个有十余年经验的技术员面临的雇主可能只有几百乃至几十甚至几个,因为他们具备的能力十分专业化,要重塑他们就需要花更大的成本。

因而,频繁跳槽的人很难成为某一领域的有大成者。因为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跳槽者需要用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的制度乃至工作知识,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等,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而跳槽的收益则常常需要机会,并且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体现出来。

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对自己职业的最初“定位”,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心理智慧一点通

考虑事情的时候,要先想想你的参照系是否正确。